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帮扶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研究

2023-01-20□陈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指导资助

□陈 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策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主力军,党和国家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以及今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关系到学生家庭和睦、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更是上升到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讲,由于贫困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素质水平、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均与一般普通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面临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具备十分明显的劣势,如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使得其在就业过程中举棋不定;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其在就业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家庭经济的困难,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社会资源的匮乏,使其在就业过程中无法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现状

随着高等院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各地高校贫困大学生存量逐年上涨。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发放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资金1243.79亿元,资助各类学生3678.22万人次。其中各级财政资金653.04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52.51%;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78.12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30.40%;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资助资金投入183.62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14.76%,社会资助资金投入29.01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2.33%。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逐年稳步增长。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减轻了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保证贫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近些年,在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大背景下,政府先后出台了稳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多项举措,每年都下发很多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都要求将困难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实施专项帮扶、优先援助。各高校也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对就业困难贫困毕业生开展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有针对地给他们提供核心就业能力培训、求职创业补贴、及时宣传“毕业生应征入伍”“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等帮助。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优先推荐岗位,组织专场招聘会,力求做到精准帮扶,不漏一人。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贫困生就业精准帮扶存在的问题,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调查和研究,重点针对贫困生精准识别情况、就业精准帮扶情况、贫困生精准管理情况等方面展开,共收集有效问卷1,880份,通过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贫困生就业精准帮扶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贫困生识别不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过认定才可以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精准识别贫困大学生是关键问题。在认定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会造成部分贫困学生识别不精准的问题,如认定材料的真实性、认定的时效性以及民主评议等都会影响到评议的结果。

自2019年教育部取消了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证明之后,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申请的学生无需在申请表上盖章,改为个人承诺,自愿提交贫困生认定的佐证材料。认定工作小组成员的评判依据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工作组成员很难核查申请表及佐证材料的真实性。调查结果中,47.23%的学生认为贫困生认定结果基本公平,14.36%的学生认为贫困生认定结果不公平。由此可见,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认定结果不完全公平。当被问及“您认为在认定识别过程中可能存在下列哪些问题”的时候,51.44%的学生认为虚报信息,夸大家庭困难程度认定程序形式化,32.98%的学生认为是利益关系。虚假夸大家庭信息,造假材料、找关系等现象严重妨碍学校进行贫困生认定,挤压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空间,占用贫困生的资助资源。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每学年集中进行一次,通过发布通知、个人申请、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等程序完成后,才能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在题目“当家庭经济情况转好时,您会及时告知学校吗?”调查结果显示,14.95%的学生可能不会选择告知学校,6.12%的学生坚决不会告知学校,认为可以继续享受资助政策。也就是说,在通过认定为贫困生的一年里,也许贫困生个人及家庭情况逐渐发生了好转,已经不再需要政府政策的帮助,但还是存在继续占用名额的现象。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结果只是暂时性的精准,在时效上是短暂的,对于处于不在认定时效内的学生家庭发生突发变故,这部分学生如果碍于情面,未及时向学校提出资助申请,就会导致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没有得到及时帮助。

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基本上是按照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公示—学校审批的流程进行。班级民主评议是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辅导员、班主任担任组长的认定评议小组,依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量化指标以及佐证材料,根据认定标准,考察了解申请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确定贫困大学生的资格和资助档次。在调查学生对贫困生认定识别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时,30.16%的学生认为民主评议有失公正,31.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班级进行民主评议时存在人情关系,与评议小组成员个人主观性、同学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同寝室舍友之间交流居多,班级之间学生交往不足,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认定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19.26%的学生觉得学习成绩影响了民主评议的公正性,看得出来,高校的部分老师将学习成绩视作参考因素,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应该受到资助,这违背了国家资助的初衷。23.56%的学生认为“抱团”小集体的存在也影响认定结果,导致贫困大学生识别不精准,帮扶成效不显著。

(二)帮扶不精准。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远远不够,就业扶持多数是政府机构负责贫困大学生离校后的相关就业服务和政策跟进,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贫困大学生离校前的就业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生离校就业前的重要准备环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求职的成败,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结构,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就业行情,还需要掌握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调适辅导等知识,以及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并将学生的求职信息传递给用人单位。根据调查问卷显示,38.4%的学生选择所在学校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人员是辅导员,24.41%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专业教师,10.64%的学生选择专业课教师,可以看出,担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仍然是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缺乏稳定性,部分辅导员一毕业进入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本身就没有什么求职的工作经验,再加上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拥有就业指导资格证的老师并不多,因此,他们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照本宣科,难以达到指导的效果。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队伍缺乏专业化,严重制约了贫困大学生的精准帮扶。

贫困大学生因其自身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单一、求职就业综合能力不足,对就业指导课程寄予很高期望,认为可以弥补因家庭因素造成的“先天”不足。但事实上,高校在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方面更多地只能依赖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无法向学生提供磨练技能的地方,即使是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也都是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06%的学生认为经济帮扶是最有效的帮扶措施,56.06%的学生认为能力帮扶最有效,42.55%的学生需要心理辅导,50.64%的学生想获得就业指导培训。由此可见,贫困生的就业帮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量身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措施。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精准帮扶是一项系统性、多方联动的工作,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学生本身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帮扶实效。

(三)管理不精准。建立贫困大学生信息库是目前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就业精准帮扶的重要途径,但高校对贫困大学生信息库的动态管理却流于形式。在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进行考核?”18.35%的学生选择不定期考察,41.76%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无论在校期间家庭是否脱贫,都可以持续享受国家资助政策,除非自愿放弃,他们的管理上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有的家庭已经脱贫,或者根本不贫困,却享受着最高资助档次,这对于其他因为名额有限而无法享受资助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在调查“当家庭经济情况好转时,您会及时告知学校?”时,14.95%的学生选择可能不会告知家庭经济情况好转,6.12%的学生选择不会告知,认为自己没有义务退出。不符合资助的学生未退出贫困生信息库,导致贫困生管理不精准。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部门监管执行力度不够。在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线,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大背景下,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及时就业作为政府就业工作的重点,政府多次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优先提供就业岗位。要求各地面向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实施“普通高校专转本专项计划”,单独进行录取;在“24365”招聘平台上为贫困县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按照“一人一策”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指导高校配合相关部门,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政府对贫困生的就业援助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但在组织机构、责任划分、监督机制等方面未形成健全的体系,对于激发高校、用人单位、相关部门等参与积极性作用不足,对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各类帮扶政策落实的效果参差不齐。求职创业补贴是贫困大学生享受到的最直接的就业援助方式,据了解,绝大部分获得补助的对象是包含毕业年度办理过助学贷款的学生,实际上无法覆盖高校所有贫困毕业生。

(二)高校对贫困生的管理存在疏漏。每年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恰逢九月开学之际,学生工作处工作内容繁多,对申请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只能以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为主作评判依据。事实上,抽取部分贫困生,通过实地走访等渠道核实家庭情况,高校在执行力上存在不足。贫困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经济薄弱地区,他们在过去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可能在接受教育、理解知识等方面本来就比一般的学生更加吃力,在进入高等教育学校之后,还需要为学费、生活费等各类费用进行努力,在长期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有限,贫困生人口基数大,个体差异,需求不同,各高校很难做到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三)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根据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统计,2020年全国资助各类贫困生人数近1.5亿人次,政府不断扩大贫困学生的资助覆盖面,加大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但是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只看到眼前利益,主动申请资格认定,虚假填报申请材料,成为家庭经济困难生从而获得资助。也有家庭经济状况确实困难的学生,碍于情面,不愿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告知他人,而选择主动放弃申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知识领悟能力弱,有的知识拓展能力欠缺,有的不懂创新,而用人单位更偏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对策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识别机制,确保信息精准。充分依托省、部两级资助系统,建立贫困生动态信息数据库,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提供数据支撑。高校对收集到的学生家庭情况、受助情况、消费情况、学业情况等信息进行整理和录入。通过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可直接对接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民政部门有责任对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实地走访了解,确保贫困信息真实有效。高校对学生提交的贫困生认定信息和佐证材料进行精准核查,对弄虚作假的学生和家庭进行资助资金返退等处罚。对需要帮扶的学生及时入库,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学生及时出库。利用大数据更能及时掌握因突发事件造成学生出现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帮扶调整。

(二)加强认定过程的有效监督,实现精准识别。对帮扶对象的精准认定,过程监督至关重要。各级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局、残联等部门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实认定提供真实有效的贫困信息,这是高校在对贫困生精准识别的行政监督。除此以外,高校通过设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工作处处长、副处长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工处大学生资助与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和管理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二级学院成立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资助专干、班主任、辅导员代表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认定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通过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抽查贫困学生,向家庭所在地相关部门核验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师生共同关注、监督身边同学的日常生活学习,是否存在使用贫困资金任意挥霍或多次消费高档用品等情形,对于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学生,一经核实无误,取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并退返当年所获的助学金。

(三)打造专业化就业帮扶团队。拥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就业帮扶团队是做好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前提保证。面对当前高校就业帮扶队伍不稳定、兼职教师比例高、专业化知识缺乏、帮扶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就业帮扶团队专业化水平建设,将就业指导教师定期培训列入教师的年度培训计划中,让教师在培训学习中与时俱进,保持最新的就业观念;加强指导教师与企业专家、公司高管、人力资源的沟通交流,掌握就业市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贫困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帮扶制度。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不但要重视最后的就业环节,还应该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就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知识,提升就业技巧、工作技能。

有转本、考研意向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可以根据需求建立转本联系群、考研联系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辅导、学业规划、人生成长发展指导,或者邀请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贫困大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增强自信心,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的“普通高校专升本专项计划”,面向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单独进行录取,极大地提高转本通过率。

有就业意向的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就业改善经济状况,求职时对工资的期望过高,而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产生了偏差。对于这一类型学生,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树立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就业形势相适应的就业求职观念,准确认知自我,科学定位就业期望,有助于成功签约;二是建立和完善学生生涯咨询室,由经过专业训练获得资质的全球职业规划师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为学生在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选择的时候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解决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困惑;三是邀请优秀校友、企业介绍不同行业业务、特点、行业环境、企业现状、发展前景等行业知识;四是优先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见习岗位,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前适应社会,增加就业体验感,在较短时间里获得就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缺乏就业成本或身体残疾的贫困大学生,采取“政府兜底、市场参与”的方式,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免收贫困大学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开设面向残疾人毕业生的网络招聘活动,“宏志助航”网上招聘会,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公益性岗位予以优先安置,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发展。

五、结语

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可以贯彻落实国家资助贫困生的相关政策,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不仅仅是停留在经济层面的帮助、就业阶段的介入,而应该精准定位受助对象,动员各方力量全过程、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各项就业竞争力,实现精神层面与经济层面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就业指导资助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