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与路径: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
——基于南涧“跳菜”个案的思考

2023-01-21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共同体文化遗产

杨 刚 祁 茜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云南省南涧县“跳菜”不仅是集饮食、舞蹈及音乐合三为一的一种仪式,更是东方饮食文化与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有鲜明的审美价值、自娱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区认同、群众认同与文化认同广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南涧“跳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近年来,南涧县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围绕“民族团结,跳菜家园”这一思路发展跳菜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统筹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顺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调查中发现,南涧“跳菜”作为地区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也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路径。

一、南涧“跳菜”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1],从而形成凝聚各民族精神力量的强大纽带,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2],具有非物质的属性与特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进行了深入阐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不仅需要依靠科技力量与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文化力量的支撑。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在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这也使得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保护好、传承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共生的前提,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格局,同时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五个认同”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认同”是培养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

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属性与独特性,是要在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时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感。南涧县内五镇三乡均有“跳菜”习俗,在锣、唢呐、镲等鼓吹音乐响起的同时,各族人民共同沉浸在载歌载舞的祥和的氛围之中。早期因地形的封闭阻挡,生活在南涧县境内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的人很难与外界交流,南涧“跳菜”轻松活泼的表演方式则拉近了他们的距离,成为了他们之间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按南涧“跳菜”的传统,“八大碗”是招待贵宾的必上菜肴,包括在中原地区常见的“红烩、粉蒸、酥肉、豆腐、豆芽、木耳、竹笋和芋头”等,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一脉相承。“南涧跳菜的技法形式也将其民族文化粗狂豪爽、古朴生动的精髓得以传承,”[3]体现了彝族群众热爱生活、真诚待客的优秀品质,更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大胆”“无畏”与“热情”,在文化熏陶中塑造着各民族群众相似的精神气质与情感认同。新时代背景下,南涧县致力于南涧“跳菜”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建设完善跳菜的表演场所与舞台设施,丰富跳菜的文化表现形式,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跳菜技艺传承人与百名跳菜艺人的定期组织培训,也为延续跳菜文化“活态”基因作出贡献。截止2020年9月,南涧县已成功申报、命名跳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名、省级5名(已故1名)、州级7名、县级14名(已故1名),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四级传承人体系(县文化馆调研数据)。

从“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来看,在社群中共享的文化符号时能够唤醒社群成员的个体情感,进而产生身份、情感或文化认同[4]。南涧县政府紧紧抓住了南涧“跳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众范围广、影响力大、文化内涵丰富的发展机遇,发挥了南涧“跳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地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凝聚力中的作用。“跳菜”的是舞,抒的是情,美味的民族“佳肴”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在“跳菜”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中传递,跳菜和谐的表演氛围也延伸着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情感,将表演者与宾客、观众凝聚为一个整体。在民间社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南涧“跳菜”打好了传承发展的“保护牌”。近年来,南涧“跳菜”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先后确立,文创产品也随即推出,极大提高了群众的精神享受与文化自信,绘就着民族团结同心圆。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在大型“跳菜”活动与民族文化传习所中切身体验着跳菜文化,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塑造着各族群众对共同体多样性的明确认知。“跳菜”自身富有的形象性和审美性,通过歌舞的配合及跳菜人的生动展演也成了超越地域与民族的文化认同,包容、共情等情感在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中产生,最终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于南涧“跳菜”个案的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带领地区群众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走向“共同富裕”与“共同发展”。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认同”的深刻内涵,能在提升文化遗产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升民族凝聚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

二、南涧“跳菜”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1]“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5]。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全方位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帮助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在充分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居、共学、共识、共乐”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观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现象普遍,随着城镇一体化发展,各族群众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大杂居、小聚居地分布着。“人们之间的共性因素越多,越能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交往就越频繁,交流就越顺畅,交融就越深入。”[6]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质较强、受众较广、内涵丰富的特点,能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载体,在彼此尚不熟悉的人群之间开辟沟通交流的新渠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实现共性因素的增长,为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和深入交融创造良好的社会前提。

南涧县积极搭建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积极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利用南涧“跳菜”的歌舞特性搭建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友好桥梁。在南涧县消防大队、南涧镇南街社区、无量山德安等10个社区开展“跳菜”进社区活动,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跳菜”文艺队,共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9场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及传承人共240余人。南涧“跳菜”也不断融入校园活动,以南涧县民族中学为例,“跳菜”“打歌”等元素频繁出现在学校的课间操中,“跳菜”双语歌曲也在校园内普及,以南涧“跳菜”为纽带,各民族的学生在共唱、共跳、共学、共玩中增加了互动与交流。南涧县也举办了以“南涧跳菜”为主题,以舞台“跳菜”、宴席“跳菜”、商业展演“跳菜”等跳菜形式为辅助的各种大型节日与活动。在南涧跳菜艺术节、跳菜樱花节等活动上,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在节日上近距离互动。在2019 年的跳菜艺术节出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画面:七八位宾客,一字排开,席间学起了南涧“跳菜”,有模有样地围着桌子边跳边唱起彝族舞蹈《弦歌》 《跳菜》 《三道弯》等,在一片嘻嘻哈哈的欢祥氛围中端起了大碗,敬起了酒。旅游体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互动和互鉴融通[7]。在大型的“跳菜”节日中,各族群众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欣赏着跳菜的歌舞魅力,在彼此交往交流交融中推动着、保护着、传承着中华民族共有文化遗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南涧“跳菜”也走出了云南,走出了国门,先后参加了国内外1000多场演出。2010年,舞蹈《南涧跳菜》登上央视农民春晚演出舞台;2015年,南涧“跳菜”赴英国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超越国度、超越地区的永恒魅力,作为灿烂中华文化的见证,南涧“跳菜”所展现的文化精髓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延续与发展,提到南涧“跳菜”,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会油然而生。如今南涧“跳菜”的影响力早已遍布海内外,不仅成为各族群众沟通交流的良好纽带,更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南涧“跳菜”也先后斩获了如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彝族原生态歌舞乐精英邀请赛金虎奖等许多奖项。从民间到舞台,从南涧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载歌载舞的“跳菜”饮食文化打破了不少人对少数民族文化封闭落后的偏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够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以共善价值为追求的纽带,在各少数民族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搭建起友好沟通的桥梁,形成良好的文化印记,最终在各民族和谐共处、彼此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南涧“跳菜”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设立的长久性战略目标[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国“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到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这些战略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中共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历史大变局中更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协同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实现资源倾斜。我国西南边疆地带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落后,是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地区,但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利用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巨大的经济价值与潜力,能够在实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在有效整合现有社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内在活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发展,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双向推动下,南涧“跳菜”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南涧跳菜队积极与餐饮业、旅游业建立长期商业性合作模式,“云南人家”“洱海一号”等多达十余家的“歌舞伴餐”餐厅以跳菜表演和餐饮业为盈利模式,上百支跳菜队伍在餐厅进行有偿表演,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对跳菜文化的热烈需求,也为“跳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南涧跳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朝金是鲁家跳菜的第四代传人,2008 年他成立了一支民间跳菜队,经常组织队员到祥云、弥渡、景东等地进行有偿跳菜表演,人均月收入在冬季可达万元以上。鲁朝金不但传承着跳菜技艺,也为县内众多跳菜艺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为推动跳菜产业的发展,南涧县大力实施跳菜“五个一百”工程,分两批命名了“跳菜名人”87 人,“跳菜名村”31个,“跳菜舞台”21座,“跳菜名店”21家。随着跳菜工程的持续发展,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跳菜艺人涌现出来。在文旅融合战略大力实施的背景下,南涧县也抓住了良好的时机,成功利用“跳菜”打造了南涧旅游标签,开发了“跳菜”特色旅游业,举办跳菜樱花节、原生态歌舞表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十个一”等系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演出以及群众性文化活动,在自然山水中展现跳菜文化的魅力。文创IP系列产品“跳菜挂包、跳菜雨伞、跳菜服饰”等因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与喜爱,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经济建设、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资本化是经实践证明过的实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如今南涧“跳菜”的文化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五个一百”工程的实施作为惠民、富民、育民、乐民的新创举,打牢了南涧各族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根基。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跳菜专业人员队伍逐步壮大,经济收入持续增多,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从20世纪末跳菜文化产业的蹒跚起步,到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跳菜文化产业升级发展,南涧“跳菜”实现了传统保护与现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成为南涧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南涧“跳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在整个大理乃至云南地区也有广泛的社会市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战略政策的推出,把握好非遗文化发展的战略性机遇,在传承保护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创新,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超越地域与时空的永恒财富。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南涧“跳菜”为参照,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其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及礼俗信仰等。因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赓续,更关乎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的伟大复兴。”[9]将传统保护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积极践行文化培育传承实践,将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与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可以聚人心、促团结,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首先,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底蕴深厚,凝聚着一个地区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记忆,是维系民族生命力长久延续的精神遗产。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要深入挖掘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德、人文思想、价值观等,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强现代文明教育中的建设性作用。从教育入手是增强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对非遗文化传承人实现资源倾斜、资金支持,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性创造,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延续精神力量。

其次,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从社会价值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场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在社会中全面展开,传承人培训、非遗基地建设、非遗补救工程以及各项非遗展演、旅游+非遗等社会活动的举办,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国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可通过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打造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新形式。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相互统一,携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价值。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10],应该让具有传统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发展中。具有广泛地域认同与群众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旺盛、历史底蕴深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是人类文化“活的记忆”,实现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相结合具有先天优势。在国家大力实施文旅融合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抓住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效益,推进非遗产品销售推广,能够实现“内部创新”与“外部发展”的良好衔接,激发地区经济发展新动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又是民族共同体、文化共同体[11]。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根基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实现“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内涵深厚、形态各异,各族群众要注重充分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抓住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价值与作用,让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在时代发展中历久弥新。挖掘、保护与传承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对文化的自觉保护与传承中实现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拓宽经济振兴渠道,以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搭建文化认同高地,最终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共同体文化遗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与文化遗产相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