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筠连县成功探索林竹复合经营模式

2023-01-18文图李邦华龚建军

绿色天府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方竹径级杉木

○文图/李邦华 张 立 陈 南 龚建军

筠连县国有林场苗圃工区杉木未进行复合模式之前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结合千亩连片竹林基地、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建设,积极创新,成功探索了一个林竹复合混交高效经营模式,解决了三大难题,实现了三大效益,为竹产业基地高质量规模建设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探索了一个模式

筠连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杉木林地中,通过抚育间伐和择伐,培育优质大径级木材,在林下栽植方竹,建成“杉木+方竹”复合混交林。

技术要点:大径材培育按照三砍三留原则,进行抚育间伐和择伐,使目的树种控制在30—50株/亩,郁闭度控制在0.4-0.6。林下栽植方竹70株/亩,方竹竹种年龄选择为2-3年生健壮竹种,来鞭10㎝以上,去鞭为20㎝以上,每丛3株以上,窝大浅栽,覆土略高于地面,栽植时间主要为每年2-3月和8-10月。

具体抚育措施:

(1)除草:栽植后1-2年,每年需进行2次除草和砍除杂灌、藤蔓。

(2)竹林密度调整,栽植3年及以上,竹林基本达到郁闭,需对竹林密度进行调整,砍除4年生以上老竹,不得砍除林中空地新发竹苗。竹林保留密度根据竹径级大小确定,竹径级为1-2㎝的保留2500株/亩,3-4㎝的保留800株/亩。

筠连县国有林场高坝工区丰产筇竹一角

解决了三大难题

解决找地造竹的难题。目前,筠连县森林覆盖率56.35%,自“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的相继出台,保护生态植树造林和保护农田生产粮食的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筠连县适宜造竹的宜林地、采伐迹地又十分稀少,但杉木、檫木等用材林面积达50万亩以上,利用培育大径材的杉木、檫木林下造竹的空间十分巨大,筠连林下造竹模式解决了制约竹产业发展土地瓶颈的问题。

解决造竹成活的难题。筠连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竹产业基地建设,新造竹的实践证明,在荒地或宜林地造竹的成活率普遍在50%-85%之间,普遍需要开展补植补造,才能确保造竹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但在杉木、檫木等林下造竹的成活率普遍较高,能达到95%以上,筠连林下造竹模式解决了造竹成活率低的问题。

解决预防火灾的难题。筠连县杉木、檫木森林面积大,枯枝、落叶易于燃烧,森林防火压力十分巨大;而竹林四季常青,落叶较少不易引燃,筠连林下造竹模式的复合森林形成了一层天然的屏障,有效地降低了森林火灾的发生率,解决了预防森林火灾的问题。

实现了三大效益

生态效益增强。筠连林下造竹模式,形成复合森林,植被更加丰富,森林动物活动增多,既提高生物多样性,又有效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同时,竹林根系比较树木根系更加发达,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经济效益明显。筠连林下造竹模式,形成复合产业发展,是长、短经济效益的结合。方竹为笋用竹,竹林在4-5年投产,预计每年出产期供应竹笋为300-800斤,产值1000-3000元。在长期建设上,林竹复合模式与储备林项目和世行项目相结合,采用全周期、多功能、近自然经营理念,保留目标树,伐掉影响生长树种,培育出柳杉、杉木等大径级木材,补植补造檫木等乡土树种,培育桢楠,银杏等珍稀树种,从2027年可抚育出木,未来预计每亩收益12000元(大径级木材收益10000元)。此模式既提高了我县农户经济收入,又增强了农户自觉保护森林和管护森林的意识。

社会效益突出。筠连林下造竹模式,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又示范带动筠连南部山区大面积造竹,掀起造竹高潮,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全县打造多个造竹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向实现 “产业兴旺、生态秀美、人民幸福”的目标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方竹径级杉木
关于方竹丰产栽培技术要点研究
甘肃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
云南松不同径级组各部位生物量对比研究
萌生杉木林经营前后杉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合江方竹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中国方竹种质资源库建设探讨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