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的影响因素及全产业链组织模式

2023-01-17君,程

学术交流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产业链环节主体

卢 凤 君,程 华

(1.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 100040)

无论是对资源要素配置的投入成本的节约、风险损失的降低,还是对资源配置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机会收益的增加,都说明“减损增益”是价值增加的根本,对价值的追求是永恒主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朱立志研究员根据大量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提出了价值循环理论,强调了循环增值对于每个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因此良性价值循环是农业产业链可持续增值发展的根本。

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业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角色越来越凸显。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竞争已不是单纯的终端产品数量、质量及价格的竞争,而是基于终端产品的农资投入品、农机具装备、生产工艺模式的竞争,是科技、金融、信息、政策、人才、组织、策划等服务的竞争,因此农产品国际贸易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的组织模式的竞争,是生产体系与生产体系、产业链系统与产业链系统之间的博弈。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纵深推进、人们对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也越来越注重供应链支撑下产业链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因此,需要走出微观环节及主体的视野局限,从农业产业链中观视角以系统的方式研究、认知、设计产业链体系的价值循环及其组织模式,然后再落实到微观环节及其主体上。

经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跟踪调研及发展中的事实经验,发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遇到的问题是综合性问题,是不同环节及主体所面临的历史发展累积的问题、当下环境变换的发展诉求等堆积形成的“综合症”,不是就微观层面论微观层面、就表面问题论表面问题可以解决的。在实践中,通常出现为解决某个表面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策略方案,反而引致了更多的问题,造成了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降低、关联主体对发展的信心降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因此,亟需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以系统全局的视角研究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影响因素的逻辑结构,发现农业增值发展中制约性的短板问题、障碍性的瓶颈问题、冲突性的痛点问题等,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解析新发展阶段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特征与内在逻辑,分析产业链未来发展的路径模式与组织模式,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提出务实有效的政策建议,使得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鉴于目前文献鲜有此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对此进行全景式深入研究,以期提升农业从业实践主体及关联研究主体的理念认知,为政策措施与策略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与依据。

一、农业产业链的环节构成与价值循环

根据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于1985年基于单个企业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以及于1998年基于跨企业之间的价值体系(value system)理论,可以从基本增值活动与辅助增值活动分析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中的经济活动构成。

产业链价值循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传递与实现,包括知识生产的价值来源与创造、物质生产的价值生产与转化;另一部分是价值反馈与调节,包括市场消费者的价值认同与交易、生产运营者的价值增加与分配。影响资源要素的再配置与再一次的投融资决策,是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与螺旋迭代演进发展的关键。

图1 产业链价值循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的基本增值活动包括植保/动保农资投入品生产、种植/养殖场所构建、种植/养殖生产工艺模式、主产物/副产物/废弃物及其加工产品、产品的营销与物流、产品的市场交易与消费,辅助增值活动包括科技、金融、信息、政策、人才、组织、策划等生产要素服务。农业产业链的环节构成与价值循环系统示意图(见图2),其中实线指向为价值传递与实现,虚线指向为价值反馈与调节。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系统包括知识生产、物质生产、市场消费及投融资四个子系统。其中,市场消费的价值认同与科学合理的价值分配对于知识的再生产、物质的再生产、持续的投融资都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可持续增值发展。因此,产业链的增值发展依赖于产业链的价值循环。

图2 农业产业链的环节构成与价值循环示意图

二、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一)实际中存在的表层问题及影响因素

1.表层问题及影响因素综述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了近几年与农业产业链增值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相关联的文献,现综述如下。

农业产业体系方面:杨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农业劳动力、农业科技、农业投资比重四个因素的迭代升级较慢,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2]。周绪全研究指出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知识化、组织化、素质化、技术性人才匮乏;农业产业无法有效吸引高层次资源要素的融入;生产经营规模不经济,专业化程度低;农业科学技术在实际产业发展中的运用存在局限性,需要配套的技术工程系统等问题[3]。另外,周双双还指出农业的要素价格上升引致生产成本高,且组织经营成本也非常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4]。贾夏红等研究长吉图地区农业产业链,指出产业链各环节联系不紧密。关联度不强、品牌建设慢;多数农产品位于产业链低端,附加价值低;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弱,且产业链整合能力差;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影响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产业配套的信用体系、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认证体系、执法监督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都不健全等多个存在的问题[5]。冀观彪指出基于土地质量、劳动力与农资投入的生产要素,以及基于国家制度、财政支出、科学技术、国际贸易、农机机械化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6]。

农业产业链条方面:秦楼月认为国际开放合作、区域性农业合作,促进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到农业产业链,才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7]。薛冰研究指出电商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协同[8]。黄艳等研究指出影响农业产业链的主要因素是产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的土地、资金、劳动力三大关键要素逐步流向非农化与城市,且要素的流动与配置仍然受到原来二元市场结构与陈旧政策体制的制约[9]。王东在研究农业产业价值链存在的劣势时提出,中国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发展一方面存在农业生产从事主体受传统农业理念意识的束缚,使得其接受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度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配套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设备研发应用不足的问题[10]。同时,戴孝悌指出农业产业价值链经营规模小、体系化组织不健全,使得链条整体价值水平不高、保值增值效益低,难以继续投入农业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11]。籍洪娟等指出农业产业价值链停留在输出初级农产品阶段,下游附加延伸不够[12]。另外,刘庆庆等还指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衔接服务不够,信息传递缓慢,链条波动较大,导致资源浪费;基于链条的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仍突出;环节主体力量不对等,利益衔接机制不可持续;小农与普通消费者辨识能力有限,存在农资投入品与农产品的次品市场等问题[13]。姜长云研究指出传统农业经营体系是阻碍农业资源与要素利用实现规模与范围经济的重要因素,也影响产业的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制约着产业价值链的升级[14]。

生产要素方面:张宏伟等研究表明产业链金融能够有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15]。杨丽丽等指出种业发展程度低,亟须培养高质量的种业创新人才与团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缓慢,亟需建设新机制培养一批先进的高层次综合型的领军人物;农业现代化分工明显,但产业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及人才较为匮乏,亟须培养[16]。姜长云研究指出基于科技、保险、金融、人才、信息、政策等生产要素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并说明了现在公益性服务与商业性服务、专业化服务与综合性服务、阶段性服务于全程性服务等的关系处理存在不科学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17]。仲云等利用新疆14地市的面板数据通过logit模型分析,发现金融服务能力正向显著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18]。李喜梅在研究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问题时指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健全,金融在环节之间的协作困难;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等存在的问题[19]。廖大芹研究中国农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农村农业金融信用环境较差、信贷担保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农业经济的金融支持类型与实际需求类型匹配度差[20]。另外,陈红玲指出政府财政投入有限,支持力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小企业与农户融资需求大,但农业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产业链发展[21]。

农业产业演化转变方面:朱满德等依据速水佑次郎先生的“农业发展三阶段论”,从演化的视角提出当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营方式革新,以及土地经营与人力资本与当前农业生产对象的匹配两个主要问题[22]。李铜山等在研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时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产业联系合作少;产业集团内的企业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常态化的联络协作机制;科技成果创新与科技推广脱节,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经营“小而全”并未形成合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环节分割未形成集成配套;土地流转承包机制不健全,基于适度规模的集约化经济难以形成[23]。薛亮研究指出,当前农业发展的创新升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的新问题,受到配套体制体系与技术系统的制约[24]。蒋和平在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农业发展成就与创新基础上,指出当前农业现代化受农业支持体系、制度安排、机制设计的精准性、科学性、合理性影响非常大[25]。

特色类型的农业方面:蒋丽娜等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指出,消费者、需求、供给、产品质量依次影响着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26]。龙江等提出未来农业智慧化发展中面临着配套基础设施成本高,以至于农民难以承受、配套高层次人才缺乏且农民培训效果不佳、信息数据整合共享程度低且安全存在隐患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7]。袁红莲指出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存在粗放式非生态化的资源利用与生产运营,使得产品竞争力差;配套生产技术情境性应用差,生产效率较低;物流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电子商务覆盖率有待提高[28]。陆萍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是影响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因素是前提条件和外在动力[29]。胡孝平等指出休闲农业中存在上游与下游联合配套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第一二三产融合不深入,使得输出的产品体系表现出单一性与同质性[30]。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农业现存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类型维度、层次水平不一,涉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维度、管理组织维度、运营服务维度的诸多问题,表现在环节节点、环节连接、链条体系多个层面上,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循环与增值发展,需要进一步厘清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引致表层问题的深层问题及根本问题,以及引致这些问题的关键根本影响因素,找到至关重要的问题切入点和策略抓手,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现存的问题。

2.对价值循环带来的负面效应

无论是较多的表层问题还是有数的根本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导致农业产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的成本增加、效率降低、风险提升、增值机会减少,造成以下三方面的重要影响,亟须解决。

(1)产业链价值迭代循环较难。这些问题会增加价值传递与实现、价值反馈与调节的成本与风险,导致知识生产者与物质生产者的生产者福利、消费者福利以及投资者的回报率低,使得产业链中主体进行再生产、再消费、再投资的动力与能力不足,影响价值的迭代循环的效率和动力。

(2)金融资本难以融入产业链。这些问题会导致金融资本不愿意或者无法进入产业链,使得农业产业链不能形成供应链,就不能降低产业链中的博弈、增加竞合博弈;如果产业链“内耗”较多,“合力”难以形成,就不能以整个链条作为一个协作的系统进行产品和服务进行输出。

(3)优质的生产要素难以留存。这些问题会导致金融资本不愿进入,则无法吸引优质的智力资本,从而不能获得需求的科技、信息等要素资本,也不能更好地对接政策资本,导致农业产业资本的积累困难,使得农业产业链增值发展的机会减少,引致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进程减慢,国际贸易中国际竞争力提升不足,甚至影响国家的战略安全。

(二)深层、根本问题挖掘及关联影响因素

1.环节构成视角的深层问题及关联影响因素

在农业产业链构成的上游、中游、下游的环节中还存在三个深层问题。

(1)上游有效创新不足。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强度加大、消费水平的升级,使农业产业链上游约束越来越多,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自主创新的依存度提升,致使上游科技创新迭代适应产业升级的有效性不足。

(2)中游无效产能过剩。为了享受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或享受相应的农业政策扶持,不注重市场规律使得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导致固定资产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浪费与利用低效,很多时候不计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亏损营业”。

(3)下游价值损失较大。为进行农产品营销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进行过度的品牌建设、广告宣传、包装设计、展销博览的竞争性营销,增加了过多的营销成本,将农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进行了稀释,价值损失非常大。

2.微观主体视角的根本问题及关联影响因素

通过深层挖掘而得出的问题影响因素,都会落在产业链微观主体执行和落实层面上。从农业产业链构成的知识生产主体即创新主体、物质生产主体即投入品或农产品生产主体、消费主体的主体类型视角分析,发现农业产业链增值发展存在的制约性的短板问题、冲突性的痛点问题、障碍性的瓶颈问题。

(1)知识生产主体创新的精准性、被认同度都比较低。知识生产主体,即创新主体,因为大部分是政府扶持,专门去了解市场终端需求的门槛较高,动力也不大,造成创新在天上、需求在地上的脱节。同时,一般的终端企业主体跨环节向上游创新主体提出创新需求的动力或能力不足,导致创新供需的脱节、错位甚至同质性的创新过剩等,出现环节自主创新多、面向转化的集成创新少、缺乏体系化创新。

农业产业链上游高校与科教机构创新成果的认同度、产业化程度、商品化率较低,使得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应用脱节,导致“科技创新与产业增值”不能够循环互促,这一制约性短板问题。

(2)物质生产主体上下游之间无效博弈多,交易成本较高。单个环节生产主体就其交易的上下环节,进行互相持股、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的门槛高、难度大,单独普通的主体没有将上下游进行组织内化的资本与能力,将市场交易成本转化成内部交易成本的动力不是很大。因此,单独主体基于局部个体理解的程度进行风险可能性和期望收益的判断,缺乏理性,并且可能传递,使得整体链条的反应敏捷性低,管理成本也变得非常高。

农业产业链环节之间的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非常高,使得企业处于纵向一体化跨环节管理成本高,陷入专业化分工下的环节交易成本也高的两难境地,导致“一体化与专业化”出现冲突性的痛点问题。

(3)终端市场消费主体逆向选择频发,产品优质不能优价。终端市场消费主体进行农产品购买时,没有科学合理的产品类型与产品等级的参照体系,而收集产品完备信息并进行信息真伪辨识的成本非常大,只能依靠自己的购买体验与使用经验进行购买决策,致使能够生产优质产品的优质企业不能够获得较好的终极市场交易价值的认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农业产业链中不仅是消费主体,包括生产主体(包括知识生产主体与物质生产主体)、投资主体的感知认知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偏差,使得其做出非完全理性决策,导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这一障碍性的瓶颈问题。

综上,当前我国农业呈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多元、产业形态和发展方式多元、经营主体和组织方式多元的特征,然而在多元优势打造全产业链过程中仍存在着宏观层面低碳、生态、环保等清洁生产不到位,高性价比、消除短缺、保障安全的有效供给不足,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开放环境下的国际竞争力亟需提升的问题;微观层面生产效率低、交易问题多、金融资源匮乏的问题;中观层面产业链上游创新动力不足、中游产能波动较大、下游价值稀释严重的问题,亟需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将这一揽子问题协同解决。

三、农业产业链未来发展路径及组织模式

根据目前影响农业产业链价值循环迭代的表层、深层一系列因素,以及所引致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一系列问题,可知唯有构建上下游衔接紧密、分工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形成供应链支撑下的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可持续循环迭代的效率及效益,是当下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出路。

(一)农业全产业链的内涵逻辑与本质特征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2号)对农业全产业链的定义: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农业全产业链,本质上是指农业与其上下游环节以绿色、融合为主线,以创新、增值为目标,通过价值、组织、利益、价格链形成的供需关系链网。要以不同农产品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品类族;以核心企业为引领,通过二产双向带三产接一产、三产逆向连一产二产、一产顺向接二连三模式,打造品种、品质、品牌融合和第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化链条,构建供应链支撑下的全产业链,形成效率提升、和谐共生、可持续增值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是由诸多链条组成的链网[31],主要的四个链条间的逻辑为:产业链延伸为基础,价值链提升为目标,供应链打造为手段,创新链建设为关键,环节主体间匹配协同中“标准协议接口”是关键。

当前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应注意三个特征:(1)全链,一直存在,但需更紧密。农业产业链由上游生产(品种为主)、中游加工(品质为主)、下游渠道与销售(品牌为主)组成,由多环节多主体相互作用、物质链与要素链彼此交互构成的复杂动态链网体系。产销对接的全链条一直存在,但环节联系较松散、产销物理半径较小。(2)全链,链条闭环,但环节开放。全链条能够实现农产品与服务、农资与要素、创新与供需的高效闭环,但链条中每个环节主体的细分业务是开放竞争、利于创新的,存在竞争性集群,带动整个链条的创新水平提升。(3)全链,链主组织,但未必为其所有。龙头企业主导全产业链的打造,构建供应链品牌,并非其完全拥有各环节的固定资产并独自开展生产经营,更多的是筛选生产基地、合作主体并建立多元化契约,构建发展共同体,打造全产业链的集群生态,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二)农业全产业链的路径模式及组织模式

基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需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路径模式可分为三类:(1)战略保供型全产业链,以前端生产供给规模为主,重在政府把控,主要依赖于转移支付补贴,例如: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生猪等;(2)禀赋特色型全产业链,以后端附加价值开发为主,重在市场主导,例如:特色品种果蔬、肉牛等,主要依赖于市场交易;(3)业态打造型全产业链,以复合型融合生态构建为主,重在多元主体参与,转移支付与市场交易同在,例如:基于产业的农事体验、主题教育、创意文化、休闲观光等。

农业全产业链,需构建以信息、数字、标准引领,集分工合作与开放竞争、规模经济(一致性)与范围经济(生态性)于一体的平台型倒金字塔组织,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产业链主体共生生态[32],如图3所示。这一平台组织能够实现“信息公开、评价公正、分配公平”的“全链、全息、全值”,从根本上促进物质产品链及知识创新链的再生产,产业价值链有效且高效循环及迭代。

图3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平台组织架构示意图

四、结论及建议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产业兴旺基础,可见乡村产业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以农业多功能性与乡村多价值性为共识,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更好更快地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现阶段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因此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成为解决当前问题、实现未来目标的重要抓手。

(一)主要结论

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生产体系的生产效率提升、生产主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再生产,达到生产体系智能智慧化发展的目标;更能够实现经营体系的经营效率提升、经营主体与市场和谐相处、可持续增值,达到经营体系智能智慧化发展的目标。由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的影响因素及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可知,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的过程就是从松散型的上下游关系转变为紧密型的上下游关系,从单纯的环节之间市场交易行为演变为关联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合作共同体,有利于创建各个环节及主体更加专注于主业、更加专业化的持续创新、分工合作、迭代增值的业态,以“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改变单打独斗的竞争格局。

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通过数据信息建立的网络空间,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使得产业链环节之间更加紧密,能够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终端产品与服务供需结构性的精准匹配、中间农资与要素市场供需平衡、创新需求与成果供需精准性匹配的难题。由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的影响因素及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可以看出,互联网信息技术下沉至农业,促进了生产及经营的经验数字化、流程标准化、合作契约化,提升了要素创新链和产品供需链的精准性和协同性,能够显著增加农业生产及经营运行的有序性与决策的科学性,为有效吸引工商资本及优质城市与工业的资源要素进驻农业、农村提供了条件,为加快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提供了更大可能。

农业全产业链平台组织,能够同时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能够将价值存量的零和博弈转换为价值增量的竞合博弈,能够将个体理性下的决策与集体理性下的决策协同,解决目前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痛点与瓶颈等一揽子问题。由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的影响因素及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可以看出,同一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关联主体之间关系的紊乱度将极大降低,在全产业链这一生态型组织中不同环节、不同类型、不同主体能够各司其职,将个体利益最大化和全产业链利益最大化相统一,各环节主体行动动机明确,激励约束制度奏效,关联主体协同共振、合作共赢。

(二)政策建议

无论是“链长”政府主体还是“链主”市场主体,都应当形成统一的理念认知。共同认识到农业全产业链是培育建设“三区、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空间产业发展载体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构建高质高效乡村产业体系的基础,是改变依靠单个主体而非集群、单个环节而非链条体系与国外竞争局面的必由之路。

厘清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界限,明晰责权利边界,避免行政干预造成“挤出效应”。农业全产业链平台组织使得中小企业不必做小而全,可差异化形成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使得具有多元资本、声誉、知识等优势的链主企业建立柔性契约网络、制定产业标准协议体系、组织多元化增值服务;以此为基础,能够营造“合作竞争、创新增值”产业氛围和可持续发展格局。

作为“链长”有为政府做好统筹引导,为“链主”“链员”有效市场做好公共服务。引导和扶持市场主体形成全产业链平台高效运转的机制群,如构建信息对称机制,打造细分产业大数据平台,促进链条生产效率与运营效率提升;构建综合配套服务机制,打造社会化生产服务业态,促进链条上的主体和谐共生;构建增值创新互促机制,促进链条可持续发展,打造可持续迭代升级的平台,切实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猜你喜欢

产业链环节主体
筑牢产业链安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