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艺术硕士(音乐)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3-01-20胡秋岩

大众文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创新型硕士导师

胡秋岩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0000)

艺术硕士的教育起始于2005年,至今为止已有17年历史,全国高校经过不懈的实践与探索,其办学规模、层次与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实现了初级阶段逐渐走向高阶层的转变。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针对艺术硕士(音乐)的培养模式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与实践。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与制定策略,逐步实施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加强不断完善与提高,逐步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艺术教育的全面提高与完善。

一、艺术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18年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音乐舞蹈专业分委会和院校工作交流会在吉首大学召开,宋慧文副秘书长以“2018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概要”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指出本次评估中有近一半学校存在问题,集中反映在师资数量、导师质量、师生比例、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学制学分、课程管理、专业展示、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等方面,具体如下。

其一,师资数量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学质量下降。由于学校在招生方面盲目扩大,艺术硕士人数增多,导致艺硕师资短缺,既要兼顾本科教学又要投入到艺硕教学中,每位教师无形中增加了教学任务与工作量,一位老师带数位艺硕学生,甚至近十位之多,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从而使得艺硕教学质量下滑,导师不能兼顾教学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一方面使得学生专业技能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严重影响艺硕的培养效果。其二,导师质量降低,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由于艺硕人数的增加,学校急需扩建导师队伍,从而到达增加导师数量的目的,因此,降低遴选导师的标准和要求,对老师的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放宽政策,盲目增加导师数量来扩充硕导队伍,这样势必造成导师质量的降低,从而导致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整体下滑,从而影响艺硕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专业方向划分不细致,缺少相应的高级职称的导师队伍支撑,进而盲目的进行归类,将设置专业与开设方向进行模糊分类,从而使得艺硕培养模式模糊不清。其三,学位论文与专业不符,专业展示质量不高。艺术硕士的学位论文要紧密联系艺术专业的特点,与自己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选题要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方向不能偏颇,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论文选题上要有明确的界限,不可以把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三个方向混淆,要突出各自方向的特点,结合专业自身进行选题,论文要具有代表性与时代性。另外,艺术硕士的专业展示环节重视不够,需要提供较多实践展示平台与机会,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专业能力,从各自的专业方向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形成一种良好有效的培育机制。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从创新型的角度来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融合机制、导师团队、实习基地等六个方面。

二、制定创新型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对艺术硕士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密切相关的,高校音乐教育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与实际情况,制定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这样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缺少了独特性与创新性,导致所培养人才缺少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艺术硕士(音乐)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融合理论性、技术型、实践性三个方面为一体,需要在传统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人才质量上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可以取得创新成果,他们要具备综合性与创新性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趋势。另外,创新型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对艺术硕士人才的需求特点,以人才产出质量和需求程度为导向,来指引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完善可以看作不断变化与更新的过程,时刻根据导向的变化而变化,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不断修改更新。同时,课程体系也需要随之结合,并且进一步修订。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培养目标能达到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也具备了最核心的人才竞争力。

创新型艺术硕士(音乐)培养模式的研究,其内涵意义主要包括:理论创新、技能创新、实践创新。第一,理论创新是指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继承发扬推广现有理论,力求科研创新。艺硕学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一方面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对自己研究方向有明确的认识,从宽泛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凝练出理论研究上的新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点进行深入长久的研究,培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术研究上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独创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要从理论应用上有所创新,理论研究是个传承发展的过程,当今社会与现实中,需要进行理论的更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运用,实现与时俱进与更新交替。第二,技能创新是指从专业提升方面,进行融合与拓展,开拓新的视角与领域。艺硕学生要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无论从演奏、演唱、创作等方面都应具有较高水准,艺硕的培养目标中,是突出了专业技能,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作为音乐表演的研究生,相较于本科教育,要在专业领域确实实现质量的提升,才能突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性的解读,不仅限于表演技术的提高,而要从音乐表现、音乐风格、音乐内涵、音乐情感上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提升,体现音乐表演综合能力的较高水平。第三,实践创新是指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开放性实践课程,打造特色基地。艺术实践是艺硕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单一的、传统的实习基地与实践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时代、跨学科跨领域的时代,艺硕学生要进行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和实践经历,融合多元化的技术与知识进行实习,打造开放性的实践基地,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实现人才供需的无缝对接,特色基地要有特点和新意,可以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

三、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与融合机制

艺术硕士(音乐)的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创新性,突出专业特点,兼顾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音乐专业的特点,要求课程采用理论大课、技能小课、实践排练、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核心课程、方向课程等,包括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进行了一系列划分,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等五大板块。传统意义的课程设置,课程之间缺少联系与沟通,融合性与连贯性缺失,课程设置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必修课过于繁多,缺少针对性。公共课必修课的在艺术硕士的培养中固然重要,但是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设置,要针对艺术学科的特点,使其对艺术硕士的培养起到密切的关联,使其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指导或影响作用,而不是仅限于与普及性课程、通识性课程,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效果性。第二,专业选修课与个人专业脱节,缺少实用性。专业选修课在艺术硕士的培养中,起到补充与完善的作用,需要与个人专业紧密结合,譬如钢琴、声乐、器乐等专业的艺硕突出的是技能性,因此在设置选修课时候需要区别对待,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开设课程,使课程内容与专业密切吻合,形成一种辅助与拓展的作用,能达到帮助与提高的作用,而不能一概而论,不讲实用性的设置课程。第三,不同课程之间,需要建立联系。不能成为独立的课程,要建立起横向与纵向的交叉联系,实现课程之间的结合,需要对艺硕课程体系进行融合与创新,进一步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与连接联系,使学生实现综合能力与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不同类型的课程实现交叉融合构建。譬如:第一,技能小课与实践课程相融合。比如钢琴演奏可以融合进入伴奏课程,通过伴奏实践与演出,提高钢琴演奏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合作与协作意识,从舞台综合体验中获取更多的体验,充实与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器乐演奏可以融合进入乐队排练与重奏合奏,通过多种乐器的配合与协作,提高内心听觉与声部协调感,对音准和节奏的要求更高,在整体音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演奏水平的提高。声乐演唱可以融合进行入合唱与歌剧演唱,通过多人、分声部、分角色的演唱作品,可以从更高纬度把握音乐作品,演唱方式与演唱声部的多样化,可以训练和提高我们对声音概念和音乐内涵的充分理解,从而促进演唱水平的提高。第二,理论大课与实践课程的融合。比如作曲理论课程可以和编创实践进行融合,通过作曲理论与技法来进行实践创作,根据具体要求和音乐表现来创作,不断修正与完善理论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式的学习与实践模式,这样就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实践中升华理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声课程可以与即兴伴奏课程、自弹自唱课程相融合,把和声理论实现音响化,呈现在钢琴上,通过和声音响体验与实际运用,更深刻体会和声学知识,实现融会贯通。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相融合,通过所学相关理论,寻找科研突破点,在实践与研究中发现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进行相关的科研实践。

四、组建创新型导师团队与搭建实践基地

组建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创新型导师团队。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导师制的单一化,即自入学开始分配导师以后,由一位导师定向负责艺硕学生的专业、理论、实践,导师即教授学生技能又要辅导论文写作,同时还要兼顾实习与实践,这样大大降低了导师的教导效率与效果,另外导师的专业特点没有区别对待,导师所擅长的方向不同,有的偏重技能,有的侧重理论,还有的擅于实践,不能一概而论的指导学生的各个方面,这样会造成教育的缺失与质量的下降,应该量才而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导师责任制,加强导师组负责制,针对课程类型的不同,将导师组加以区分,设立三个导师组,专业技能组导师、理论教学组导师、实践实习组导师,明确不同导师组的任务,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导师的特长,进行针对性、高效性的辅导。同时邀请一线骨干教师加入培养队伍,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实时资讯,掌握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与方法,通过发挥他们的专长来实施个性化培养,可以严格把控人才培养过程,传授优质优化的经验和体验,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创新型导师制度与传统的导师制度存在较大不同,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与专业对口性上,可以有的放矢有区别的指导不同专业的艺硕学生,各组之间各司其职且不能进行交叉指导,这区别以往将技能、理论、实践融合在一起,由一位导师进行综合指导的导师制度。譬如专业技能组导师,由于他们专业技能较强,侧重于演唱与演奏,可以定向指导艺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这里强调的是导师不是单一的,需要同组里不同导师的轮流指导,可设为主导师一人与副导师多人,这样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不同方法和领域对学生进行专业提高,使其专业水平得以最大限度地进步。理论教学组导师,由于他们是理论课程的主讲老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与科研能力,因此他们可以负责学生的理论辅导与论文写作,也是设置为同样的主导师与副导师,从不同角度与纬度对学生进行理论与科研辅导,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与硕士论文水平的提高。实践实习组导师,他们擅长演出与实践,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与社会实践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使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关联,灵活运用技能与理论为社会需要进行服务,充分提升艺硕毕业生的质量与就业率。

艺术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搭建创新型实践基地与平台。使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舞台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寻找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短板。所谓创新型实践平台,是指充分运用艺术资源,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使学校与不同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学校机构、演出团体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结合当今社会多元化的就业需求,打造多样性的实践基地,开拓视野与思想,寻求跨界交叉学科的实习平台。这样可以为艺硕学生创新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艺术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通过各种媒体信息技术,使艺术的传播与展现方式呈现多样化形式,艺术硕士的实践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实地实习,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进行传播与展示,这样极大的突破了时间、空间与距离的限制,起到整合与优化资源的效果,提高实习与实践的效率,获得最大化的收效。此外,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兴起与推广,对艺术学的发展也产生极大影响,艺硕的实习与实践范围,从单一领域向多个领域发展,从艺术学科向其他学科延伸,如心理学、医学、考古学等学科,均可以搭建相关艺硕专业的实践平台,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在专业上实现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可以利用各自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解决难以突破的学术难点。多方法、多纬度、多方面的实践平台,对艺硕的综合能力的运用与提高,研究能力的提升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猜你喜欢

创新型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