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策略

2023-01-21乔文涛曹妃甸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现代经济信息 2022年35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财务金融

乔文涛 曹妃甸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其经营发展需要面对来自多个层面的财务风险,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至关重要。然而,一些金融企业缺乏完整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驾驭与抵御能力较弱。金融企业应正视经济环境变化,结合财务风险动因,切实做好风险防控,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帮助企业减少风险损失。

一、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金融业主要从事货币流通、信用中介等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是市场化运作的商业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1]。但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很有可能会发生“骨牌效应”,其后果不堪设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防范、化解金融业重大风险”。随着企业征信评级、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准入限制的取消,金融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近100家各类机构,这使得整个行业的业态变得复杂,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金融企业要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社会进步所需,主动适应新格局,不断强化自身财务风险管理与防控的能力,从而确保金融安全,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企业常见财务风险类型

(一)资金筹集风险

金融业是资金密集、资源密集、知识密集的行业,一个融资项目金额可达几十亿,资金需求量非常庞大。而金融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往往需要通过吸收存款、同行借款、同行拆借、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以保证项目的正常推进。但如果大量借入资金后,金融企业因各种原因经营利润达不到预期,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就可能会陷入资不抵债的局面。

(二)投资风险

由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资产配置,使得大量社会资源流入金融业,金融企业参与的投资项目数量随之增多。研究发现,金融企业投资获利的主要方式有:控股企业分红、参股企业分红、发放贷款、证券投资,而不同投资方式需承担不同类型的风险。以股权投资为例,不仅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且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一旦被投资企业出现问题,投资就无法顺利收回。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参与双方,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应尽义务,影响金融产品原有的预期价值,导致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者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如,在期权交易过程中,卖方严重违约,金融机构将损失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违约期权所支付的价格。实际上,信用是金融行业的枢纽,是驱动业务的核心要素,信用风险自然就是金融企业必须要面对的常见风险类型之一。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或正确转移、配置而引起的风险。例如,一些金融企业未对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出现了“短存长贷”的现象,与贷款公司签订虚假短期借款合同,营造不断滚动借款、还款的假象,使短期借款达到了长期借款效果,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而在这种“期限错配”的背景下,企业始终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很难在融到资金,甚至可能会走向破产倒闭。

(五)政策风险

各国政府对金融业都有独特的监管体制,通常会根据经济形势、调控的需要,制定配套金融政策,维护金融秩序,引导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因此,金融政策的变革,会给金融业带来巨大影响,甚至是引起一系列的风险。比如,2022年新规,严格规范交叉性金融产品,继续拆解影子银行,加强了对金融控股集团以及股东的监管,若企业误判政策,违反新规相关规定,就要遭受相应的处罚。

三、金融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金融企业处于供给链的上游,有着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雄厚的客户资源,2021年金融业总资产为381.95万亿元,年净利润高达万亿。由于金融企业盈利相对稳定,且长期处于市场优势地位,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论基层员工,还是企业高管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例如,借贷业务处理时,基层员工为完成考核任务,忽视信用风险,未尽职调查客户的信用状况,虚构信用资料,导致贷款逾期,无法正常收回应收账款。另如,一些金融机构未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管理层仅依靠每年的财务数据,对财务风险进行模糊分析与判断,难以真正发现风险隐患。

(二)风险内控机制缺失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风险识别、应对是内控的重点内容,企业采取风险内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但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金融企业关注的是短期经济效益,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内控范围,未形成良好制衡机制,这导致企业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管理较为混乱。

(三)专业风控人才匮乏

金融企业经济业务活动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较多,财务风险管控难度较大,需要有专业的风控人才负责相关工作。然而,一些金融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只是凭上级指令办事,对金融政策和行业准则了解不透彻,财务风险敏感性较差,不能准确判断风险管控的要点、重点。例如,某地基层信用社,15个营业网点,仅有两名法律专业的人才,导致业务管理缺乏可靠法律保障,在发生法律纠纷时,竟将赢官司打成输官司。而导致金融企业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偏低、人才储备意识不足、缺乏留人手段。

(四)信息收集与反馈滞后

21世纪是信息时代,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相关企业数量突破6万家,其中超半数企业的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显然,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未来金融企业线上业务会越来越多。金融企业要想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就要建立财务风险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整合、汇总分支机构的信息资源,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构建符合时代的风险管理模式。然而,部分金融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缺少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各分支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差,信息收集与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企业难以第一时间掌握财务风险信息,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效率。

(五)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

近些年,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各种业务不断交叉,使得金融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谋求发展,很多金融企业开始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进行大规模对外投资,设立了商业咨询服务公司、理财子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贸易发展公司、汽车技术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可分散经营风险,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但也可能导致资源被分散,资产负债率上升,诱发财务危机。例如,一些金融企业对于多元化经营盲目乐观,未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就大肆抽调主营业务的资源,将其投入到新领域、新项目中,造成主营业务利润持续减少,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金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及时预警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已经迈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金融企业财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及时预警风险刻不容缓[3]。首先,金融企业应正确认识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需求,将风险防控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营造良好风险管理氛围,使企业各级人员重视风险防控。例如,将风险管理渗透到企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注意程度。其次,要通过制度明确岗位权责,解决分工不清、权责交叉重叠、权利义务不对等问题,规范内部经济行为。例如,建立《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制度》,规范资金支付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要求资金支出项目,均要符合年度股东大会预先批准的范围和额度,杜绝越权支出、超预算支出。最后,要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为不同类型的风险设置对应的量化指标。比如,根据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回报率、年投资回报率、流动性比率,设定一个损益限额,当风险损失达到临界值时,就要发出预警,提醒管理者采取预防、转移、规避风险的措施,尽可能将损失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规范企业经济行为

就风险防控而言,内控是关键所在,结合风险成因,完善风险内控机制,才能从源头上控制风险[4]。具体来讲,金融企业应基于“COSO”理论框架,优化自身组织机构,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下设风险管理办公室。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直接负责,总经理、副总经理、业务部门主管共同参与,主要负责:审议并通过企业风险评审、监管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的实施;指导企业资金、资产、项目、业务、管理等环节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等工作;审批、核查由风控中心提报的风险审查报告,作出最终的批示。风险管理办公室由金融工程、统计、法律、财务、审计等专业人才组成,主要负责:协助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执行风控计划,落实风控任务;为业务部门提供合规咨询服务;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并研究提出风险管理改进方案。另外,应基于业财融合思想,定期安排风控工作人员,对业务人员进行风控教育和指导,使其形成“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有、严防纯粹性风险、审慎处理机会风险”的工作理念,确保业务人员保持对风险的警惕性,可基于具体经营事项,快速察觉到不同项目、不同步骤、不同环节的潜在风险。

(三)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专业风控队伍

人力资源是经济领域中的第一资源,金融企业应实行“人才强企”战略,优化人才结构,建设专业风控队伍[5]。具体来讲,金融企业应完善用工制度,制定长期人才布局计划,拓宽引才渠道,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建立“漏斗式”选才模式,广撒网、精挑选,通过简历评估、资格审核、能力测评、综合面试等方式层层甄选,确保所选人员符合岗位任职的要求。另外,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养,使其掌握金融风险管理、风险规避知识,具备风险预测与评估的能力。例如,借助第三方事务所的专业人士,采用在线课堂、培训直播等方式,将多种电子化学习模式进行组织串连,集结不同地点的员工进行线上培训。这种在线培训成本较低,支持实时互动,可拉近员工与讲师的距离,能提高员工培训的有效性。此外,为留住人才,金融企业应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实行动态激励政策,根据员工价值和贡献度,适时提高其薪资待遇,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做到事业留人、福利留人、感情留人。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时效性,金融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风险控制平台。首先,要从交易系统、财务系统、清算系统、业务系统中,提取各类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并结合《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一个企业级的风险控制数据中心,从而为风险控制与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其次,要运用大数据手段,对风险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并通过机器学习工具,准确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若风险发生的概率较高,则要提前采取分担风险、转移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尽可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最后,应加强对OA审批系统的应用,统一审批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让管理层或者相关部门随时查看审批进度,进一步提高经济业务处理的透明度,避免人为操纵、篡改数据等现象的发生。

(五)做好经营筹划,提高财务决策正确性

多元化经营是一项高风险的战略选择,金融企业要做好经营筹划,提高财务决策的正确性。金融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扩张经营领域之前,应先做好市场调研,准确评估投资风险、投资收益,计算投资收回的难度系数,预测投资行为对主营业务运行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过度投资削弱自身的“造血”能力。另外,为缓解对外投资带来的资金压力,要丰富融资方法,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借助国债回购、短期信用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获取资金。而且在资金筹集后,要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保资金物尽其用,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投资成功率。此外,要时刻关注投资过程,一旦发现所投项目无法转亏为盈,要立即采取止损措施。例如:股权投资过程中,目标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已无法通过谈判或非诉方式要求其支付违约金及资金损失,金融企业就要及时确认债权金额,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尽快提起诉讼。

五、结语

金融企业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更好地为资金流通提供中介服务,就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发展,做好财务风险管理与防控工作。从金融企业风险成因来看,主要是:风险防控意识淡薄、风险内控机制缺失、缺少专业风控人才、财务信息化的程度低、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因此,金融企业应树立风险防控的意识,基于财务风险防控的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而且要培养专业风控人才,革新风控的技术手段,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财务金融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水利财务
P2P金融解读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