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的音乐能力指向研究

2023-01-20李琦兰

戏剧之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和弦旋律教材

李琦兰

(首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北京 100048)

【关键字】《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音乐能力;钢琴教材

一、音乐能力理论阐释

苏联心理学家B.M.捷普洛夫将音乐能力称为音乐天资,即顺利从事音乐活动的可能性所依据的各种能力的质的独特结合。美国心理学家戈登把音乐能力称为音乐才能,指出音乐才能是先天潜能和早期环境影响的产物。自1883 年C.Stumpf 提出音乐能力倾向的有关思考后,不断有专家对音乐能力进行探索和测量。这些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音乐能力倾向研究,另一类属于音乐成就研究。其中音乐能力倾向是获得音乐成就的潜在能力,可用于预测学生音乐成就的可能性,而音乐成就则用于检验学生接受正规教育后所取得的成绩。

1919 年,美国心理学家西肖尔在“音乐才能测量”中测试了学生的6 种音乐能力,即音高、响度、节奏、时值、音色、音调记忆,他的测试影响了后续诸多关于音乐能力测量的实验。1924年,夸尔瓦瑟和鲁斯合制的“音乐成绩测验”包括符号和术语知识、唱名识别、判断旋律音高和节奏、音名识别、拍号、调号、音符时值、休止符、记谱等能力。1939 年,赫伯特·温格的“标准化音乐智力测验”包括和弦分析、音高辨别、记忆测验、节奏重音、和声、强度、分句。1965 年,埃德温·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音调表象测验包括旋律及和声;第二部分是节奏表象测验包括速度和拍子;第三部分是音乐敏感性测验包括分句、平衡、风格。结合上述实例,本文将音乐能力分为感知、表现、创造、理解。感知范围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程和谐程度、调式色彩等;表现包括演奏、演唱、风格演绎、情感表达、强弱控制等;创造包括节奏创编、旋律创编等;理解包括认识运用音名、唱名等音乐基础知识。

二、《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特征分析

该教材由南希·菲伯尔和兰德尔·菲伯尔夫妇共同编创,分为6 级,共12 册,每级由《课程和乐理》和《技巧和演奏》组成。本节旨在分析教材内容特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元素,从而更好地展开教学实践。

(一)螺旋式的内容体系

《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选用的编排模式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姆·布鲁纳的课程理论——螺旋式课程。所谓螺旋式课程是指以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方式编排课程结构,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在课程中呈现上升态势。

首先是演奏技巧的螺旋式。1 级的技巧以弹奏入门为主,包括坐姿、圆圆的手形、指法、手臂的重量、大指正确位置、寻找音区位置等。2 级包括圆圆的手形、放松的手腕、轻轻弹跳、手指独立性、连奏、跳音、交替演奏等。3 级包括有力的指尖、双手一起弹奏、轻盈的大指、手指速度、手腕轻轻抬起等。4 级包括手臂重量、连贯弹奏、二音连奏、连续的踏板、基础音型技巧等。5 级包括用“杯型手”弹奏音阶经过句、落提、歌唱旋律、向上触键。6级包括排成直线(手臂、手掌、指关节及指尖平衡)、一气呵成(弹奏快速音型)、手腕画圆(重量转移)、清晰的断奏等。

其次是节奏节拍的螺旋式。1 级主讲音符时值,包括四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四分休止符、4/4 拍和3/4 拍。2 级增加二分休止符、全休止符和弱起小节。3 级加入八分音符。4 级增加八分休止符、附点节奏、2/4 拍。5 级增加摇摆节奏型(爵士和布鲁斯)、2/2 拍、切分节奏、6/8 拍、6/4 拍。6 级增加四个十六、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小附点。

再次是调式调性的螺旋式。1 级对于调式调性的知识涉及较少,主要以建立调式感觉为主,包括主音C、C 五指音阶、两个游行小调(听觉训练)。2 级的调式调性围绕C 和G 大调展开,包括主属音、C 和弦、G 五指音阶。3 级包括移调、D 五指音阶、A 五指音阶、大小调音型关系、大小调色彩变化。4 级包括C 大调和G 大调音阶(在五指音阶基础上加IV 级和VII 级音)、F 大调音阶、导音。5 级包括a 小调、d 小调、D 大调、半音阶。6 级包括主音、属音、下属音、关系大小调、升号及降号调确立原则等。

然后是音程和弦的螺旋式。1 级未涉及和弦概念,对音程的描述较少,仅包括八度,大多是对音符跳进和级进的运用。2 级在跳进和级进的基础上,加入二、三、四、五度音程,此外还包括C 调三和弦和属七。3 级包括全音、半音(为音阶的音型关系做铺垫)。4 级包括琶音、六度音程、基础和弦(F 大调、G 大调、C 大调的I、IV、V7)。5 级包括正三和弦、一个八度的琶音、和弦转位、二十四个大小调的三和弦。6 级包括音程名称(大音程、小音程、纯音程)、两个八度的琶音。

最后是音乐符号的螺旋式,符号一词涵盖的范围较大,从广义上来讲,拍号、调号、和弦标记等都可以算作符号。因为上文均有提及,所以本段主要以音乐术语、演奏记号、力度记号为分析对象。1 级包括五线谱介绍、高低音谱号、音名及手位、f(强)、p(弱)、延音线等。2 级包括高八度和低八度记号、音名及手位、重音记号、mf(中强)、mp(中弱)、rit(渐慢)、升降号等。3 级包括和弦标记、还原记号、自由延长记号、渐强渐弱、快板、行板、踏板标记等。4 级包括反复记号、Tempo(还原速)、pp(很弱)等。5 级包括装饰音、ff(很强)、sfz(特别加强)、poco rit(渐慢一点)、loco(按原谱弹)。6 级包括AB 曲式、ABA 曲式、Cadences(终止式)、Andante(行板)等。

(二)引人入胜的伴奏音乐

伴奏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稳定有序的节奏感,也能带领学生体验多元音乐风格。

其一是教师伴奏。老版本的教材如《汤普森》《拜厄》也涉及了教师伴奏,但相关曲目数量不如《菲伯尔》中的多,另外《菲伯尔》教材中的伴奏拥有独具特色之处。其一是伴奏风格符合学生的演奏风格,能够很细心地给出“伴奏提示”,从而为演奏增加戏剧性,比如《公主或怪兽?》在提示中不仅给出了手位提醒,而且还把高音比作公主,把低音比作怪兽,教师伴奏随着学生曲目的音区和形象不断变化。其二是教师伴奏会在配合学生演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比如在讲解到《睡在莲叶上》时,学生需要按照教师演奏的风格(昏昏欲睡的青蛙)即兴创作符合乐曲风格和速度的旋律,并结束在C 音上。

其二是CD 伴奏。CD 伴奏涉及教材中的每一首曲目,根据曲子风格精心编配,每首曲目的名称与旋律、音型、伴奏等元素呈现一一对应关系。比如《森林之鼓》,CD 中除了钢琴的声音还以鼓的声音进行陪衬。再如《C 音摇滚》,CD 中的伴奏乐器融合了摇滚乐队的音效使之带有现代音乐气息。每首乐曲开始前会有几拍前奏,前奏清晰的展示速度、节拍强弱规律以及乐曲风格都能够使学生提前进入演奏状态。另外,每首曲子的CD 伴奏均有两个版本,一版慢速一版快速,方便用于学生练习。

(三)多元化的训练板块

《菲伯尔》教材的系统化训练全面涵盖了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养,不仅包括技巧、乐理、唱谱等训练,而且还包括听觉、创编、视奏训练。

首先是听觉训练,上述伴奏音乐仅仅是听觉训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训练内容包括节奏片段、力度辨别、节拍韵律、音高位置、音程类别、休止符类型、主音属音辨别、旋律片段、和弦听辨、模进音型、大小调色彩等。例如“天气变化”即通过晴天和雨天的形象对比帮助学生辨别大小调色彩。

其次是创编训练。新课标规定创意实践是学生必备的音乐素养之一,从这一点来看,该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其中包括了即兴演奏、力度创编、节奏创编、旋律创编等。比如《野牛的传说》要求学生在曲中填写不同的力度符号(p、mp、mf、f),从而让曲子变得更有趣。再如《恐龙之舞》引导学生用G 五指音阶任意创作旋律,可以打乱音阶顺序,也可以使用任意节奏,但主音要结束在G 音上。

最后是视奏训练。视奏能力是钢琴演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生学琴进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都以依赖于视奏读谱能力。该教材的视奏训练是循序渐进的,由初级多音入门,避免学生形成“大指要弹C 音”的固定思维,其后通过“向上或向下的旋律线条”展示音符旋律走向,为视奏进行铺垫,还将视奏训练设定为一大板块并贯穿于教材各处。

(四)趣味性的辅助工具

为了提高师生互动频次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教材中还融合了较多的趣味性元素。其一是插图,彩色的插图从视觉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图片素材贯穿于教材的每一页内容中,并且每张插图与曲目标题呈对应关系。初学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未得到完全发展,对于概念性乐理知识很难充分理解运用,这时,形象的插图就有助于简化抽象概念,比如把间上的音符比作“行星”,以“给行星命名”的方式教学生学习音名。其二是音乐小故事。教材中的音乐故事有两种展现方式,一种是以故事线的形式来体会音乐情感,学生听了故事后进入音乐情境中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情感表现力;另一种是以音乐家生平的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文化理解,比如“莫扎特小故事”“巴赫笔记薄”“勃拉姆斯”“维瓦尔迪的故事”等。

三、教材内容与音乐能力的关联指向

(一)感知能力与教材内容的关联

感知能力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阶段,感觉阶段是学生聆听音响材料的过程,知觉阶段是学生听完音响材料后的反应过程,二者紧密相连。个体的音乐感知能力不同属于先天差异,但也可通过后天进行培养。音乐具有非语义性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在时间中通过旋律线条走向、音量大小、音乐风格、音色差异、音调色彩去感知音乐的不同形态,进而给出反应和评价。

感知能力是学生学习钢琴的前提,只有感受到曲调之美,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教材中以感知音乐为主的训练无处不在,其一就是对音乐律动、节奏节拍的感知;其二是对音响大小和音的高低的感知,基本出现在1 级和2级教材中,通过聆听旋律片段并选择合适选项的形式来训练听觉;其三是对音乐风格的感知,有的以民族风格为主,如《白桦林》《中国画》,有的以动植物的形象为主,如《金鹰之歌》《神出鬼没的小老鼠》;其四是对和声及调性的感知,这要建立在单个音乐元素基础之上。听觉系统可以同时接受多个音乐元素并在脑中加工处理得到总体效果。

(二)理解能力与教材内容的关联

理解能力是衡量钢琴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能够加快学生学习知识的进度、帮助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加以运用。音乐学习者需要把所学音乐知识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转化为自身的思维能力,并在演奏中加以运用,但初学者对于抽象的音乐知识很难做到全方位理解,因此强化理解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教材通过听、想、奏、写的方式加以实现。例如在讲解“音乐问题与音乐回答”这一知识点时,教材先在演奏曲目中展示旋律的“问题”与“答案”,随后对音乐问题的“平行式回答”与“对比式回答”进行概念讲解并引导学生为曲目旋律创作一条新的“回答”,最后以听觉题和选择题的方式对该知识点加以巩固。或者在讲解“二分休止符和全休止符”这一知识点时,教材先明确其概念含义并在曲目演奏中加入,随后通过填空、判断、听力的方式对该知识加以巩固。由此可见教材对于听、想、奏、写的训练方式是系统性展开的,强调了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感受、记忆、演奏、运用的综合能力。

(三)表现能力与教材内容的关联

表现力是音乐独特的存在方式,是对艺术作品情感、思想的表达,能为演奏者与听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音乐表现力需要以演奏为载体,通过对音高、旋律以及乐器等方面的整合,为音乐作品提供相应的韵律感知。比如《梅林魔法师》的曲调让学生有种神秘、奇幻的感觉;《舞龙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节日喜庆、热闹的氛围。菲伯尔认为对表现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将其融入日常学习的各个环节。

在前几册教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音乐力度记号的设计,比如强弱记号的认识、理解;也可看到为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形象引导、故事引导、画面引导,比如在《白桦林》中为了体现人们载歌载舞的场景,教材提示用不同音高、力度、速度展现老年人、青年人和小朋友的形象特点。随着曲目难度逐渐提升,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演奏技巧难度也逐渐增加,从坐姿、手形、手腕到基本音型、琶音、三连音等,这些技巧性练习为表现力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当属对曲目音乐性处理的提示,比如音乐风格诠释、音乐问答句区分、乐句呼吸体现、声部力度控制、音符流动性、音乐术语表现等。此外,即兴表演也是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即兴是自由的、快乐的,学生作为探索者、创作者,通过自己编写的音乐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和描绘身边事物,从而将所学知识技巧转化为音符在指尖完美呈现。

(四)创造能力与教材内容的关联

音乐创造力是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收获的成就积累,对于钢琴学习能够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是学生完成学业成就的内部动机。当学生独立写下或弹出一串美妙的音符时,他们会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好奇心,也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体验,这种体验远比物质奖励更加有意义。音乐创造力是在音乐实践中形成的,这种音乐实践包括作曲、即兴、表演和聆听等所有音乐创造性行为。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实践都自然而然地蕴含音乐创造力,只有那些具有“新颖性”“适当性”特征的音乐实践才能产生音乐创造力。

在教材中,创造力的体现以实践为基点,将作曲、演奏、即兴、聆听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体有以下特点:其一是结构任务自由、彰显学生个性;其二是每册均有涉猎,符合学生当下的乐理掌握情况及演奏水准;其三是符合音乐作曲规律,有着清晰的任务划分;其四是创造任务呈简短的片段式。

通过对教材特征分析以及其中蕴含的音乐能力我们可以看出,《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以“音乐本位”“学生本位”为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并设计了新颖独特、全面丰富的具体环节,其中听觉训练、技巧训练、创编训练、表达训练等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扩展教学思路的有力工具。因而,钢琴教师在未来使用该教材时应该把对于学生的感知、理解、表现、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作为钢琴教学的整体目标。

猜你喜欢

和弦旋律教材
春天的旋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