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叶的炮制及功效*

2023-01-22蔡颖莲黄艺惠曾德胜彭连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本草炮制桑叶

蔡颖莲 黄艺惠 曾德胜 彭连共

[1.厦门市中医院药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0;2.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厦门医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桑,《诗经》即有记载,《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载“叶主除寒热出汗”,《本草纲目》收载于木部灌木类,记载桑叶能止消渴。桑叶的药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书收载的桑叶有广泛的炮制品种,发挥其不同的治疗效果。历版《中国药典》及大部分省市炮制规范仅简单收载桑叶,方法净制[1]。《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也仅收载生、炒、蜜、蒸炮制品[2]。现代研究文献中也少见有关桑叶炮制的现代研究文献。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本草典籍及线上数据库,从历代医书中探求桑叶不同炮制品种的临床效用,为扩大桑叶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1 桑叶生品沿革

《名医别录》:“桑叶汁,解蜈蚣毒”。宋代《仁斋直指方》:“治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是斋百一选方》:“神仙刀箭药,妙不可言。桑叶阴干,为细末,干贴”。元朝《通玄论》:“治穿掌毒肿:新桑叶研烂,盫之即愈”。明代《证治准绳·类方》:“治赤眼后生翳膜……上取枸杞及车前子叶等分,手中熟,使汁欲出,又别取桑叶两三重裹之,悬于阴地经宿,乃摘破桑叶,取汁点目中”。清代《本草备要》:“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山居本草》:“捣烂,涂蛇虫伤。研汁治金疮,及小儿唇吻疮,解蜈蚣毒”[3]。《当归草堂医学丛书·传信适用方·卷三》:“冬桑叶不拘多少,碾为细末,以新汲水调涂疮上,如疮有脓血,即干掺用之”。《经验丹方汇编》:“小面疖,采二蚕桑叶,滴下支水点上愈”。《文堂集验方》:“治脱肛……常以二桑叶代草纸效”。《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八》:“黄桑叶,痈疽疮口成大窟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频掺疮中”。《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民间以霜桑叶阴干制枕,能治头晕目糊。安神入眠,确有效果,早开“药枕”之先矣”[4]。

由此可见,鲜桑叶研破叶脉后流出的白色液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疗痈疖、金疮、毒蛇咬伤、蜈蚣毒、刀斧外伤、穿掌毒肿,滴眼治疗赤眼翳膜,亦有代草纸治脱肛。取桑叶清肝热养肝阴之作用,清代《本草便读》中载:“凡一切目疾头风等证。由于风热者,皆可用之”。因此民间做药枕治头晕目糊。

2 桑叶熟用沿革

2.1 不加辅料炮制

2.1.1 煎汤 唐代《新修本草》:“煎浓汁服,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宋代《本草图经》:“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开宝本草》:“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太平圣惠方》:“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仁斋直指方》:“治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明代《濒湖集简方》载:“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众妙仙方·卷二·眼目门》载:“治目眼暗不明,用十二月干桑叶不落地者煎汤洗眼愈”。清代《山居本草》:“煎浓汁服,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通关节,下气……干叶煎汁,止霍乱腹痛吐下……煮汁熬膏服,去老风宿血……又煎汤淋洗,去风痹最妙”。《本草撮要》:“洗眼去风泪。以木作面盆洗面,去面上游风”。《本草备要》:“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奇效简便良方》:“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日煎汤常温洗之……治手足麻木不知痛痒,霜桑叶,水煎频洗”。

桑叶煎汤可内服也可外用。煎汤外洗可去风痹、风泪、手足麻木。煎汤则浓汁服用,能除脚气水肿,霍乱吐利,通关节。煮汁熬膏可去老风宿血。

2.1.2 蒸熟 《日华子本草》:“扑损瘀血,并蒸后罨”。《经验后方》:“治肺毒疮如大风疾用桑叶洗净、熟蒸一宿,日干为末,水调二钱服”。明代《本草蒙筌》:“蒸捣罯扑损瘀血滞凝”。《卫生易简方》:“治脚暴软用赤蓼多烧灰,淋汁,浸浆,以蒸桑叶窨立愈”。《本草纲目》收载:“洗净,蒸熟一宿,日干为末”。《山居本草》:“蒸熟捣罯,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又有‘饭桑叶’者,乃置饭锅上蒸制而成”[4]。甚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九蒸九晒”。清代的《眉寿堂方案选存》载:“自上年失血之后,巅顶、肌肤发现疥瘰瘙痒,春发冬瘥,先以和血平调方。制首乌、九蒸桑叶……和丸,每三钱”。

蒸熟后有内服及外用。外用均为蒸后敷用,用于治疗风痛、扑损瘀血。蒸后服用则除去了桑叶散风之力,而留取轻清扬上之功,善治头目诸病。现行蒸桑叶则取桑叶放蒸笼内,下垫清洁细麻布,蒸1 h,取出,晒干。甚至有医书写到桑叶九蒸九晒同豨莶草制法。“九”字有理解为9 次,也有理解为多次之意。认为桑叶生则性寒,熟则性温,蒸后药性转寒为温,有一定的补益之功。

2.1.3 熏 《山居本草》:“赤眼涩痛:桑叶为末,纸卷烧烟熏鼻取效”。《本草易读》:“赤目涩痛,为末纸卷,烧熏鼻”。

2.1.4 炒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小儿哕不止,丁香散方”,用“花桑叶一两,微炒”。

2.1.5 焙 宋代《圣济总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的款冬花散,桑叶(洗焙)”[5]。元代《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止盗汗”。清代《本草备要》:“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

2.1.6 炙 唐代《食疗本草》:“桑叶,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宋代《本草图经》:“又炙叶,令微干,和桑衣煎服,治痢及金疮诸损伤、止血”。清代《本草易读》:“炙熟煎饮,代茶止渴”。

炙、焙指的是微火烘(烤)干之意,目的是至熟、至干,桑叶则容易研末及存储。桑叶性味寒凉,炒、炙、焙后,寒凉之性减弱,发散之性缓和,并能增加收敛止汗、补益之功,对气阴不足者更为适宜[6]。

2.1.7 烧 明代《医学正传》:“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清代《山居本草》:“汤火伤疮:经霜桑叶烧存性为末,油和傅之,三日愈”。《本草易读》:“汤火伤疮,烧末,油合敷,三日愈”。“青盲洗法:青桑叶焙干,烧存性,水煎澄清,水洗至百度,神效”。《串雅内外编》:“洗青盲:青桑叶新研焙干,逐月按日就地烧存性,每以合子磁器内煎减二分,倾出澄清,温热洗目,至百度,屡试有验”。

桑叶烧存性的使用方法为外用,可治疗泡疮及青盲。

2.2 加辅料炮制

2.2.1 丸剂 《华佗神方》:“华佗治头鸣神方,患者头部觉如虫蛀,其名曰天白蚁。治用:桑叶、黑芝麻、牡丹皮、栀子上各等分捣末,蜜和丸,梧子大,陈细茶煎汤下二十丸”。清代《本草撮要》:“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祛风明目”。《本经逢原》:“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医方论》:“将芝麻擂碎熬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

桑叶炼蜜为丸则具有补益肝肾、养血明目的功效,历代多用治疗肝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证。

2.2.2 泔水、米汤、米 《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青桑膏,治乳硬作痛。嫩桑叶(上采研细)上米饮调,摊纸花,贴病处”。明代《种杏仙方》:“治遍身出汗不止,新桑叶,乘露采摘,控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汤调服”。《急救良方》:“治妇人乳硬作痛,用嫩桑叶,研细,米饮调摊纸花,贴病处。此证,四十以下可治,五十以上不可治。治之则死,不治则得终天年”。清代《本草求真》:“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泔水为淘米水,洗头可以吸附头皮油脂,而清代《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药论》中写到:“桑叶调血而发长”。桑叶可清肝消肿解毒,治疗乳硬作痛时需米饮调敷。治疗汗出不止时,历代医书收载米汤调服,“空心米汤”为空腹饮米汤之意。冯松杰教授认为用桑叶止汗,不论自汗盗汗,寒热虚实皆可用,但用量需大,不少于30 g,结核病引起的汗证则禁用桑叶[7]。陈钧[8]用桑叶治疗更年期盗汗取得很好的疗效。

2.2.3 盐 明代《本草蒙筌》:“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日华子本草》:“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

盐敷具有消炎杀菌的功效,因此增加了桑叶清热消肿的作用。

2.2.4 酒 《日华子本草》:“嫩叶煎酒服,治一切风”。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桑叶(酒拌蒸晒)”。风气通于肝,桑叶入肝经,善清肝热、泻肝火、平肝阳。无论肝受风邪或者是肝风内动的目疾头风,皆可用,为入肝搜风之要药。酒的行散之性,与药结合引药入经,增强搜风之效。历代治风药,酒调服或酒煎的甚多,如羌活散方、赤箭散等。

2.2.5 醋 清代《良朋汇集·卷九》:“桑叶用醋煮一滚,捞起贴疮上,生肌收口”。《奇效简便良方》:“贴诸疮,桑叶(醋煮一开即捞起),贴疮甚效”。

桑叶清热解毒,使毒邪消散,醋则收敛疮口。

2.2.6 蜜 《胜金方》:“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

消渴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蜜炙后桑叶性由寒转微寒,功效由清燥转为润燥,兼具润养补虚之效。古代桑叶的蜜炙与现今不同,现行蜜润后炒干,而古时为阴干,而非晒干、焙干、炒干。

2.2.7 芝麻 清代《得配本草》:“桑叶,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阴干,芝麻研碎,拌蒸用”。

3 代茶饮

唐代《食疗本草》:“桑叶,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明代《本草蒙筌》:“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清代《本草撮要》:“以之代茶,采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本草备要》:“代茶止消渴”。《药食两用中药应用手册》:“头目眩晕,桑叶、枸杞子、菊花各9 克,决明子6 克,水煎代茶饮”[9]。

4 和豆煮

唐代《千金翼方》中正禅方载:“秋桑叶上三味,等分捣筛……以桑末一升和煮微沸,着盐豉服之,日三服,饱服无妨”。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的黑豆与桑叶、青蒿发酵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而青蒿、桑叶的寒性辅料炮制也是古代淡豆豉发酵制备的主流方法[10]。

5 结语

通过梳理古代桑叶所载的不同炮制品的功用,可以看出桑叶历代的临床效用众多,但其对应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桑叶作为除脚气、通利关节、消水肿、治霍乱吐利之用时为煎汤浓汁;去风痹、风眼下泪、手足麻木为煎汤外洗;作为去老风宿血则提到煎汁熬膏为用;治疗脱肛,桑叶带温罨纳之;解蜈蚣毒、蛇虫咬伤直接鲜桑叶捣烂,取汁点,也可用盐捣敷;在治疗穿掌毒肿、赤眼翳膜、金疮、吻疮时则用鲜桑叶汁;治疗疮口不敛有用鲜桑叶汁,也有醋煮贴;治疗刀箭斧伤,桑叶直接研细末干贴;治疗瘀血、风痛出汗、脚暴软,桑叶蒸后罨、罯、窨;治疗肺金疮时,需蒸熟为末水调服;起和血平调之效时需九蒸为丸用;治疗赤眼涩痛,载纸卷烧熏鼻;治吐血有焙研、凉茶服;止盗汗时记载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止渴需炙熟煎饮或蜜炙煎汁;治疗火烧、泡疮,桑叶烧存性,为末,油或干敷;治青盲时需烧存性,水煎洗;除湿祛风,明目,桑叶可和蜜为丸;治疗头发不长,桑叶用泔水煮,沐之;乳硬作痛则研细末,米饮调贴。最常用的方剂有桑叶作为君药,治疗风热外感,取其轻清宣散,疏泄肺经及在表之风热,如《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桑杏汤。用于燥热咳嗽,具有清燥肃肺之功,《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医门法律》中的清燥救肺汤。

桑叶在历代本草文献中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但史书记载对于脾胃虚寒、外感风寒、肺寒咳嗽、肝燥者禁用,慢性肠炎腹泻也不宜使用。而现今202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仅收载桑叶的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11]。后人应该整理和继承桑叶历史上的这些不同的加工方法,对其效用进行临床实践验证,扩大桑叶的炮制品种,增加其临床效用。

猜你喜欢

本草炮制桑叶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酒黄芩微波炮制工艺的优化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