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

2023-01-20李旭华闫晓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话语建构

李旭华,闫晓蓉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党领导人民逐步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建构,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在规定性

话语是言说者与听说者进行思想、价值观念和情感沟通的语言符号、概念和范畴的统称。话语的最初形态是语言,它刚产生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意识形态性并不明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最初的意识是“被意识到的本能”,乃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而话语作为意识的载体也仅仅承载的是一种本能意识。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话语的性质逐渐出现了“异化”,其功能趋于复杂化,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具有价值观传播载体的性质和社会教化的功能。马克思认为,一个阶级的观念和意识不能超越其所属阶级的生活界限。换而言之,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事实上决定了他们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性质,并指引他们得出任务和提出解决办法。马克思指出:“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界代表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在阶级社会,话语作为社会意识,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总是与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话语的阶级属性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不断演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主体,历史是由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但人们创造历史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条件,不能脱离现实基础任意地、随意地创造历史,而是必须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人类的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是在一定的时空当中展开的。人类社会不同形态的实践,其赖以存在的生产力基础不同,生产关系的性质迥异,实践的性质也就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指的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空间场域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时间向度中探索和形成的,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它是在中国的实践土壤上和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形成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具有“新”的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活动,它深刻地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

其一,在实践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或部分劳动者集体所有。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生存依赖于资本家,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条件下创造社会财富,他们的主体性完全丧失。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其实践是在资产阶级主导下进行的,维护着资本家的利益。以此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深刻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的话语体系。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征程中,劳动人民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实践主体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实践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人们在生产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人的实践主体地位。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②赵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三十一),《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这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的根本目的,又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价值主体地位,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无产阶级性质。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保证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党的领导是一条根本性的原则,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前进方向,确保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全面贯彻,由此直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无产阶级性质。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进程来看,它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不断探索和开创而不断生成、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系统体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才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不断开创而日臻成熟,逻辑越来越严密,结构越来越完备。有学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概括为“七个群”,即“探索历程话语群、道路话语群、理论体系话语群、制度话语群、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话语群、基本要求话语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群等”③卢国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无产阶级属性的内在规定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的,并随着它的深入实践而不断系统化、体系化。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鲜明的民族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这个独特的空间场域开辟的,具有典型的“中国实践”特点。因而,在这个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开创的。全体中国人民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者和实践主体。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38页。。在这场规模宏大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特点,从实际出发揭示客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新认识不断进行总结提炼,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出新的话语。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源自中国独特实践土壤的产物,是对全体中国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实践感知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源自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的特点又决定了这个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很“中国化”。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话语是理论的载体或呈现方式,理论要抓住人心,被人民群众所信服和掌握,除了要“彻底”,还要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表达方式的民族化。它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语、典故等体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二)高度的人民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开创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这场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话语体系必然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凸显出实践主体的智慧和个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③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8页。。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深刻反映了人民的关切和呼声,处处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等话语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高度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对人民利益的维护。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在党的领导下改造世界的活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自始至终贯穿着党的性质和价值理念,高度地体现了“为民谋利”的根本特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话语,无不深刻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紧贴人民、为民谋利的价值追求。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民谋利”还体现在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方面。向世界提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权威信息,发出中国式声音,以此消解西方话语体系将中国塑造为“他者”镜像的恶劣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职责。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不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多么成功,它们都要极尽诋毁和刻意污蔑、歪曲、抹黑,企图阻碍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必须针对西方的话语霸权,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持续营造良好、稳定的外部实践环境,维护好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创新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④《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9页。话语体系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话语创新也没有终点。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为中国式现代的成功开创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探索者,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理论勇气推动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探索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问世提供了客观历史依据。在改革开放初步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不断被总结和提炼,逐步形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话语,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初步框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进程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和实践进入新的阶段。与之相对应,党和国家在话语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许多新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轮廓逐步清晰。党的十六大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出现新形势,如何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损耗、生态恶化的二元对立成为新的时代难题。针对实践中的新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进一步实现了创新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呈现出新气象,同时也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成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阔步向前。以此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要求实现进一步创新,进一步完善其体系。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的继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也必须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基础,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阶级立场,又必须进一步突出它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从根本上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深刻关切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的人民的主体地位

不论哪个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人民群众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催生出来的。因而,这个话语体系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和利益。相较于西方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性质决定了这一话语更具权威性、可信度和亲和力。新时代的话语体系要继续保持其人民性,就必须深刻关切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的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话语提炼和创新。

首先,要深刻关切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党的历届领导人也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要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处于实践的第一线,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规律有丰富的认知,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将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办法、积累的好经验、形成的好话语总结、提炼出来,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生动的素材。

其次,必须打造新时代“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服务的,这就要求这套话语必须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能否贴近生活、被大众所喜爱和认同是衡量这套话语体系是否贴近人民重要的指标。因此,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打造“接地气”的、大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多样化的话语表达方式,综合利用文字、视频、音频、图像等承载路径,力求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

最后,要深刻关切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利益诉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凸显对人民切身利益的关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是人民的话语,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必须深刻关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更多的话语去关注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当前,看病就医、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住房、社会就业、留守儿童、农村婚嫁难等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也是群众普遍关心和强烈关注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更多关切此类问题,以更多的话语进行回应。

(二)注重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重大问题的导向作用

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矛盾的体现,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得到破解,它是话语建构的风向标。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理论进行解答,这就有足够的动力推动理论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话语建构才有可能。在社会发展中会出现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只有那些根本性的、带有全局性的、关涉人民利益的重大现实问题才亟需国家从战略层面进行理论思考,建构话语体系进行回应。新时代话语的建构必须以当代中国实践中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页。所谓“重大问题”,它必须源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土壤。当代中国的实践土壤是新时代中国重大问题产生的空间场域,离开这个空间场域的所谓“问题”绝不会是“中国问题”,更不可能是中国的“重大问题”。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跨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面临着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根本上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深蒂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整整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逐步建构起来。比如,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方面提出了“四个全面”,在总体实践布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和国家就这些领域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和话语建构,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结构逐步完善。当前,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的继续深入,我国在各方面的实践领域还面临着不少重大的具体问题,诸如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防治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疫情防控问题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以上述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深入调查研究,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持续推进话语体系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警惕脱离当代中国的实践,照搬西方理论解释中国问题的错误倾向,也必须避免脱离当代中国实践闭门“制造”话语的行为。脱离中国实践的话语不可能正确解答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也必然使中国现象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

(三)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而且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从横向来看,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就个性方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独树一帜,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实践模式,开创了令世人惊艳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统一性维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也是整个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人类实践的一般特征,也是对当代人类发展面临困境的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2版。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不仅是以当代中国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成功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为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世界意义,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发出我们对当代世界发展重大问题的“中国声音”,努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绝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必须遵循开放原则,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世界其他话语体系进行沟通、交流和交锋,共同探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世界其他话语体系中回应人类发展共性问题的一些概念,如果其对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建构有价值,我们虽然不能直接照搬过来,但可实现“洋为中用”,借鉴过来赋予其新的内涵,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从历史发展的向度来看,自古生活于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中国人民,其实践活动代代传承,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中国式现代化并不能将其与历史上中国先人们的实践割裂开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大智慧。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必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因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对人类发展前途的深邃思考,深得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中国人民实践的历史传承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走向世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世界意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思想宝库,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有价值的部分有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猜你喜欢

中国式话语建构
中国式民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