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2023-01-17李彦龙常凤

体育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立德美育双减

李彦龙,常凤

(1.哈尔滨体育学院 学术理论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哈尔滨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为有效减轻青少年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2]。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系列政策的颁布为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契机,但也对学校体育提出更高要求。政策要求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及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可见学校体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校体育立德功能有限、增智功能应试化、育美功能边缘化、尚劳功能形式化等问题仍旧严重。基于“双减”背景,运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探索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有效回应“双减”政策要求和人民普遍关切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对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校体育综合育人功效、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完整的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

我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经历“注重发展德育与智育”“德智体三育并重”“德智体美四育统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发展历程(见图1),可见不同时期全面发展的内涵并不相同。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双减”背景下需要对当下全面发展重新审思,从系统论角度而言必须扬弃唯“分数本位”的价值立场,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现实,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应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1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2 以体“育”人——“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

“双减”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举措,为学校体育及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就国家视角而言,“双减”明确要求体育锻炼,为学校体育开展提供政策保障,有助于学校体育全面育人的价值实现。就社会视角而言,减负有效回应社会关切,为学校体育发展增添活力,有助于深化社会对体育功能与价值的再认知。就学校视角而言,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课程的场域位置。就家庭视角而言,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有助于学生个性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不断发生新变化。

2.1 以体立德由认识向行动提升

“双减”政策前,我国学校体育已具有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积极作用[4],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与传承体育文化的本质功能被束缚,辅助其他教育的衍生功能流于形式。学校体育立德功能基本停留在认识上,基调高、口号多、行动少,以体立德的理想与现实分离。

“双减”落地一年,体育上位。体育课时不断增加,学科重要性得到提升,加强体育的积极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体育课程占比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促进体育课程功能大幅度提高,体育课程价值进一步彰显。“新课标”将体育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5]。其中,体育品德是道德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品德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体育品德已成为学校体育场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6]。与此同时,伴随“双减”出台的新课标,赋予体育与健康课程新使命,课程要求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品德[7],以实践锻炼的“具身体验”方式发挥体育的立德功能。因此,“双减”前后随着体育课程学时增加、体育品德培养融入,推动学校体育的立德功能从理论认识向实践行动提升。

2.2 以体增智由短期向长期跃迁

增智属于学校体育衍生功能。体育锻炼通过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促进脑啡肽和内啡肽分泌等机制,能够提高观察力、记忆力。增强智力的功能虽被熟知,但却经常被忽视。相反,短期即可见效的智育被钟爱并过度推崇;体育则因增智效应缓慢而被边缘化,甚至鄙弃。学校、家长和学生更加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短期内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长期体育健康行为的塑造。“双减”前体育已被纳入中考,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中考科目为训练内容,丧失了体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作用,甚至打消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得体育仅能短期内发挥其增智作用,无法长期发挥效应。

“双减”政策颁布后,体育的黄金时代到来。课表上体育课程增多,体育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诸如谷爱凌、苏翊鸣、邓亚萍等越来越多体育天才学霸的出现,使人们对体育的长期增智效应产生新认识。“开足开齐体育课”“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等新要求的提出,学校体育增智价值被更好地彰显。新课标更是规定不同水平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注重长期性、连贯性,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助力增智效应长期发挥。因此,“双减”前后学校体育的增智作用由短期应试为目标的“分数本位”向长期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素养本位”跃迁。

2.3 以体育美由静态向动态跨越

学校体育具有育美功能。学校体育可通过塑造身体美、锤炼运动美、培育行为美,发挥“以体育美”之效。这一价值在“双减”政策颁布前,因学校体育边缘化实现机制受阻。多数学生学习12年体育课尚未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体育课上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少的“说教课”普遍存在;单一技术碎片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循规蹈矩,课堂氛围沉闷乏味;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而导致的“不出汗”体育课普遍存在。可见,这种“静态”的体育课何谈育美价值?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通过减轻校内作业辅导为学生增加各种学校体育、美育的活动时间和机会;减少校外学科类培训,学生接受体育美育等非学科类培训时间大大增加[8]。伴随“双减”政策逐渐深入,社会、学校、家庭等更加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堂及体育课后服务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动起来”了。培养运动能力实现学生由“静”到“动”的跨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良好的运动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美育的培养。可见,“双减”前后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后体育服务,学生逐渐由静态向动态跨越,体育的育美价值得以更好彰显。

2.4 以体尚劳由形式向实质回归

学校体育具有尚劳衍生功能。体育通过实践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有助于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吃苦耐劳,为从事复杂劳动做好思想准备,这些品质有助于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克服体力劳动中的身体劳累,进而崇尚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9]。此外,体育技能迁移有助于劳动技能的学习与形成,如“春种秋收”“小蚂蚁运粮食”“捕鱼”等体育游戏,可以使学生体验劳动、模仿劳动过程。但体育的尚劳衍生功能,需要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得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问题严重,体育课被文化课抢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应试体育”导向下仅练习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或中考内容,导致体育尚劳功能的动力不足。因此,“双减”前学校体育尚劳价值有名无实。

“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劳动教育提供契机[10]。政策颁布后各地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劳动教育形式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多样化劳动途径匮乏。“双减”政策颁布后劳动教育地位得到提升,学校体育地位也发生巨大变化,学生运动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增加,以体尚劳功能由形式向实质回归。总之,“双减”政策减少学科类培训,重塑健康教育生态,支持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体育锻炼,为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暴露出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

3 遮蔽的人——“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学校体育立德功能陷入刻板化的泥潭

刻板印象负面作用,限制学校体育立德功能的发挥。社会对体育人群的偏见、歧视,普遍性负面身份属性特征认知僵化,妨碍新时代学校体育立德功能发挥。例如,体育人的身份认同偏差,体育教师被“污名”化且与道德榜样形象偏离[11],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效果明显不足,加之少部分体育人不良行为造成的反面影响弱化体育的德育功能;学校教育过度倚重智育,学校体育学时被部分强占的现象依然存在,立德功能发挥有限;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认识论、方法论缺陷,拘泥于说教,内容空洞浅显虚无[12]。“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地位虽有所提升,但矫正体育人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鄙负面刻板印象,发挥学校体育立德功能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2 学校体育增智功能落入应试化的藩篱

智力教育应试化,阻滞学校体育的增智功能发挥。学校体育对改善注意力、观察力,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文化课考试仍为升学、人才选拔的主要筛选手段。因此,学校体育的增智功能被弱化。究其原因:一是体育在升学考试中占分少。小升初择校,体育成绩未被纳入;中考体育成绩占比低,体育中考成绩以30~50分居多,少数省市提高到100分[13]。而且,部分地区并未认真执行体育中考政策,直接给与每位考生满分,所以体育未起到应有期待价值。此外,还会通过参考奥数、英语、语文竞赛名次,锁定优秀学生。二是我国对体育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偏低。无论是体育教师、教练员,还是体育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低于律师、医生、工程师等行业,学校、家长和学生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智力培养,而不愿意将有限时间“分割”给体育,使体育落入无增智的用武之地。三是体育缺少系统化增智的内容体系。体育益智功能虽被证实,但缺少系统化的益智课程体系。可见“双减”背景下,文化知识与体育锻炼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

3.3 学校体育育美功能处于边缘化的窘境

审美教育边缘化,限制学校体育育美功能的发挥。“双减”政策要求中小学生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文艺活动,但现实困境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受限,掣肘育美衍生功能。原因在于:一是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很多中小学,特别是面临小升初、中考或高考阶段的学生,艺术课程经常与体育课一样被强占或剥夺。二是学校体育的相对弱势地位未全面扭转,学时不足、场地设施有限、体育教师缺乏等问题依旧广泛存在,导致学校体育无法充分发挥其蕴含的育美功能。三是体育教师的审美能力及对体育审美作用的认识有限。体育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技术动作、教学组织与管理,而美学意识、美学传授或展现能力相对薄弱。四是社会因素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对何为“美”出现错误认识,经常出现“男性气质女性化”“以弱为娇”,崇拜“娘化男团”的不良审美现象[14]。“双减”后的“双增”为美育和体育提供时间和机会,但我国处于“双减”政策初期,落地见效尚需一段时间,中小学生、体育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当前学校体育的育美功能被边缘化。

3.4 学校体育尚劳功能面临形式化的危机

劳动教育形式化,遏制学校体育尚劳功能的发挥。劳动教育本应渗透到德智体美之中,但我国小学生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仅12 min,明显少于美国(1.2 h)、韩国(0.7 h)、法国(0.6 h)等国家[15]。学校体育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效率高创造的劳动成果就多。然而,我国体育教师仍严重不足、工作负担重,学校体育及课后体育服务质量低,导致其增强体质的核心功能难以实现,促进中小学生崇尚劳动的作用发挥十分有限。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劳育意识淡薄。受传统文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劳动教育观念淡薄、家庭劳动教育薄弱、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化、社会劳动教育认同度低。二是劳动课时少、劳动机会少,中小学生体质孱弱,劳动能力差。三是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劳动教育关系的认识不足,不清楚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无法在体育课程中渗透给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等教育功能。可见,学校体育虽具有“立德、增智、育美、尚劳”的价值意蕴,但发挥学校体育多元价值、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全面育人仍面临诸多困难,亟待找到破解之路。

4 人的解蔽——“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向

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向选择应坚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转变过度依赖文化知识、片面发展智育的惯习认识。坚持以中小学生健康为中心、以学校体育为着力点,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切实提升广大青少年生命质量,应寻求新的外在支持和内在学理。

4.1 消除刻板印象负面影响,提升学校体育的德育功效

切实响应“双减”政策的时代关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16],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抓手,因此以体育德的逻辑起点应是纵深挖掘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最大限度实现以“体”育德、寓“德”于“体”。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立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各级各类学校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积极面对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劳教育的问题,确立学校体育应有的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监查督查力度,严惩违章违规学校,营造良好

教育生态,为学校体育发挥立德功用提供基础条件。二是重视素质教育,矫正体育人的负面印象。体育院校、体校、运动学校等培养体育人才的机构,应加强文化教育,提升体育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良好榜样。三是聚焦体育课程育人,解蔽过度的“知识理性”束缚。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严格按照标准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开足开齐体育课,做到“教会、勤练、常赛”。深入挖掘中小学喜爱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蕴含的三观、五爱、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道德修养、职业理想等思政元素,在体育教学、课间操及课后体育服务育人实践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实现以体立德从认识向行动的提升,使体育与德育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共同实现对人的高尚品质、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教育。

4.2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畅通学校体育的增智机制

“双减”是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双减”政策的出台势必会对学校体育产生积极影响[17],这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为提升体育的场域位置提供政策支持。然而,体育素养低、体育在人才选拔中作用不明显、学校体育内涵建设滞后等问题严重。为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发展,应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拓展体育益智价值与功能。一是深化应试体育制度改革。无论在中小学生的升学考试,还是各类单位的人才考核,加快推进应试体育制度研判[18],构建合理人才选拔应试体育制度。改革初期,可通过增加体育中考分数占比、体育纳入高考等手段,硬性督促中小学生、家长、学校重视体育,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再结合实际修订制度。二是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加强体育教学、课后体育服务、体育竞赛、宣传指导、经费支持、政策保障。同时,借助“双减”之东风结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以青少年核心素养为抓手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通过传授运动技能,传播运动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通过长期运动进而发挥体育的长久增智效应。三是强化学校体育内涵建设。高等体育院校应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教学团队,不断优化体育智育内容体系,体育智慧化、体育科技化。从循证视角加强体育益智功能方面的科技支撑与学理研究,构建完善的智慧体育内容体系,提升体育硬实力。

4.3 提升审美教育场域位置,加强学校体育的育美功用

就艺术学视角而言,审美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

过程。体育的美育功能不像美术、音乐那么外显且易被忽视,因此体育工作者应将美育润物细无声地予以渗透。一是促进“双减”政策落地,重视美育建设。借助“双减”,极力恢复美育教育场域中的应有地位,通过宣传美育完善人格、促进个性发展、美化生活、陶冶情趣等功能,提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美育的重视度;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开足开齐上好美育课,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美育科目纳入初中学业考试范围。通过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美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二是宣传体育的育美作用,加强学校体育育美建设。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身体美学、技术美学、运动美学等,引导中小学生形成以“健康为美”“运动为美”“阳刚为美”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美育社团,充分发挥艺术及体育学科教师、特长生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以美健体、以美养德”。积极回应时代诉求,营造良好社会、学校、家庭氛围与环境,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用实际行动诠释身体健康美(感性)、心灵美(理性)、全面发展的人之美(人性)。三是提升体育教师的美育素养,强化以“美”育人的使命担当。体育教师应通过各种途经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挖掘体育之美,将体育蕴含的人体美、心灵美、运动美、体态美、动作美、战术美、竞技美、人文美等美学元素,通过体育课程、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课后体育服务渗透给学生;也可将音乐、美术等融入到体育中,通过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等艺术形式彰显体育之美。体育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动作示范的能力,用优美技术与健康行为树立良好榜样。

4.4 构建崇尚劳动理念共识,发挥学校体育的尚劳功能

“双减”要求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生产劳动等,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体育确证了人本身,体育与劳动教育立足身体实践指向全面育人。体育增强体质,健康身体是从事劳动的物质基础。一是通过积极培育校园劳动文化弘扬劳动精神,将中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态度、表现、成果作为升学、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鼓励家长从“小时候、小事情、小细节”为着力点重视家庭劳动教育,布置家庭劳动作业,促进家校社有机融合,形成劳动共同体,实现青少年劳动生活化,培养青少年勤劳勇毅的中华传统美德。二是学校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配足配齐劳动课师资与课时,也可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相关行业专业人士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通过构建“实景化”劳动课程体,扭转“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三是通过脱产、半脱产或线上教育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育劳、育体、创造以及作业指导等多元育人能力[19],促进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体育教学中贯通体育的劳育价值,实现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学校体育应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有效回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时代关切。明晰学校体育在“双减”前后“立德、增智、育美、尚劳”的价值转向,实现以体“育”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突出意义。研究认为负面印象刻板化、智力教育应试化、审美教育边缘化、劳动教育形式化等现实困境,遗忘了青少年的现实存在。据此提出以学校体育生动的人物形象树立德育榜样,不断消除体育人群的负面刻板印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拓展学校体育的增智价值与功能;发扬学校体育美育价值,提升体育教师美育素养及使命担当,实施多种学校体育美育活动;积极培育校园劳动文化,配足配齐劳动课师资与课时,构建“实景化”劳动课程体,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良好教育生态等实践路向,发挥学校体育时代价值,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立德美育双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