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阈下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2023-01-24唐彬格

智库时代 2022年44期
关键词:视域师资思政

唐彬格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思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任务。传统的思政教育以思政课程教育为主,面临着教育渠道单一、教育资源少等多重问题,难以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成长、发展中的作用。2016年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明确了非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为思政教育从思政课程教育向课程思政教育转变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以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互联互动为核心,具有协同育人、整体育人的宝贵品质。因此,要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推动思政教育创新。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的创新意义

(一)推动思政教育转型发展

传统的思政教育面临着多重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教育“孤岛”问题,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缺乏紧密的联系,既难以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也无法推动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开展[1]。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拉开了思政教育改革的大幕。深挖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将各门课程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中,打造课程思政新模式已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重点。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以整体育人为切入点,消除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壁垒,推动了思政教育的转型发展。

(二)推动融合教育深入开展

以往的教育以分科教育为主,各门学科间有着明确的壁垒。随着五育并举的提出,整体育人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学科间的混合教学则是整体育人的主要路径。课程思政不仅在思政教育的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他课程教育同样有着非常显著的价值。任何课程,均包含大量的要素,除了知识、技能层面的要素外,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是课程要素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能够发挥思政教育对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使课程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理念,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均贯彻落实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育事业的宗旨。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然而,受课时有限、教育资源薄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对此,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为构建涵盖思政课程以及非课程的大思政体系提供了条件,能够发挥各门课程在学生立德树人中的协同作用。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系统论将事物视作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认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复杂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方面关注复杂系统的整体变化,另一方面,也关注构成复杂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变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系统论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逐渐从自然现象向社会领域延伸,在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思政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多个要素,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评价四大要素。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要以系统性原则为基本原则[3]。首先,注重各要素的创新。各要素的创新是思政教育整体创新的前提,以教育理念为例,课程思政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核心,体现了整体育人的理念,要从学生中心的角度出发,将融合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创新的要点。其次,注重各要素的协同创新。深刻把握各要素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与关联,以各要素的协同创新实现“1+1+1+1>4”的整体创新效果。

(二)层次性原则

课程思政模糊了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的界限,各门课程均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践中,不同课程属性有别、内容有异,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与价值也不尽相同。因此,要以层次性原则为要求,从课程自身的差异性出发,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4]。除专门的思政课程外,其他非思政课程可以分为浸润课程、深化课程、拓展课程三类。浸润课程以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为主,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此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课程。深化课程以哲学社会课程为主,如哲学导论、中外历史学等,此类课程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对思政教育起到巩固、深化作用。拓展课程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如大学物理等,此类课程能够成为课程思政的外围课程,助力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在课程思政中,不仅要注重某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也要以思政教育为主线,将各门课程串联起来,使课程思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生动局面。

(三)持续性原则

思政教育是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有着完备的教育体系和严密的教育规划。思政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长期开展,相应的,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也要将持续性原则作为重要原则。首先,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立足思政课程的要求与目标,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制定思政课程方案,明确各阶段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容、任务、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好思政课程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其次,做好课程思政质量监控。推行全员质量监控战略,发挥好授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中的作用,立足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目标,委托软件企业开发专门的课程思政质量监控平台,完善课程思政质量监控平台的功能模块。最后,做好经验的推广应用。将理论学习融入到课程思政中,构建思政课师资与非思政课师资交流机制,发挥好思政课师资在非思政课师资中的引领与带动作用,持续总结课程思政中的经验,并在校际范围内推广。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立足学生主体,创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思政教育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线,很多时候,教师仅仅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且,师主生从式的教育模式,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决条件。首先,树立教育服务学生的理念。思政教育以改造人、发展人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政教育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宿。要牢固树立教育服务学生的理念,将课程思政视作思政教育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紧扣思政教育的内涵、要求、任务,协同发挥各门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树立教育依靠学生的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将学生视作教育的主人,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树立教育依靠学生的理念,通过教育方法的创新,如模块化教学、任务式教学、互动性教学等,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二)加强课程开发,创新教育资源

课程思政是依托于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发掘说”是课程思政的主流学说,该学说认为,任何课程均有一定数量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即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各个学科、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发掘说”具有一定的价值,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思政教育任务艰巨、内容丰富,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则极为有限,根本难以满足思政教育的需求。根据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思政教育的课程资源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而立足学校情况与学生学情,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推动思政教育深入开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在“发掘说”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出发,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创新教育资源。举例而言,党的二十大是党的新百年征程中的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要将二十大精神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使课程思政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育路径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正式步入“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手段,也能拓展思政教育的开展渠道。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创新要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教育路径。首先,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创新中的作用。思政元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教学情境创设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助力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解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设教学情境,辅助学生学习、理解课程中的思政元素[6]。其次,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拓展中的作用。各种类型的学习平台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学习强国”为例,该平台于2019年1月上线,聚合了大量的资料,如图书、期刊、音乐、公开课等。要依托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育路径。

(四)关注学生表现,创新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反馈教育成效、诊断教育问题、助力学生激励等多重作用。当前,思政教育评价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评价维度单一,仅仅关注学生某个方面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评价结果应用不足,未能将评价结果应用到教育诊断、学生激励中,削弱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要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创新教育评价。首先,转变评价理念。树立过程性评价理念,将学生在课程思政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重点,一方面,做好相关学习资料的搜集、存储、归类;另一方面,从课程思政的任务与目标出发,多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其次,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应用于课程思政的诊断中,依托评价结果剖析课程思政中的问题,并做好课程思政的持续改进工作。同时,利用评价结果构建学生激励机制,在学生中形成的良好的竞争氛围。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保障

(一)组织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程思政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格局,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向着混合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健全领导机构,优化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的组织保障,为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以及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领导。首先,组建高规格的课程思政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如校长、党委书记、主管思政教育的副校长牵头,构建课程思政委员会,广泛吸收二级学院以及学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作为课程思政委员会的成员。同时,在课程思政委员会下设课程思政办公室,由课程思政办公室统筹负责课程思政的具体事宜,如课程思政方案的制定、课程思政进程的设置。其次,设立课程思政督导组。课程思政的定位与价值,决定了课程思政是一项艰巨性任务,需要长期开展。要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督导组,由督导组负责课程思政的监督、评估、指导工作,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沿着预期的方向开展。

(二)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创新最为根本的保障。与传统思政课程教育相比,课程思政教育对经费的要求更多,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或是教育环境的优化、教育设备的购置,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因此,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健全课程思政的经费保障。从开源的角度而言,要拓展课程思政的经费来源,在利用好专项经费的同时,依托社会化服务的契机,以收费开放的形式,发挥校内资源,如体育场地、图书馆、实验室等的社会化服务价值,并在收取的费用中,划拨一部分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补充经费,破解课程思政中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节流的角度而言,要严格经费的使用,每一笔经费的支出,都要有准确、详实的记录,同时,强化内部审计在经费使用中的监管作用,最大限度避免经费使用中的浪费乃至贪污腐败现象。

(三)师资保障

课程思政将各门课程的教师均纳入到思政教育中,他们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自身的专业素养,对课程思政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要高度重视师资建设,夯实课程思政的师资保障[7]。首先,应制定完备的师资建设方案。课程思政下的课程教学,需要师资兼具专业理论素养、思政素养以及现代教学素养。要从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的要求出发,借鉴岗位胜任力模型理论,出台师资岗位胜任力模型,并依托岗位胜任力模型开发师资建设方案,助力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拓展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外合作,积极聘请党政领导、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壮大课程思政的师资力量。最后,创新师资建设方式。课程思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凭理论学习、研讨,难以有效实现师资建设的目标。要从课程思政实践性特征出发,借助公开课、听评课等实践活动,创新师资建设方式,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把握课程思政的要点、方法。

(四)环境保障

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既包括硬件层面的环境,如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素质,也包括软件层面的环境,如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形成于学校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是学校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内容[8]。校园文化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等多重功能,是思政教育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环境保障作用,一方面,立足思政教育的目标,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共同体意识、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熔铸到校园文化中,强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方式,如校内期刊、校园广播、校园仪式等,开展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了解、认知校园文化,并把握住校园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环境保障能够推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向着显隐结合的方向发展,提升思政教育的品质。

五、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当前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可以推动思政教育的转型发展,也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战略定位与重要价值,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四个维度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并围绕组织、经费、人力以及环境四个维度健全思政教育创新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视域师资思政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