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旧志的活化利用:以旧志整理出版为例

2023-01-20刘新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点校标点方志

刘新勇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

地方志亦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俗、教育、艺文、人物等情况的全面记录,有“一方之全史”“地方之百科全书”之称,在资政、存史、教化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界通常将1949年前编修的地方志称为旧志,旧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价值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不仅是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收藏的重点,也是读者查阅的重点文献。为便于读者利用旧志,对其进行整理再版已成为文献工作者的新任务。

1 旧志发展概述

编史修志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最早的方志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尚书·禹贡》《山海经》可算作早期的方志。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1]因此,有人认为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为后世方志的发轫。从广义角度说,地方行政区的历史即方志。宋元以后方志的编修体例逐渐发生变化,较正史来说方志更加注重与地理的结合,不仅内容超过正史,门类也陆续增加,一般有舆图、山川、建置、职官、学校、赋税、乡里、风俗、人物、艺文、金石、灾异等,同时种类也日渐丰富,根据方志内容反映的区域,有一统志、通志、府(州、县)志、厅志、卫(所)志、乡镇志等。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方志编修也随之进入繁荣时期,由于政府重视,修志数量倍增。据《宋朝方志考》载:“两宋路、州(府、军、监)、镇(乡)志诸类志书,合计存佚达一千零三十一种之多”[2]。明清是我国古代方志编修的全盛时期,明朝政府为统一方志编修,于永乐十年(1412)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修志条例《纂修志书凡例》十七条,不久又修订为二十一条,州府修志因此达到空前繁荣。据统计,明朝共修志2,892种[3],现存992种[4]。清朝延续了明朝重视修志的传统,雍正年间规定方志每隔60年一修。政府的重视调动了各地修志的积极性,修志数量大大超过以往各代,据载清代方志现存数量多达5,701种[5]。民国时期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堪,但修志数量仍达到了1,187种[6]。

2 旧志存世情况

千百年来,由于战火、虫蛀、水浸等原因,许多旧志已经毁佚无存。尽管如此,现存旧志数量仍可观。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我国现存旧志(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乡土志等)有8,264种[7]。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一书将这一数字增至8,577种[8]。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不断开展,一些散落民间的旧志重见天日,使得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实际上已达万种[9],至少占到古籍的1/10[10],这还不包括山水寺院志。

3 旧志的整理

3.1 旧志整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旧志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遗产之一。古往今来,修志活动之所以世代流传、绵延不断,其重要原因在于旧志所具有的“资政、存史、教化”等功能。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时光虽然步入了21世纪,但旧志作为宝贵的文献遗产仍具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其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依据,还可为地方自然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有特殊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志利用率不容乐观,原因有三:一是旧志原本难得一见。旧志刊印数量本就少,每种通常只有几十套,至多百套,加之历经朝代更替、战乱水火等原因,数量会更少,如宋元时期的旧志基本无存,明代旧志也散失过半,清代和民国的旧志相对多些。二是旧志纸张老化严重。旧志出版时间最短的距今也有70余年,由于时间久远纸质已严重老化,很难直接用于阅读。三是旧志阅读有困难。由于旧志在语言文字、语意表述及行文措辞等方面与现代表达方式有较大不同,因此若阅读者缺乏古汉语知识,不了解古代文化及相关历史,很难看懂旧志。由此可见,点校整理再版旧志对于挖掘历史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3.2 旧志整理概况

我国旧志整理工作始于1983年。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旧志整理工作的开展可谓如火如荼。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旧志整理成果已达3,700余种[11],约占存世旧志的1/3,《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山东省历代方志集成》《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等大量旧志整理成果的面世,不仅极大方便了旧志的查阅利用,也为旧志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3 旧志整理的形式

3.3.1 原版影印或拼版影印本。影印本是整理者为保留旧志原貌,将旧志进行原版影印而形成的整理本,是一种简单常用的整理方式,但该方式未对原书模糊、缺讹、脱漏、多字、脱字等情况做修改处理,读者阅读原书仍有很大不便。原版影印整理方式对研究旧志的版本沿革具有实用价值,但对一般读者而言仅是见到了旧志原貌而已。

3.3.2 标点本。标点本是对旧志进行断句标点处理后形成的整理本。修志誉写时很难避免错误,况且古代刻书的刻工文化程度不一,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只会照葫芦画瓢,稍不注意就会刻错字,一些形近字如“八”“人”“入”等,屡有刻错情况发生。标点本较少对这些错误进行校改处理,极易误导读者。

3.3.3 点校本。点校本是在对旧志断句标点的基础上,利用其他文献校勘,将书中缺讹、脱漏、多字、脱字等错误进行校改,从而形成的整理本。点校本将原书中的繁体字、异体字、避讳字等统一按现代汉语规范改为通用的简化字,并进行断句标点,同时以校记形式说明改动之处,为当代人查阅旧志提供更多便利,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整理方式的优点是实用,缺点是整理成本高,因此旧志整理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3.3.4 校注本。校注本是在标点本和点校本基础上对旧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必要的注释,从而形成的整理本。这种整理方式在实践中有一定难度,就是很难注得恰当,以旧志《艺文志》为例,该志中的一些赋和碑铭要想达到易读程度,几乎字字都需要加注,有时仅两三字的典故就需注释几百字,甚至上千字才能把典故的含义和用意解释清楚,费时费力。

3.3.5 标点加白话本。标点加白话本是将旧志内容文字断句并译成白话后所形成的整理本。这种整理方式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但整理存在一定困难,如旧志中很多词语尤其是典故、官职、科举类词语译成现代汉语有一定难度,此外旧志还辑录了大量诗文,很难将这些作品译成相应的白话文并做到信雅达。

3.3.6 影印加排印本。影印加排印本简单易行且有多种形式,有的将影印本和排印本分别成册装入一个函套中,有的上半页为影印页面下半页为标点整理文字,有的左页是影印原文右页是标点整理文字。影印加排印本的问题是排版很难做到整齐一致,原因是标点后的页面字符数量多于原书页面字数。

3.4 旧志整理再版存在的问题

3.4.1 底本问题。获取保存较好的底本是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首要前提。随着旧志整理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清代及民国的旧志由于出版时间较近,存世量较多,因此大多已被优先整理,而宋、元、明时期的旧志以及一些珍本、孤本旧志,或难寻下落,或老化严重、残缺不全,或存海外难得一见,更何谈整本刊印或点校了。例如,2008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全书95册,共收录山东各地旧志180余种,大部分为清代、民国时期编修,乾隆以前的仅有40余种,而孤本善刻则少之又少。文化的传承需要连续性,这就需要旧志整理者广开渠道,加大旧志整理宣传力度,让旧志收藏者知晓旧志整理再版的重要意义,使更多珍本善刻重见天日,以飨读者。

3.4.2 著作权问题。著作权问题是旧志整理工作应该重视的问题。原则上说旧志一般为职务作品,职务作品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即使是1949年出版的旧志,其著作权保护期至1999年12月31日也已结束,可以说完全进入了公有领域。而旧志整理成果的著作权归属则相对复杂,为满足读者检索查阅,旧志整理人要在保持旧志原貌的前提下,按当代人阅读习惯对内容进行标点、点校、注释、订补、校勘等,产生成果的著作权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即“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12]。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对“整理”的内容作出详细描述和规定,给旧志整理成果的著作权归属带来了较大模糊性,使其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界定。例如,2009年在“陈玉中、沙玉兰、杨衡善三人状告枣庄市峄城区史志办及主任赵亚伟著作权纠纷案”中,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陈玉中等三人点校出版的《峄县志点注》是具有著作权意义的旧志整理成果,其整理点校注释部分依法享有著作权[13],而在“周锡山诉江苏凤凰出版社、陆林、上海图书公司侵害作品复制权、发行权纠纷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周锡山点校出版的金圣叹批评本《贯华堂第六才子书》是不具备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不属于著作权保护的作品,理由是古籍点校整理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复原古籍原意,点校整理的内容仅是揭示客观事实,不具备著作权法上的独创性[14]。由此可见,旧志整理成果著作权归属纠纷的争论焦点在于整理成果是否为原创性的演绎作品,这就要求旧志整理者在整理旧志时要在内容原创性上多下功夫,不能仅简单地对旧志做些标点、分段、注释,要有更多高水平的整理方式,更多原创性的真知灼见,与以往同版本的旧志整理成果区分开来,防止整理成果被侵权。

3.4.3 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是旧志整理常谈常新的问题,由于古今语言表述的巨大变化,以及旧志具有的浓郁地方特色,整理者若不具备深厚的语言学功底,以及对古代文化常识、地方历史、风俗民情等的深入了解,是很难出色完成整理工作的。此外,若没有统一的整理标准,旧志整理会造成断句处理、标点使用及注释程度的尺度不一,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同时,旧志整理出版的专业性强、要求特殊、工艺复杂,其排版、设计、印刷等不容忽视,每一个环节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要选择实力雄厚的专业文化传媒公司参与整理出版。

3.4.4 人才问题。旧志整理工作无论是底本问题、标准问题,还是质量问题,都需要人来完成,而当前旧志整理人才极其匮乏。一方面,刚出校门的高学历人才学历虽高,但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有限,很难做到独当一面;另一方面,能够胜任旧志整理工作的专家教授并不热心参与这项工作,一是因为缺少时间和精力,二是因为很多单位在职称评定和学术成果考核时没有将旧志点校书籍纳入学术成果范围,致使各地的旧志整理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统筹规划,加强业务指导

旧志整理出版看起来简单,实是一项浩大且细致的文化工程。凡事预则立,要想做好旧志整理工作,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对旧志整理再版给予足够的重视,统筹规划,组织协调,除经费支持外,还要广泛组织精兵强将,聚集人才、技术、设备、文献资源,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业务指导方面,笔者认为可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全国性的旧志整理再版指导纲要及相应的样式、用字规范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史志部门可针对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旧志整理规划;各基层县市的史志部门应做好所辖县市旧志存佚、点校整理情况的摸底工作,同时对区域内的旧志整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尤其要做好旧志整理成果出版前的质量把关和审核工作,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旧志整理中错误的发生。

4.2 增强质量第一意识

无论是各级史志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应邀参与旧志整理出版的整理人员,都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在旧志整理过程中杜绝怕麻烦、贪多求快的想法,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最大限度提升旧志整理出版的质量。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出版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为例,该丛书共11卷36册4,000万字,整理出版体量巨大,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整理出版规划,还委托具有丰富古籍出版经验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点校整理,其聘请的专家学者均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等知名学术单位,审稿时对旧志体例、标点、目录、插图、校改符号等都作了明确说明,严格把关。《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历经9年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终大功告成,上海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完成府县旧志点校出版工作的地区。

4.3 加大旧志整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培养是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旧志整理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事业心,二是学术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为学问之始,是开展一切智力工作的前提,因此旧志整理人员首先要有爱岗敬业精神,而学术能力的提高非朝夕之功,各地史志部门除定期举办专家学者讲座和专业培训外,还可针对整理项目聘请退休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旧志整理人员边工作边向专家请教交流,便于他们快速提升业务能力。

5 结语

旧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开发旧志,让尘封的历史资料“活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古人的智慧能够为今人所用,是每一位文献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点校标点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小小标点真厉害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