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代国企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3-01-23常铮北京大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现代企业文化 2022年31期
关键词:工作企业

常铮 北京大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戴昕欣 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0月,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胜利召开,拉开了国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序幕,会议回答了“国有企业要不要加强党的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明确提出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人民首创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把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写入新《党章》,国企党建工作迎来新要求。

做好国企党建工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近年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持续面临阻力,党中央对国企党建工作“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做出了全面总结,“四化”作为党建工作实际问题表象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本源性思维。毛泽东曾讲:“用直觉一看就看出本质来,还要科学干什么?还要研究干什么?”[1]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党一贯提倡的科学而伟大的认识工具[2],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2022年,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到党的第三个《决议》通过,再到《常青之道》《百年大党面对面》等刊物书籍发布,就是一个从历史中不断求真、求源、求实的过程。国企要想推动党建工作成效破局,必须结合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切实掌握其客观规律,即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聚焦企业目的、企业管理以及党建工作载体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否完全理解企业的目的是“盈利”

2019年全国经济面临新一轮严峻挑战,企业作为社会体系下的经济组织,是提振经济、贯彻党中央经济政策的主力军。同时,在社会上存在传统观念普遍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且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针对这个问题,还需在“国有企业”这个特殊语境下,结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去探究。

(一)本源思维下国企有姓党的本色

我国国有企业是由党亲手缔造的,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国企作为经济组织,其目的的确是以盈利为主,但绝不是唯一的目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开启,国企承担的不只是国家经济指标,还有社会责任、政治目标和发展任务,它具有社会属性,牵系人民和国家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国有”企业的前缀始终代表着国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人民的企业,也终将是“政治逻辑”加“经济逻辑”的结合体,一种相对自由的政治经济体。党的二十大最新通过的《党章》中指出,“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要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要参与到国企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新《党章》作为新时代党的基本纲领,从国家政策和基本要求上充分证实了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国企姓党是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

(二)不同阶段下国企改革有特殊使命

党的百年成就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与理论都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思考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在党的二十大最新发布的《党章》中,把学习党的历史作为党员义务,预示着要以正确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推动现代历史进程,切实锤炼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回顾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公营经济发挥有力支撑作用,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企为主力恢复国民经济,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国企先锋军不计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等因素完成重大工程和项目,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和特殊使命。

2012年之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这一时期挑战和机遇,国家进一步强调通过党的“引领”实现“中国梦”,时代的关键词是“复兴”,其不仅是引领经济复兴,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道路与大道、大义的前提下,国企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组织和政策执行载体,其必将接受党的领导,助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可以看到,国企因党而生、由党而兴、为党而强,国企的目的不只是盈利,它心系人民,且始终肩负着国家发展重任和社会责任,一直以来,红色底色从未褪色。

二、是否从企业管理出发做好了“人”的工作

党的第三个《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党建工作是时代要求也必将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但就国企党建而言,其还是在特定经济组织下的核心政治工作,需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出发,结合企业管理学去思考其建设路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这个立党之本和执政之基,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管理的实质与核心是“人”的管理。国企属于人民,人民亦是企业的劳动者,国企党建工作面临阻力,首先要把握住企业干部职工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服务的对象更是企业管理的对象。要利用双向思维和角度互换,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企业是否真正理解企业职工需求,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去自问企业是否真正有选贤任能和创新的勇气。

(一)把握职工需求发好四份薪水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对不同因素的划分方法,可以知道人的需求就是各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结合体,是时间属性下与个人经历相关的主观精神意识、逻辑思维和外界客观环境随机融合所产生的复杂情绪和主观欲望。为进一步认清国企职工需求客观规律,可以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辅助理解。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七个层面,其中1~4 项是基础需求,5~7项是高级需求[3]。而国企党建工作有关动作和措施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规则治理,直观上其属于认知和自我实现的两个高级层面,是高位次的追求和时代期望。但聚焦社会现象,大部分国企职工的需求是普通而真实的,其面向最基础的物质生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职工在职场中更注重经济基础、提升空间、情感互动和地位认同等因素,均属于基础需求,而党建工作与基础需求层面的直接联系性不强,其表现形式并没有直接提供或让职工认为提供了他所需要的,导致国企党建工作被认为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虚化存在,甚至一些管理者为职工谋得的福利举措不被理解和认同,成了一厢情愿。

要改变现状,国有企业必须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这句话。在持续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开阔视野、格局、修养的同时结合好群众向往。建议国企要结合上述管理学视角下的四个需求依次发好四份薪水。一是夯实物质基础发好工资薪水,满足群众吃饱穿暖的基础生活需求。二是促进能力提升发好培养薪水,满足干部职工追求进步的心理和职场需求。三是打造良好氛围发好环境薪水,提高干部职工社交和日常工作生活起居感受。四是积极鼓励引导发好尊重薪水,满足干部职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切实培养起其事业心和团结意识。

(二)启用全能型人才释放党的号召力

在推动国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国企党建工作一直以来所面临的关键性阻力之一是缺少号召力的问题,企业业务和职能部门或组织之间内耗较大、事件关注度不高。而国企作为国有资本在“经济组织”这个属性下,其运转和行为模式要结合管理经济学的思维去考虑,即每个人心中都存在一个“是否与我有关”的主观判断和一个“机会成本”的内在指标。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学家维克托·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的期望理论中提出,激动力量=效价×期望值,即人的积极性是满足个人需要价值和达到目标把握程度的乘积[5]。可以知道,响应其积极性的原因一个是需求关联,另一个就是参与事件的成功率。一个事件在第三人称客观的视角下能否成功推动且与其相关,主观意识判断的关键就是共同获利和持续出彩,归根结底还是依托于“人”及其附属的思路想法或方案来推动和判断,其聚焦事件的亮点和后续发酵效应。

针对国企干部即“人”来推动党建业务融合这个命题,还需运用“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的基层实践经验和闭环逻辑思维来分析,一是有的干部想干不敢干,即因缺少经验而产生的源于本位主义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有的干部敢干但不能干,即党务/党建干部不懂业务、业务干部不懂党建从而产生的政治风险和业务偏离。三是有的干部能干不想干,即干部或其领导存在不作为的负面意识形态,工作上缺乏高标准。总体来说,党建和业务融合情况的关键就是业务范围交叉情况下一定会出现外行领导牵头难以号召专项领导的情况,且公司主要领导力量实践创新理论的决心不够,导致干部自身、其他协同部门以及职工对于推动新举措、新事件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不看好或不重视。

党的第三个《决议》指出,“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而部分国企缺少的就是敢于启用或培养既懂业务又懂党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去真正释放党的号召力的魄力。

三、是否找到了合适的党建工作载体

国企干部职工长期以来对党建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党建工作缺少实际的表现形式从而导致了认知差距。简单来说,人民信赖党、拥护党是因为无数关键时期的历史事实与现实成果,党的第三个《决议》是最好的证明,而国企党建工作普遍缺乏一个标志或是主流认同的存在形式,即载体。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党的工作的学习和理解,切实找好工作的发力点。

认清三大误区找好党建发力点。误区方面:1.认为党建工作就是党务工作的片面思想。部分国企职工群众认为公司党群或党务办公室部门做企业党建工作主要就是发展党员,大部分人重点聚焦的都是与其自身相关的一些党务工作。党建工作与党务工作内涵以及外延存在本质区别,党务工作的确是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但并不是简单的被包含关系,层面上一个是宏观战略发展,一个是微观管理活动,“党务工作就是党建工作的载体”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党建工作是高位次的党的事业的建设工作。2.存在党建是软指标,业务是硬指标的局限思想。在国企工作中,常碰到“两张皮”的现象,表现在党建工作中就是部分领导干部知道党建重要,但总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6],甚至出现业务干好了就是党建引领的好,业务干得不好,党建引领的就不好这种观念。这是深层思维的局限性理解导致的真相逆转,根源是其并不完全认同国企独特的资源、政治、制度、政策、人才等优势来源于党的引领。3.为了融合而融合的应付心态。“党建+”模式是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的理念创新,它是优秀的框架思维体现,但在实践中,它绝不是简单的“党建+一切”,为了与某项业务和工作融合而强行融合。党的理论武装作为引领性概念,其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是其先进性的体现,但在执行过程中务必也要思考“党建+”框架下“重点融合什么,融合什么重点。”

国企党建主流表现形式或载体,其应该是战略和管理视野下,从工作本身出发聚焦重要节点,善用并体现国企独特优势,与企业文化、管理重点、发展思路、主营业务等方面精炼出来的企业品牌精髓、价值观、关注点和方式方法的有机融合,而国企党建工作急需加强梳理、主动思考,寻找和完成一个上述概念下的示范成绩。

几个路径: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培塑文化之魂。深入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用好红色资源,以党内政治文化引领企业文化,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要举办特色活动、重大活动,通过现场互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营造风清气正、欢快活泼的企业文化。二是以培训为载体,涵养人格之力。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国企要制定丰富培训计划和专项人才培训计划,重点聚焦个人价值观塑造和政治素养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高品格青年人才。三是以宣传为载体,筑牢信仰之基。聚焦意识形态,守好宣传阵地,推动正向引导。国企要建立完善的宣传审批机制、制度和宣传通道,讲好国企故事和先进典型,要对应广为人知的媒体形式,例如“抖音、微信、快手”等。

猜你喜欢

工作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