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篷寤语》中医养生文化内涵探析❋

2023-01-23高艺书王萌萌韩路拓郭宏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消长阴阳

高艺书,王萌萌,2,韩路拓,赵 阳,郭宏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推篷寤语》[1]476-636,[2]原书共九卷,于明隆庆辛未年(1571年)刊行。该书内容驳杂,由天水赵谦光分为六篇九卷三十类,总计550条[3]。撰者明朝学者李豫亨,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字元荐,号中条长公,曾官至鸿胪寺卿[4]。李豫亨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精通释道之言,自五经子史,旁及养生、财赋、兵书、医卜、星相、堪舆、书画之学,无不涉猎[5]。明隆庆庚午年(1570年),李豫亨以鸿胪谒选赴京,途中多暇,遂“摅夙昔所知解表见”者,“间附己意”,著成《推篷寤语》一书。在自序[1]634-635中谓:“舟之亡所见者,篷蔽之;人之懵所知者,寐障之”,该书欲推开帆篷,“启昔之寐而为今之觉乎”,故名《推篷寤语》(“寤”为睡醒之意)。其中涉及医学摄生的内容,乃第四卷“原教篇下”里的“原养生之教(附胎育)”与第五卷“本术篇”里的“本医药之术”两部分内容,民国七年(1918年)由王寿芝摘成一卷,刊入裘庆元的《三三医书》[6]443-456之中。

《推篷寤语》中众多养生条文曾被明代医家江瓘、清代名医吴澄与黄凯钧、当代国家级名中医周维顺教授引用于自己的著作之中[7-10]。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亦曾盛赞该书:“其中论人身之气化,较他书为独精……医者执此,既能得养生之道,更能精救人之术矣。[11]”方春阳等评价:“此篇于养生独多真知灼见,议论往往未经他人道破,在同类书中堪称数一数二。[12]”现将该书的摄生思想、养生宜忌及其所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阐发如下。

1 《推篷寤语》中的摄生思想

1.1 明阴阳消长,晓养生之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中国古代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基础。李豫亨在“原养生之教”的开篇即引用了元朝著名养生家王珪[13]的言论,强调了“天人相应”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阴阳消长之于养生的指导作用。文章又通过被誉为“大道之源”易学中的卦爻之说,以阐扬一岁乃至一日的阴阳消长[14]。首先提到了十二辟卦[15],以十二卦配十二月,一卦六爻,遂十二卦七十二爻,半阴半阳。七十二爻代表着七十二候,而刚柔二爻的变化体现了阴阳二气的消长。1月到6月为复卦(一阳)至乾卦(六阳),阳爻递增表示阳气渐盛;7月到12月为姤卦(一阴)至坤卦(六阴),阴爻递加表示阴气渐长。阳消阴长,暑往寒来,如此循环往复。

《推篷寤语》中又以井里泉水的寒温作为判断阴阳消长变化的指标,并指出人处于天地之间,必然要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也势必影响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所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6]48-49”继而,文章又论述了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消长情况:“子为一阳生”[6]449,此时(23∶00~1∶00)阴气最盛,阳气始生;“午为一阴生”[6]449,此时(11∶00~13∶00)阳气最旺,阴气始生。恰如李学川在《针灸逢源》中所说:“子午为阴阳之消息也。[17]”古人根据天人相应理论结合阴阳气血的运行情况提出了“子午流注法”[18]。另外,中国古代讲究练子午功、睡子午觉,利用阴阳二气交汇的时刻来达到心肾相交的境界[19]。所以,善摄生者能够“以天地为法象,明人身之安危”[6]449,顺应自然规律,使荣卫周密、阴阳无愆。

1.2 精、气、神——养生三要

李豫亨认为,人之有身乃天地间一点真阳之气,形以此气而成,心以此气而灵,耳目以此气而聪明,元神以此气而运行,五行以此气而化生。人未有此身,已有此气,而只有“止欲念”“结正气”“聚神光”[6]450,才能保人之天地清净无虞。

《推篷寤语》中还指出:“修性”“修命”“修丹”为道家三种功夫,一言以蔽之,不过是“收拾身心,敛藏神气”[6]450这8个字。道家将精、气、神称为“三宝”,摄生之人尤宜珍惜此“大药”。而精之路在前阴,气的门户在鼻,神的窗户则在眼,所以纵欲无度会损精,喘息过多会伤气,用眼过度会耗神,还总结了精、气、神三者的关系及其在养生中的重要性。

善养生者存其神,存神则气自然充沛,气充裕则神自然完备,而神所到达的地方气也会随之而往,此乃神与气的关系。“精充则气裕”[6]451,精损则气耗,“精充气住”方能“战退百邪”[6]450,此乃精与气的关系。而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气,“不升则不降,不出则不入”[6]450,气的升降出入得宜是长寿的根本。李豫亨说:“圣人以肢体为国,以精气为民。[6]449”以“国”与“民”作比,强调精气于人体的关键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将“国”与“肢体”(身)互喻,是“观物取象”易学思维的体现。道教经典《抱朴子内篇》[20]就曾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国家,“气”比作百姓,所以“治身”需养气,气乃身之本源。

关于精的作用,李豫亨认为:“精存于目则其视明,精存于耳则其听聪,精留于口则其言当,精集于心则其虑通”[6]451,并在文中着重强调了节欲养精一事。他主张:“身中六贼,惟眼最紧,身中提防六贼,亦惟眼为最难。[6]451”所以,善摄生者应于此处着力,做到“非礼勿视”[6]451。文中还指出,“身有毛发处俱是精之走漏处”[6]451。毛发(包括头发、胡须、耻毛等)为精之苗,被精所濡养,故“最为一身精神之征”[6]451,以其皓素枯槁与否,可知人枯夭荣寿。养生之人须得时时观毛发之荣枯,惜精如惜命,尤其在精竭之时(男子64岁,女子49岁)更应注重身体的调摄,惩忿窒欲,以求长生。

作者还引用了《摄生四要》中的“四少之论”,阐明了少欲可养精、少言可养气、少劳可养力、少思可养神这一道理,人若能持之以恒,则精气神自然充沛。由此观之,精、气、神为养生之要,摄生之人须得紧闭下元、固肾节欲以养精;调息养气,使气机畅达、气血调和;闭目养神,不使神气为外界干扰而涣散。

2 《推篷寤语》中的养生宜忌

2.1 诸行有度,过则为伤

中国文化自古讲求中庸之道,孔子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21]120-121”孔夫子讲适度,讲“过犹不及”[21]220,反对过分,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养生中也同样适用。

李豫亨深悟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同时他引用了晋代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葛洪的言论,强调劳力强思、汲汲营营、忧恚悲喜过度以及谈笑、兴寝等诸行不节,均为“过伤”[6]449。其中,“诸行”不仅包括醉酒饱食之列,“挽弓引弩……跳走喘乏,欢呼哭泣”皆为“古人所戒之节也”[6]449。《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论述的“五劳所伤”[16]45(久坐、久卧、久视、久行、久立)也印证了人的生命活动一旦超出正常的耐受与调控范围,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所以,避免诸行失节是摄生之人需要时刻关注的重点。

在《推篷寤语》中,李豫亨提到:“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定”[6]450,他还专门就睡卧和饮食两方面展开描述:首先阐明了人虽然大多以睡卧为宴息,饮食为颐养,但却不知眠卧最不可嗜,禅家以之为六欲之首,久卧可损神气,而饮食则最能抑塞,导致阳气不升,所以饮食也不宜过多。他强调终日嗜卧饱食,无异于残害生命。是故养生之人清晨即起,夜静则眠,使清和之气充盈体中;淡餐少食,使神气周流、阴阳得位。睡卧饮食如此,其他“诸行”亦如此,唯有诸行有度,才能益寿延年。

2.2 喜怒无常,过则为害

怒喜忧思悲恐惊,即“七情”[22]的变动亦可包括在“诸行”之中。然而李豫亨将“情志之为病”的情况单独列出,意在强调情志养生的必要性。他首先指出人存于世,不仅劳力更要劳心,劳心对于血肉之躯的伤害有时更甚于劳力。牛马受人束缚、供人驱使,这就是它们相比于鸟兽而言更容易生病的原因。所以李豫亨言之曰:“善为心王,不为形役,病安从生。[6]450”正常的精神活动本于人体无碍,但当人类的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或者长期处于某种精神刺激之下,就会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等一系列改变。正如《淮南子》所述:“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16]10-12中则指出:五藏化五气,以生五志(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又言“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忧伤肺”“喜伤心”。由此可知,情志致病不容小觑。

我国的儒家经典《礼记》[24]将喜怒哀乐未表露出来的状态称之为“中”,表现出但符合常理谓之为“和”,儒家讲求“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里也曾说过:“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25],大到天地万物,小到个人保健,都离不开“中和”二字。

李豫亨在文中列举了青州录事参军麻希梦[26]的例子(《推篷寤语》中讹作“麻希宪”),以说明情志养生中的致中和思想。麻希梦在90多岁时曾得宋太宗(书中讹作“唐太宗”)亲自探访,询问其养生术,他答以“少情寡欲,节声色,薄滋味而已”[6]452这一长寿秘诀。其中,除了淡餐与节欲之外,还要有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不要轻易被情绪所左右。作者还谈到唐朝柳公度的摄生经验。柳公度是书法家柳公权的堂兄弟,善养生,80多岁时仍步履轻便,他在其延年法中也提及:“平生未尝……以元气佐喜怒”[6]452的养生秘诀,这也印证了情志对元气的消耗作用。而人如果能维持内心的宁静,就能达到“合于神明”[6]451的境界。故文中强调:“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宠辱不惊,肝木以宁”[6]450,归心静默,方为长生之道。

3 结语

中医养生学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深受《易经》、儒、释、道等的影响[27]。李豫亨的《推篷寤语》一书中就涉及到大量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理论,以及释、道二家之言。该书不仅汇集了前人养生思想的精髓,更不乏作者本人的真知灼见,蕴含了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理论、中庸思想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李豫亨以哲学的观点解释问题,真正做到了推开帆篷,使人豁然得见一条通往长寿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研究《推篷寤语》中的摄生思想及养生宜忌,挖掘其中蕴藏的中医养生文化内涵,以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消长阴阳
北方冬小麦越冬前后生物量消长规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徐雨生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