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自信教育背景下中国医学史课程思政的建设*

2023-01-22张文平冯丽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药思政

张文平 冯丽梅 梁 飞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中医药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中国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把中医药自信教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1]。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其中思政课程担负显性教育的任务,专业类课程肩负隐性教育的任务。

中国医学史课程是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针推、康复、养生4 个临床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任务,而且发挥着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等作用。中国医学史主要介绍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等,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了解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及规律、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但思政教育的融入不能随意地呈现,需要预先做好教学设计再付诸课堂,如此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我们在前期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大一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面临的问题,精心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融入思政教育,形成4 个教育主题,分别为:中医药自信教育、名医成长借鉴、思辨能力培养、中西医本质认识。

1 中医药自信教育主题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学生入学早期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中医药自信,坚定专业思想,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史课程开设在大一,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和中医药自信教育有高度的契合性,在中医药自信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这部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方书有突出的成就,其中在方药学方面的记载为屠呦呦发明青蒿素提供了文献学方面的帮助。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寻找新型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对青蒿的研究很长时间内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4],给了屠呦呦启迪。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提取出了高效、速效、低毒的“青蒿素”。屠呦呦因这一突出贡献,先是在2011 年荣获美国拉斯克医学奖,后在2015 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直观而深刻地认识到《肘后备急方》在中药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能够激发现代医学的创造活力。再如,中医药从古至今在抗疫方面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诞生、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产生及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到当代中医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治疗,无不展现了中医药在抗疫方面的独特优势。例如,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医药广泛参与了新冠肺炎的治疗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5]。中医药治疗这些突出的抗疫成就无不起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引发对中医药情感认同的作用。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学生会认识到中医药取得显著疗效的关键在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体系,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医药的理论认同和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献身中医的使命感。

2 名医成长借鉴主题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出现了众多的名医大家,如张仲景、王叔和、葛洪、皇甫谧、孙思邈、钱乙、李时珍、王清任、王孟英等,这一个个医家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榜样。以历代著名医家的成长经历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成为一代名家、写出传世著作的关键因素,启发学生思考和总结大医的必备素质有哪些。例如,在学习东汉名医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时,可提出问题“《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具备了哪些客观和主观条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进行总结陈述,随后教师针对各组的总结进行归纳点评。这种讨论式教学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了成为一名大医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医德、坚定的志向、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严谨的治学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坚韧不拔的精神、可贵的创新品质等。这样在分析并借鉴古代医家成功经验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敬业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明确成为一名大医需要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素质,从而将远期目标和近期学习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3 思辨能力培养主题

中国医学史课程以时间为主线,以医家和医药学成就为中心,介绍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学的发展概况及医家的重要成就。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联系社会背景分析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人、事、物产生的原因,以便使学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不同规律,并对历史现象做出自主判断[6]。因此,中国医学史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培养了学生辨证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判断是非等思辨能力。例如,在商周时期对疾病的命名中,商代甲骨文中疾病的名称多是在发病部位前加“疒”表示,而之后的《山海经》则多能根据疾病的发病特点给予固定病名。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疾病名称的命名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后,他们会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最初关注到的疾病部位变为更加了解疾病的症状特点从而出现了固定病名,这是对疾病认识更加深入的反映。这样通过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通过服石之风从兴起,到人们终于认识到其危害而在唐代中期开始衰落现象的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是否流行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确的?”并得出自己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而这种根植于内心的思辨能力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中西医本质认识主题

中西医学是发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2个有很大差异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抽象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宏观整体性,很难被西方教育模式和理念下培养的人理解和接受[7]。而现行的基础教育主要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这会导致入校不久的大一学生面临认知思维方式的转换、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观念误区等问题,以致不少学生在刚接触中医时很难接受中医学知识体系,这种情况直接关乎中医药教育的成效[8]。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史课程开设在大一,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认识中西医的指导哲学思想及思维方法的不同特点上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内容中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涉及近代中医的存废之争以及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教学中通过中西医2 种医学体系的比较,可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中西医学在建立的基础、指导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是2 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学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应该以任何一种医学为标准来衡量另外一种医学。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认清中西医学的本质和优缺点,培养包容、借鉴的胸怀,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是休戚与共的,而个人的发展更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强化其家国意识。

总之,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进行充分挖掘与精心设计。我们围绕中医药自信、名医成长借鉴、思辨能力培养、中西医本质认识4 个教育主题,进行了思政教育的设计,从而达到坚定中医药自信、培养高尚医德、塑造职业素养、认清中西医本质、转变思维方式等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药思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中医药学名词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