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蓝耳病的防治技术探讨

2023-01-21林文明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2年6期
关键词:耳病养猪猪群

林文明

(分宜县农业农村和粮食局凤阳兽医站,江西 新余 33660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 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只感染猪,不会在其他动物中传播,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常呈地方性流行。猪感染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极易死亡,给养猪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因此,在猪的饲养生产过程中,必须对猪蓝耳病引起高度的重视,准确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特征等情况,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技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

1 猪蓝耳病的基本症状

猪蓝耳病可以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三种类型,PRRSV 感染猪后的潜伏期从3 d到37 d 不等,因地方和季节的不同而异;病程从7 d 到6 周不等,因发病类型、发病猪自身体质等因素而异。暴发急性型猪蓝耳病后,发病猪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耳朵呈明显的蓝紫色。妊娠母猪如果发生该病,可能会出现早产、流产、死胎,即使产下活胎,仔猪也多会在7 d 内死亡。仔猪发生猪蓝耳病,会出现体温明显升高——超过40 ℃,伴发各种呼吸道疾病,腹式呼吸,肌肉震颤,站立不稳,皮肤发绀,部分可出现腹泻,80%的发病猪最终可能会死亡;慢性型猪蓝耳病最为常见,会导致母猪繁殖力下降,仔猪生长发育明显减缓,伴有腹泻、发热、食欲下降等症状[2]。慢性型猪蓝耳病会导致猪的免疫力显著下降,使其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从而发生其他疾病;与急性型、慢性型猪蓝耳病相比,猪发生隐性型猪蓝耳病后,临床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轻微的咳嗽;虽然慢性型猪蓝耳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是发病猪依旧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会降低猪的免疫力,引发其他疾病。如果种公猪发生隐性型猪蓝耳病,所产精液的质量会下降,且PRRSV 会污染精液。

2 猪蓝耳病的发病特征

2.1 病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猪蓝耳病的首要发病特征是病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传播范围广。其原因除了PRRSV 自身具有非常强的传播力以外,传播途径也非常多,除了饮水、饲料之外,甚至空气都可以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只要猪感染PRRSV,发病的可能性极大,且方圆10 km 的范围内都可能存在该病毒,进而可能会引起地方性流行。生猪饲养地只要有一处发病,周围饲养地所饲养的猪都可能受到感染并发病。

2.2 死亡率高

猪蓝耳病之所以受到养猪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不仅仅是因为PRRSV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发病率,更为重要的是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这是其影响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讲,仔猪暴露在风险环境下,其发病率可以达到100%,死亡率达80%。妊娠母猪如果发生猪蓝耳病,则可能早产、流产、产死胎,产下的活仔猪大多也会在7 d 内死亡。育肥猪感染PRRSV 后,死亡率也非常高。

2.3 常发于散养户

近年来,散养户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饲养量增加,但场地有限,所以猪群的饲养密度较高。这种环境为猪蓝耳病创造了绝佳的传染条件,猪的口、鼻、肌肉等部位只要接触到PRRSV,便可能会发病。另外,散养户为生猪提供的饲养环境和采用的管理措施通常不规范,卫生条件不理想,这更提高了猪感染PRRSV 以及病毒在猪群中传播的风险。

3 猪蓝耳病的防治技术

3.1 加强引种管理

猪场防治猪蓝耳病等各种疫病最好的预防措施是执行自繁自养的繁育方案,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隔绝外部疫病向猪场内的传播。但是,在实际的养猪生产过程中,引种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这会增加疫病传播的风险。为此,猪场应加强引种管理,不论是引进种公猪、种母猪还是仔猪,都需要对供种猪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供种猪场的饲养及周边的环境和卫生情况,以及各种疫病的防治情况,不能从疫区引种。在引种过程中,需要严格做好各项检疫工作,检疫通过后需隔离饲养30 d,未发现猪蓝耳病或其他疾病后,才能与场内其他猪群混群。

3.2 加强环境管理

加强养猪环境的管理力度是防治猪蓝耳病的另一关键措施。环境质量越低、卫生条件越差,PRRSV 的传播能力就越强,所以应加强管理,落实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从而达到防止猪蓝耳病的传播和流行。应根据场地的大小合理规划猪的饲养量,避免密度过大。定时清洁猪舍,清除粪便和各种污染物,并利用安全的消毒剂每周对猪舍进行2 次消毒。加强猪舍的通风,保持一定的光照,不能使猪舍过于郁蔽,否则容易导致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自身繁衍。另外,需要管理、控制好猪舍内的温度,夏季高温期间应注意通风降温,冬天寒冷低温时则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

3.3 优化饲养管理

应对不同猪群实施分群管理,并根据猪的生理特点科学地配制日粮,保障营养摄入量,通过强化营养提高整个猪群的抗病力,达到预防猪蓝耳病发生的目的[3]。同时,应根据季节变化特征优化猪的饲养管理,确保饲养管理的科学性,避免因饲养管理缺陷导致猪群患蓝耳病。另外,在调配饲料时应考虑添加防霉剂,以减少猪摄入饲料中的黄曲霉菌毒素数量,避免猪因过多摄入黄曲霉菌毒素而导致抵抗力下降,继而感染猪蓝耳病。

3.4 科学用药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并经过实验室的相关检测、检验确诊后,要及时采取科学的用药治疗措施。尤其是感染急性型猪蓝耳病的猪,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控制病情,降低发病猪的死亡率。具体来说,发病初期的发病猪可使用剂量为5~15 mg 地塞米松,疗程为1~2 次;正处于发病中的发病猪可使用剂量为400 万IU青霉素,或200 万IU 的链霉素,或10 mL 氨基比林,每天1~2 次,连续治疗3~4 d;发病末期的发病猪在治疗过程中可使用剂量为100~200 g/t 替米考星或60~100 g/t 氟苯尼考,将其拌入饲料中[4]。确诊和疑似发生猪蓝耳病的猪要及时隔离,治疗无效而死亡的猪则需要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3.5 严格执行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防治猪蓝耳病最有效的措施,在饲养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相关规定,再结合生产情况,合理选择疫苗。通常来说,如果选用灭活疫苗,可以在仔猪出生后的第21 天进行首次接种,30 d 后再次接种;对母猪而言,需要在配种前进行免疫接种,且应避免在妊娠之后接种,否则会影响防病效果。如对种公猪接种疫苗,一般半年接种一次即可。在免疫接种后,需要对所有接种猪进行免疫效果评估,如果抗体不达标,应进行补充免疫,以增强免疫效果。

4 结语

在猪的饲养生产过程中,应重视并切实做好猪蓝耳病的防治工作,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猪蓝耳病,从而有力保护猪的健康,保证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耳病养猪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场猪蓝耳病感染状态的国内外评估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猪群中暑咋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