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分析

2023-01-20李虹阳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32期
关键词:经济管理企业

李虹阳

(汪清县农电局,吉林 延吉 133200)

经济管理是企业针对投融资和运营活动所开展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能够控制成本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就要求企业能力加速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事实上,部分企业的经济与管理模式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缺乏经营管理模式更新的意识、内控制度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等。因此,基于这种背景开展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而这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由此可见,国家对当前经济发展作出了新常态的准确判断。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幅度增长,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放缓,但是质量更高,实际增量仍然可观。其次,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乡以及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稳步上升,改革开放成果不能惠及广大群众。最后,经济增长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质的影响。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1]。首先,数字化技术重构的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的共享模式对传统行业进行了破坏性创新,消除了信息壁垒,改变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实现了规模化向定制化的转变。其次,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生产流程的改造和优化,同时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能力,缩短了劳动时间。最后,数字技术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数字技术已经渗透进制造行业的各个环节,能促进传统行业生态链的变革。实际上,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要素。

二、经济管理概述

当前存在大量关于经济管理的研究,但是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有研究认为所谓经济管理是为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对单位的投融资活动或经营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即经济管理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2]。也有研究认为经济管理是在单位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投资、融资、经营活动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是一种全面的资源配置活动[3]。

通常而言,经济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单位在开展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价值增值为导向,在分析单位经营价值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部署经济工作,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过程涉及的环节较多,比如预算环节、成本管理环节、财务管理环节和业务运营环节等[4]。与此同时,经济管理活动也要求全员的参与,比如单位的决策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等。另一方面,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关联性较强的特征。单位要想有效地开展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而且组织机构的各层级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5]。举例来说,在全面预算管理活动中,单位要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尤其负责对责任部门预算执行工作的统筹协调。而各责任部门应该加强沟通,以实现相互之间预算计划的有效对接。

三、企业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企业实施经济管理所坚持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全面性原则。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必须调动全体员工的参与,应当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设计经济管理的相关指标,并定期对全体员工经济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6]。与此同时,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应贯彻到日常运营的全部重要环节、比如投资环节、融资环节和运营环节等。

其次,协调性原则。在经济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微观利益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这容易导致各部门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不相协调的状况,因此要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必须消除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强协调,实现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7]。比如,企业可以实施经济管理的管理策略,将财务管理渗透进业务运行的整个流程,而业务部门则可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再次,适应性原则。企业确定的经营管理战略和经济管理技术都必须从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特征和所处的生命周期相适应,并且能根据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应时刻保持同环境的适应性[8]。

最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行为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且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与调整要求企业在短期内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管理行为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应能弥补所消耗的成本费用,否则将得不偿失。

四、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能够推动企业顺利实现转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调整市场运营活动,从成本管控和利润提升两个环节共同发力,改变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从传统产品制造到产品创造的转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实现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企业完全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元素构建智能化的生产设备,打造高水平的信息系统,实现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的转型升级。

其次,能够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当前企业所处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和国内不确定因素的冲击都提高了企业发展的风险水平。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加强经济管理,能从多角度入手构建高水平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在组织层面,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岗位层面,贯彻岗位不相容制度;在系统层面,构成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等。这些措施都能实现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分析与应对,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最后,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就本质而言,经济管理是实现对资源精准配置的过程。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制度能够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巧妙结合充分发挥生产要素之间的整合效应,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各生产要素之间的融合程度越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向社会提供更多数量的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

意识对行为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然而事实上,部分企业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首先,部分企业的领导者并未意识到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认为企业应将重心放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运输和销售服务方面,但优化调整经济管理模式必然会在短期内耗费一定的成本费用,却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领导者对优化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其次,企业的部分管理者对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认为经营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且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属于财务部门的职责,与业务部门无关,因此管理者缺乏参与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最后,企业整体缺乏经济管理的文化氛围。基层员工缺乏基本的经济管理概念,在日常工作中无法贯彻经济管理原则。

2.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在绩效考核的范围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部分岗位指标的考核范围比较狭窄。举例来说,管理部门对于销售人员工作态度的主要考察仅仅局限在走访客户和上级评价方面,却忽视了员工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其他部门的评价方式。同时,绩效考核周期过短。国有企业沿用着一年一次的考核周期,这种考核方式频次较少,时间较长,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其次,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一方面,部分企业制定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比例不合理,比如定性指标过多,使得考核过程容易受到考核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降低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部分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片面,强调从财务和业务的层面进行评价,却忽略了对员工素质的成长、工作态度和客户满意程度指标的引入。最后,忽略了对考核结果的应用。企业并没有针对考核结果的层级对员工落实相应的激励制度,比如部分国有企业规定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员工可以在岗位晋升方面给予倾斜,但是却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倾斜政策。

3.内控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必须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否则经济管理行为中的各种风险就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事实上,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并不完善。首先,缺乏有效的内控环境。部分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治理机制尚不完善,权力高度集中,在重要的经济决策方面无法贯彻民主决策程序,导致决策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完善。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事实上,企业并未在决策层面成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无法用科学的手段实现对风险的评估和分析,同时所采取的风险应对手段单一,且集中在事后阶段。最后,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内审机构独立性严重不足,且内审所覆盖的范围并不全面,主要集中在财务审计上。

4.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企业的任何管理行为都是由人来实施的,因此,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对经济管理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事实上,部分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首先,企业职能部门人员的素质较为单一,仅局限在本专业上,缺乏集企业管理、法律、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素质于一体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且部分企业人员的整体年龄较大,学历水平偏低,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其次,企业尚未建立针对员工的长效培训机制。企业仅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了通识型的培训活动,却并未根据不同员工的知识短板制定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最后,部分企业的人才选拔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化思维,选人用人的市场化程度不足,比如习惯采取内部招聘的方式选拔高素质人才,无法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存量人才资源。

5.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要素,但是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首先,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手工阶段,不能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比如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员工主要依赖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摘抄和处理,这种方式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其次,企业的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着信息梗阻现象。由于各系统之间在技术标准和数据口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无法实现数据的有效联动,必须进行口径方面的转换,这大大降低了数据信息处理的效率。最后,缺乏有效信息安全防范机制。依靠物理线路连接的各种信息系统容易受到外部第三方攻击和拦截。但部分企业没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缺乏与之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6.业务与财务的协调性较差

在实践中,业财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足,大大影响了经济管理的效果。首先,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协调性较差。一方面,部分业务部门不希望受到财务部门的监督,缺乏配合财务部门的意愿。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环节的了解,所提出的意见往往脱离实际,同时无法有效发现业务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对业务部门的监督往往局限在细枝末节上。其次,业财融合信息系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业财融合实施之前,众多企业已经初步构建了管理信息系统。但各信息系统之间很明显的信息梗阻现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局限在部门内部,无法在企业层面实现共享,无法为企业作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

六、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1.增强经济管理意识

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这要求企业从思想角度入手增强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首先,企业的领导者应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对经济管理理论的研究,并在决策层面成立经济管理研究小组。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企业实情探索经营管理改革的相关方案。其次,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制定有关经济管理的制度与文件,并通过官方网站、公众号和微博的形式在企业内部开展宣传。最后,企业应该在单位内部大力营造有关经济管理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定期组织召开关于经济管理的培训活动,以增强基层员工对经济管理的价值认同。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战略确定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比如对于销售部门而言,可以设置年度销售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和利润贡献额度三方面指标。同时,人力部门要针对每一个岗位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指标,比如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的考核方式,分别从财务、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客户四个维度设置指标体系。其次,推动绩效考核结果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应用。企业必须建立与考核结果相匹配的激励制度,要明确奖励与惩罚的具体条款。举例来说,对于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杰出”的员工,可以提高一个挡位的绩效薪酬系数,同时应该折算成岗位晋升要求的积分。最后,企业要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各岗位员工在得到绩效考核结果以后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向考核小组沟通自身存在的疑虑,比如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是否合理、绩效考核的方法是否科学、绩效考核的过程是否透明等。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和调整不可避免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企业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维护企业运行的良好秩序。一方面,应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在治理机制方面,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公司法的要求,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并且从企业实情出发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比如对于成长期的企业而言,为了调动各分子公司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事业部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应对经济管理活动出现的各种风险,企业应搭建风险预警体系,比如可以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嵌入风险管理模块,该模块能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异常指标并向管理者预警。管理中在收到预警信息之后应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的数值进行确定,并采取多样化的风险应对策略,比如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共担、风险自留等。

4.加强内部监督体系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经济管理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比如在对投融资方案的论证阶段,监督人员要对方案的决策程序、调查评估的充分性进行监督,并出具内部监督报告。其次,要加强审计监督力度,提升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企业应打造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干部队伍,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构建包括会计、审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培训课程。再次,要建立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内审人员在开展经济管理审计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审计舞弊的行为,因此企业应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最后,应采取多样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流程特点,针对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风险进行审计,比如可以采取分析综合审计法、对资金流跟踪审计法、审计经验判断法等。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应该引入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化设计平台,通过对资金流数据的多维度对比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5.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为了保障信息管理的效果,企业必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人才的招聘阶段,企业应该严格把控招聘的质量关,加强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考核,比如会计、法律、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等素质。其次,要建立针对管理人才的成效培训机制。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必须得到优化;因此企业可建立针对每一位员工的素质成长档案,并根据员工的素质短板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在必要时可以邀请外部经济管理的相关专家来单位开展培训活动,并帮助企业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经济管理问题。最后,为了端正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企业还应该对员工接受培训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考核,并纳入最终的绩效考核机制中。

6.构建财务共享信息平台

财务共享是实现经济管理的基础,其有效性关系到经济管理的结果。首先,要确定财务共享平台的功能与模块。企业要根据财务共享所覆盖的范围确定功能模块,比如要设置资金核算、资金支付、会计账务处理、业务数据核算、往来账款管理等功能模块。其次,要重视各种子系统的建设。在确定了财务共享平台的各个子系统之后,企业应该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梗阻,统一其技术标准和数据口径,比如要实现经济管理、财务核算、影像管理、网络报销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最后,要发挥服务功能。财务共享平台要向核算主体提供咨询、分析等辅助服务,同时要为集团总部的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除此之外,企业应从技术和制度两个角度加强信息安全机制建设。在技术方面,企业应在信息系统中嵌入防病毒和防木马软件,实施数据库巡检制度。在制度方面,企业应做好数据备份和信息岗位操作权限的不相容制度。

7.加强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协调

加强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是经济管理的机制保障。一方面,企业要实现对业务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协调。基于部门利益不同,财务和业务部门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转型时要对业务和财务目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并确定目标调整的幅度,以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经济管理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要对业务和财务部门工作进行协调。企业可以通过互设岗位的制度来实现业务和财务的对接,比如可以在业务部门设置预算管理员,在财务部门设置业务核算员。这种模式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方了解彼此的业务运营逻辑。

8.实施成本预算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对成本的管控,因此企业应实施成本预算管理。首先,企业应从决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构建成本预算组织机构,并明确各组织机构的预算职责。其次,在预算的编制方面,企业可以引入作业成本法,根据各产品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和所消耗的资源实现对间接费用精准分配。最后,要加强对成本预算过程的控制和监督。预算管理部门要对预算责任是否存在超成本支出、无预算支出以及成本浪费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七、结语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发展时期,企业也存在转型升级的要求,必须不断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实现对资源的精准配置,能实现对投资、融资和运营活动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这不得不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事实上,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策略。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经济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