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生态美学新形态

2023-01-22

中国生态文明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生山水美学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作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的论断。只有将理念转化成全社会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化与艺术工作者要有使命感,要着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和促进生态文化,需要深刻把握生态规律,深入实际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通过文化的作用,让党的理念和决策部署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认识、自觉理念、自觉行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龙国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生态美学反映了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精神,是一种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具有标志性的美学形态。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和伟大实践,为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营养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南昌以打造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南昌样板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先后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著名生态环境媒体人,中国环境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杨明森:

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与天的关系,是生态美学的母题。只有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理解生态美,欣赏生态美。不同于自然美学、山水美学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更强调人的参与,注重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生态美学视野里的自然,是人工扰动过、留下人类活动印记的自然,是体现了人的力量和作为的自然。这就不仅仅是看见,而是已经走进。最能体现生态美学这个特征的,是生态文学。生态美学关注的对象及其边界,就是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文明,生态美学研究所向往的社会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生态美学主要具有四重基本内涵,即和谐共生、万物有序、生生不息、有节有度。欣赏美的最大障碍,不是无知和缺少情趣,而是有太多贪欲。

上海市文联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国际公共艺术协会副主席、发起人汪大伟:

人与自然友好、人与人和谐共处、可持续的生存状态,我认为这才是绿色生态。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系统考虑问题,是公共艺术领域以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问题的基本立场。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公共空间中的公共问题,这就是公共艺术的基本属性和社会意义。地方重塑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这是公共艺术的方法论。让人人追求和获得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幸福感,是公共艺术的绿色生态理念。

著名诗人,词、剧作家,著名文化创意策划人朱海:

生态语境与国家形象有密切关系。中国在全世界眼里是发展最快、增长最快的国家,其实,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福祉提升也是最快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我们的文化艺术表现相对滞后,世界对我们的了解还不够。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基础是生态文艺。中国生态美学不仅自觉以生态文明为时代坐标,更致力于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时代、国家、民族一直在期待出现伟大的生态美学文艺作品,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著名艺术策展人苏冰:

通过一些优秀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成功的艺术节可以帮助乡村构建协同合作、共同治理的模式,实现文化艺术赋能中国乡村振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建立新的信任、新的生态、新的经济,可以带来新的希望。艺术成为路标,这让大家恢复了对土地的信心,充满笑容的新故乡正在形成。这两年来我参与了不少乡村振兴项目,关注到中国乡村的艺术节与乡村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认为,中国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艺术赋能乡村的文化生态。艺术振兴乡村是完整汇聚人才、服务、产品等的系统工程,不是点子主义。

当代艺术家蒋昀格:

我的演讲主题是《山水之间——中国人的精神故里》,这源自我对生命以及对宇宙观的理解,也源自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还有我对“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的心灵自适感的追求、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高度认同和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境界的思考。山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既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文明符号。它勾勒了中国古代文人或曲折或直白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之情操。山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里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山水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文人最大的精神寄托。

“绿动未来”环保公益项目首席运营官刘子惠:

作为“绿动未来”项目的运营者,我引以为傲的是,项目开展8年来,我们在促进生态美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美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如何用美学去唤醒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我们通过将艺术形态融入“绿动未来”项目的三次创新实践,不断拓展生态保护与艺术跨界的深度和广度,力争让更多人参与环保公益并从中受益。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清醒而自觉地观察到自身审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进而去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我们希望的是,生态美学的发展能够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谐状态。

云堡未来市品牌总监李博:

“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今天的城市发展已经步入“美学时代”。在这样的趋势下,以发掘、塑造、传播“城市之美”为宗旨的“城市美育综合体”应运而生。云堡未来市艺术文创园区位于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并举的上海松江。园区从打造创新型城市美育综合体的理念出发,规划园区业态,建立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的情感联系。这是“人的自然化”的最好表达,是云堡未来市希望为艺术家和喜爱艺术的人们试图营造的一方艺术栖息之地。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宇峰:

武宁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赢得了先发优势。我们坚持以城市为载体,努力把城市打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我们开展生态美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通过“坚持人类主体与自然主体相结合”“坚持生态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结合”“坚持把准方向与把握机遇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构建新时代生态美学新形态,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宁特色的发展新路。

猜你喜欢

共生山水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爱在一湖山水间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山水之间
共生
一处山水一首诗
外婆的美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