APP下载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023-01-24■冯

新长征 2022年12期
关键词:吉林科技人才

■冯 江

党的二十大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全面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新的认识,为新征程上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一、充分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在一起,进行专章阐述、一体化部署,既把“教育、科技、人才”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系统观念的总要求,充分彰显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总是与世界人才中心的转移和科学中心的转移相生相伴。从深层次来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孕育未来的事业;科技产出创新成果,是创造未来的事业;人才蓄积创新动能,是把握未来的事业,本质上都为“创新是第一动力”服务。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三项重要事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汇聚成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住人才培养主阵地

教育是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靠什么样的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大学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吉林农业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一是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全省首批改革试点高校,全力建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依托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方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进头脑。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全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二是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围绕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了粮食工程、动物科学等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打造了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菌物科学与工程等一批新农科专业,组建了以国家级参茸道地药材现代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了新农科“一流专业方阵”和“一流课程方阵”。在全省率先开展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实现教风、学风、考风三提升。首批实施订单农科生培养改革,建立起专业教育与岗位实践“双线融合”培养模式,近三年,为全省九大地区20余个县市培养订单生398人。成立省级新农科建设试验平台——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承办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打造和推广了引领全国的科教、产教、中外融合,身份、成果、经费互通的“三融三通”新农科协同育人模式。三是坚持推进“创业有你、就在吉林”“奋斗有我、就在吉林”。积极探索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近五年,毕业生留省比例超过40%,吉林籍学生留省比例近70%,大批农大学子已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生力军。

未来,学校将持续打造高水平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吉林省新农科建设全国第一方阵优势,全面深化协同育人改革、耕读教育改革、双创教育改革、智慧教育改革,打造师资团队、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四个特区,形成一批全国示范、区域引领的教育改革实践成果,完善建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卓越农林人才和有本领、用得上、留得住的紧缺型实用人才。

三、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好科技突破策源地

科技是教育、人才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省“三农”事业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现有耕地面积很难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要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必须向科技要效益,必须向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要产能,必须发力突破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种子安全等农业关键领域“卡脖子”科技难题。这些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吉林农业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一是坚持对接农业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农业三大体系,打造了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为引领的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中国工程院地方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成立全省首家吉林乡村振兴研究院、东北首家智慧农业研究院,打造了以30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和70个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创新集群,为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坚持聚焦农业“卡脖子”难题开展源头攻关。围绕粮食安全,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育创新,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国审品种全覆盖。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创建了松嫩平原黑土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围绕畜牧业发展,成立现代肉牛产业学院协作体,联合打造了“桦牛”区域品牌。围绕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培育人参新品种13个,良种丰产性和抗寒性超过了韩国,新增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创建了中国蓝莓新兴产业,全国80%的蓝莓技术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企业转化效益超60亿元。三是坚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团长单位,与60余家政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派出26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服务农业生产一线,110人次承担国家三区人才计划任务。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荣获省政府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

未来,学校将持续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围绕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以支撑吉林建设全国和东北地区“大粮仓、大肉库、大厨房”为目标,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种质资源保育创新、粮食增产与安全生产、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全程智能化等领域进行源头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科技进步。发挥国家级、省级高端智库集群作用,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进一步强化横向科研体系建设,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渠道,实现科技成果规模化转移转化。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布局一批、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和科技小院等基地,打造在区域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建好乡村振兴学院,努力培养感党恩、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和创新创业带头人。

四、强化人才引领驱动,打造人才振兴新高地

人才是教育、科技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一支政治强、水平高、干劲足、潜力大的农林人才队伍是吉林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的关键所在。

吉林农业大学在办学实践中,一是坚持把师德师风摆在人才队伍建设首位。充分发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坚持围绕名师建团队、立足特色建团队、建好团队促整体的人才队伍发展思路。打造了坚持立德树人、勇于科技创新、助力“三农”发展成效卓著的“尖刀”队伍。李玉院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连续2批入选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二是坚持加快引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才新政,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等系列政策,大幅提升人才发展基金。2017年以来,全职引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高端人才17人,柔性引进35人,新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国家级专家12人次,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3人次,为吉林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三是坚持激发人才队伍的内生动力。以一流人才、一流业绩和一流报酬相统一,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相结合为导向,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并不断深化绩效工资改革,探索开展职称分类评价改革,建立健全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体系,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优劳优酬”的考核评价机制。

未来,学校将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队伍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围绕“双一流”“双特色”建设需要,全职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柔性聘用一批高水平著名学者,储备补充一批高素质青年人才。围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培育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一批高质量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同时,进一步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科学评价的制度环境,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推动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吉林农业大学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吉林科技人才
人才云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吉林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