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校《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3-01-16陈梦秋任晴晴邵从英

广州化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化学思政

陈梦秋,任晴晴,邵从英

(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国际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当代大学生被混杂的信息所包围,又缺少与社会和国家的联系性,自主判断选择的能力也还不完善,因此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思想层面紧跟党和国家。高校传统的孤立的四门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合到全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和谐共振,合力育人,达到既“惊涛拍岸”又“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适合于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材料化学》从微观角度研究分子、原子和电子等粒子,能够培养透过现象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其它课程相比,它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让人亲近。因此,《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3]。

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专业教师人数在高校教师总数的占比达到了80%,并且专业课程在课程总量的占比也达到了80%,“课程思政”通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部署。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精神要素,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可能遭遇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相关的帮助和支持。积极正面的引导对他们的心理调整无疑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高校教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之外,应当承担的责任。价值塑造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排解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更正确地处理负面情绪、心理失衡等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状况。

2 “课程思政”的探索途径

2.1 思政元素的挖掘

怎样在专业教学中穿插思政教育,是需要高校教师积极探索的,要做到专业知识的不削减和思政元素的自然引入。结合化学学科课程,我们举例阐述中华特色、工匠精神、创新理念等思政元素挖掘。

中华特色。中国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是世界上出现较早的化学实验。虽然这些术士没有得到黄金或长生不老的仙丹,但是他们在对空白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人工控制实现了物质间的相互转变,为化学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瓷器,也是我国化学领域的宝贵成果。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的一千多年前,我国已能够生产出精美的瓷器。从简单的陶器生活用品到考究的瓷器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和对美的品味。将文明传承五千年至今的也只有中国,当代大学生应当建立民族认同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这是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时代的工业发展需要以新材料为支撑,当代大学生要响应时代号召,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工匠精神。“锂电池之父”Goodenough在30岁入行, 57岁时找到钴酸锂材料,现在广泛应用于3C产品的电池之中。75岁时又做出成本和安全性占优的磷酸铁锂材料,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正是应用了这种材料。尽管锂离子电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所使用的有机电解液存在安全隐患,于是Goodenough在90岁又开始研究固态电解质。97岁时被授予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应当学习的品质。青年人应将个人发展植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之中,用行动诠释“匠心”,在新时代放出自己的光彩。

创新理念。石墨烯是新材料之王,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2018年,年仅22岁的曹原在《nature》期刊上发表2篇研究论文,报道了具有超导效应的魔角石墨烯,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是从0到1的工作。在2018年《nature》期刊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列榜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改变国际竞争格局。创新驱动科技的进步,驱动各领域的发展;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能够推动社会的快速进步。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高校应在课堂上给大学生这支后备军灌输创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勇谋突破[4]。《材料化学》这门课程是穿插创新理念教育的良好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

2.2 考核标准的建立

就目前来说,关于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融进思政元素的教育效果还没有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缺乏相应的规范性指引[5]。这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在现有的针对专业水平的考核体系中补充对思政能力的量化评价。并且这个评价既要有面向大学生的,例如道德与学风;也要有面向高校教师的,例如师德。教师还可以在专业试题中设计一定分值的无标准化答案的题目,题目要既融入思政元素又不脱离专业知识,用以考察课程思政的效果,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结 语

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国际形势,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期间展示了无比的优越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这是全面推进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时机。培养适合于中国发展的、能担当起民族未来的人才是高等教育要承担的立德树人任务。本文从《材料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考核体系的建立两方面探索了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化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