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理兼顾”: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2023-01-15姜维军颜廷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秸秆效应农户

姜维军 颜廷武

(1.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2.黄冈师范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3.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在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是推动我国生态农业体系顺利建设的根本动力[1]。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农业生产末端环节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也不容忽视。农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2],已成为阻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诱因。作为秸秆处置的有效措施之一,秸秆还田能够有效缓解秸秆焚烧等带来的空气污染,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4]。有鉴于此,继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这些支持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技术采纳率逐年提高,截至2019年底,机械化秸秆还田普及率达到48.54%[5-6](1)根据国家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19年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为5 633.176万hm2[5],粮食种植面积为11 606.4万hm2。但在秸秆还田技术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出现露天焚烧反弹等问题,农户复烧情况时有发生(2)中国吉林网,http:∥pinglun.cnjiwang.com/jwkp/201804/2629411.html,2018-04-03,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主动性较低,从而使政府有效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目标受到挑战。秸秆还田行为具有环境正外部性,也具有“集体行为”和“利他主义”属性[7],但农户采纳还田技术需承受风险和压力,实施秸秆还田还需增加资本投入,技术效果显效需要一定周期,且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增加了下一季度生产难度[8]。因此,提高农户实施秸秆还田的主动性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支持是主体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能够从社会网络中获取信息、情感等方面的支持[9],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效能认知且在面对困难时更为乐观,从而提升其实施某种活动的预期[10]。秸秆还田技术的溢出效应导致农户需要承担实施还田技术的全部成本,但不能获取全部收益,从而降低了其实施的主动性。如果能提高农户的社会支持获得感,给予其信息和情感支持,势必会提升收益预期,从而提升主动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了社会支持的作用。社会支持包含主体面对压力时,所需要的情感和物质资源[11],能够提升其满意度,进而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12]。社会支持对居民的绿色消费行为具有正向影响[13],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和认同感进而显著提升其创业坚持[10]。部分研究探讨了不同维度的社会支持的作用,杨柳等[14]研究发现组织支持能够促进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邻居的支持对农户采纳地膜回收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5];政府的补贴支持、惩戒监督也是促进农户实施秸秆还田的重要驱动因素[16-18],董静等[19]探讨农民创业动机时认为家庭情感支持能够为其提供心理资本和解决可能存在的家庭矛盾冲突从而提升其创业的可能性,李立朋等[20]分析认为信息支持型关系网络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土地流转的可能性。现有研究讨论了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如钱忠好等[21]认为政府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张淑娴等[22]研究认为信息传递能够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方式。

已有研究对社会支持影响个体行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但尚存一些不足:1)尽管现有文献关注到社会支持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但鲜有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而秸秆还田技术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效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其采纳应用需要得到外部支持,特别是从情感支持等视角的研究还非常少见。2)现有文献虽然探讨了社会支持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但少有研究关注社会支持对农户行为主动性的作用机制。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湖北省和河南省1 102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从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2个维度,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讨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机理,以期为政府部门加大秸秆还田技术的有效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1 理论分析框架

1.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1.1.1社会支持和农户秸秆还田主动采纳行为

秸秆还田技术具有外溢性,农户在实施时需支付额外费用,但不能获取全部收益。理性农户是在外部条件约束情况下,通过权衡比较不同处置方式的净收益,选择使其收益最大化的方案。当外部机制发生变化,改变采纳农业生态技术的收益和成本时,会使农户的采纳行为变为自觉行为[23]。因此,要将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采纳,需要转变现有机制,使农户实施秸秆还田获得净收益大于不当处置带来的净收益。而社会支持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相关信息,增加农户对秸秆还田收益的认知,而且可以为农户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农户的归属感,进而提高农户的非经济收益。因此社会支持能够改变农户行为的外部约束条件,进而促进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行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1:社会支持能够正向促进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

1.1.2情感支持和农户秸秆还田主动采纳行为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2个维度。情感支持是指农户从亲人、邻居以及组织中获得认同、理解与鼓励;信息支持是指农户从村干部、技术员及其他农户中获得信息支持[24]。

情感支持是指农户从村干部、技术员及其他农户处获取的对其从事秸秆还田行为的关心、认可和鼓励。首先,当农户感知到他人对自己情感支持时,能够增强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农户对群体认同度高时,一方面其会将群体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25],并纳入到自己的收益函数中,而秸秆还田有利于增进公共福利,从而提高农户的收益;另一方面,农户对群体的认同表明其认同集体的价值观和集体的行为准则,并将集体行为作为自己决策依据,因此,其会实施具有集体行为属性的秸秆还田行为,且当个体遵从社会规范时,将会获得集体归属感收益[26]。因此,情感支持能够提升农户的集体归属感,从而提高其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进而提高农户的非经济收益。其次,情感支持能够为个体提供心理资本[19],心理资本包含自信、乐观、人性等积极心理状态,乐观的个体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行为的目的,以及对行为结果有着积极预期,具有韧性的行为主体能够直面困难并积极解决困难,自信的个体会勇于承担挑战性的任务[27];因此,心理资本强的农户在实施秸秆还田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并预期秸秆还田能够带来收益,促使其积极参与秸秆还田行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2:情感支持能够正向促进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

1.1.3信息支持和农户秸秆还田主动采纳行为

个人的选择决策受到信息和认知的约束,在当前农村现实中,农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其群体的其他成员,即信息支持是其信息获得的主要渠道。信息支持能够为农户提供秸秆还田相关知识,提升农户对秸秆还田的认知,有效缓解农户实施秸秆还田时遇到的信息和认知的约束,促进其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首先,能够降低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效果不确定的感知。不确定性来源于农户对秸秆还田知识的掌握不足,而信息支持能够为农户提供秸秆还田相关知识,增加其有效信息,一方面农户深刻认识到秸秆还田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农户对秸秆还田带来的风险感知,从而提高其预期收益。其次,信息支持能够提升农户胜任感。胜任感是行为主体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以及从事某种行为的信念水平[14]。当农户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的信息支持,一是能够使农户获取实施秸秆还田相关技术,提高其知识水平,使其具备实施秸秆还田所需的知识;二是农户能够通过观察到群体内其他农户实施该项技术,基于替代经验理论,观察到能力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成功,能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28],即农户也会认为其具有实施该项技术的能力;三是当农户实施秸秆还田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他人发现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获取相关支持解决问题,因此信息支持能够提升农户的胜任感。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3:信息支持能够正向促进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

1.2 模型设定

根据前述分析,个体采纳行为是由被动采纳逐渐转为主动采纳行为,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分为被动采纳以及主动采纳。因此,农户的行为在测量层次上是离散型变量,要采用Probit模型。基于此,构建如下模型:

Yi=β0+β1x1+β2x2+μ

(1)

式中:被解释变量yi表示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当yi=1表示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当yi=0表示农户被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x1表示农户的社会支持;x2表示其他控制变量。β1表示农户的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行为的影响;β2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对农户秸秆还田采纳行为的影响。

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为课题组于2019年8月份在湖北和河南两省开展的入户调查,选取两省的原因如下:一是湖北省和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二,湖北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十一,两省秸秆资源储量充裕;且两个省份的秸秆处置方式主要是秸秆还田。二是土壤类型和耕地质量现状方式看,河南省属于华北及黄淮平原潮土区,湖北省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样本选择尽可能涵盖了不同土壤质量和地形地貌。湖北省选取荆州和襄阳两市作为调研地区,荆州秸秆治理情况居全省前列,襄阳居湖北省中下游(3)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2018年全省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情况的通报,http:∥sthjt.hubei.gov.cn/hjsj/ztzl/jgltjs/zcdd/201901/t20190116_594713.shtml,2019-01-16;河南省选取信阳和南阳市作为调研地区。这两个地区主要为水稻种植区,作物种类与湖北较为相似,便于比较,以避免因作物种类不同而导致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不同。每个市随机抽取1~2个县(区),每个县区随机抽取4~5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2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30~40户农户。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村庄基础设施等方面内容。根据研究主题和相关指标,删除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 102份问卷。湖北省完成有效问卷685份,河南省完成样本量为417份。样本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点数据分布Table 1 Data distribution of sample point

在调查样本农户中,男性占比为75.77%,女性占比为24.33%;40~59周岁农户占比为54.35%,60周岁以上农户占比为41.2%;健康状况,比较健康的农户占53%;未从事兼业的农户占74.05%;农业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约为49.91%;经营农田大于3.33 hm2(50亩)的农户家庭仅为5.63%;而种植面积低于0.33 hm2(5亩)的家庭占23.14%;种植土地的块数,5块以下的农户占比为50.55%,但是块数在10块以上的农户占比为24.04%。总体而言,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与我国农村情况基本一致。

2.2 变量定义及描述

2.2.1主动行为

主动行为是一种不受外力推动的行动,是主体发自内心认同该项工作,体现了其主观能动性[29]。当农户了解、认同秸秆还田技术时,才能预期采纳秸秆还田获取的收益大于秸秆焚烧等不当处置带来的收益,进而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因此,本研究基于农村实际情况,首先设计以下问题:“现在是否露天焚烧秸秆?”。剔除焚烧秸秆及未焚烧但没有采纳秸秆还田的农户样本,从而使样本农户的秸秆治理策略均为秸秆还田,其次询问农户未焚烧秸秆的原因,给出如下选项:“A.政府不准烧,所以不得不遵守”、“B.若焚烧,会遭受其他人批评”、“C.秸秆资源化有利于保护环境,因此不愿烧”、“D.秸秆资源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收入,因此不愿烧”。因A、B选项是农户在外部压力下的被动选择,因此,定义为“被动还田”;C、D是农户认知到秸秆还田的益处,从而认同该项工作而选择秸秆还田行为,定义为“主动还田”。

2.2.2核心解释变量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关心与支持。本研究参考凌文辁等[30]以及Eisenberger等[31]、李楠等[32]度量量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置如下问题:1)其他农户会分享自己的生产经验;2)当我有农业生产方面的疑问时,我能从村干部处获得信息和知识;3)其他农户会帮助我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4)村干部或技术人员会帮助我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5)其他农户对我的担忧和感受深表同情;6)当我对某件事感到沮丧需要发泄时,我会找其他农户倾诉;7)如有需要,我能够从村干部得到我所需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帮助;(8)村干部对我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担忧和感受深表理解;9)当我对某件事感到沮丧需要发泄时,我会找村干部倾诉等问题。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分别赋值为1~5,将上述问题得分的均值代表农户感知社会支持的程度,并使用软件SPSS 19.0对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问项的整体Cronbach’a系数为0.899,信度通过检验,符合模型稳定性与一致性的检验要求;问项整体的KMO数值为0.858,说明测量指标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构念的潜在特质,Bartlett 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6 424.100,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3-34]。

情感支持是指农户从组织中村干部、技术员以及其他农户处获取的对其从事秸秆还田行为的关心、鼓励和认可。本研究依据李楠等[32]的研究,将问题(5)~(9)归为农户感知的情感支持程度问题,并将问题的得分求均值表示为农户感知情感支持的程度。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项整体的Cronbach’a系数为0.871,问项整体的KMO数值为0.773,Bartlett 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 477.829,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3]。

信息支持是指农户从组织中村干部、技术员及其他农户中获得信息支持。本研究依据Eisenberger等[31]、凌文辁等[30]的研究成果,将问题(1)~(4)归为农户感知的信息支持程度问题,并将问题的得分求均值表示为农户感知信息支持的程度。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项整体的Cronbach’a系数为0.827,问卷整体的KMO数值为0.685,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2 006.100,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33-34]。

2.2.3其他解释变量

基于经济学逻辑、现实情况和现有文献对农户秸秆还田影响因素分析,在参考颜廷武等[7]、姜维军等[35]成果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农户的特征:受访者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兼业情况、农业收入、家庭劳动力数量、土地块数、土地面积、灌溉条件、通车条件、平整程度、土地块数、以及距最近的邮政距离作为控制变量,因调查区域为湖北和河南省,本研究对省份进行了控制。

2.2.4中介变量

秸秆还田技术知识是指农户掌握的秸秆还田技术的相关知识,反映农户对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秸秆还田技术效果的认知程度。基于姜维军等[34]的研究,本研究设置如下问题:“我很好地掌握了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技术知识及操作”,问项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

表2 受访者特征描述分析Table 2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respondents’ characteristics

认同感知是指农户所感知的其他农户对其行为的认同,是在其实施秸秆还田技术时所得到其他群体的认同,当其感知到其他农户对其行为的认同时,能够增加其对秸秆还田技术的认同,也能提升其对村集体的认同。基于此,本研究设置如下问题:“使用秸秆还田等绿色技术服务给我带来了更大的社会认同度”。问项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

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Table 3 Variable descrip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 实证检验与结果解释

3.1 社会支持对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行为影响实证结果

本研究运用统计软件Stata 15.0,基于Probit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对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作用。多重共线性检验的结果表明VIF最大值为2.74(<10),说明多重共线性问题对系数估计的偏差影响不大。本研究逐渐纳入控制变量以检验社会支持对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的影响。从统计角度看,模型1和2的Wald检验结果都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是合适的。为了便于进一步的解释,我们报告了所有解释变量的边际效用。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社会支持影响作用的回归结果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模型2中社会支持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社会支持对农户主动采纳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假说H1得到证实;社会支持的边际效应为0.139,说明随着农户感知获取的社会支持程度的提高,其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概率会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感知的社会支持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其采纳行为的概率提高13.9%。

从控制变量看,农户的健康状况会显著促进农户的主动采纳行为。可能的原因在于秸秆还田技术虽然是“节劳”的绿色生产技术,但其实施需要支付一定的生产成本,身体健康的农户能够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以获得收入,具有支付成本的能力。土地块数对农户采纳行为的主动性具有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秸秆还田主要是通过机械实施,随着土地块数地增加,机械实施的难度相应增加,增大了农户实施秸秆还田的困难,从而阻碍农户主动实施秸秆还田。省虚拟变量显著为正,表明相比河南省,湖北省农户主动实施秸秆还田行为的概率更高。

3.2 不同维度社会支持对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行为影响实证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主动采纳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将社会支持分为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实证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维度社会支持影响作用的回归结果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模型5中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系数都为正,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农户感知获取的信息和情感支持程度的提升,其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可能性也会提升。信息支持系数的边际效应为0.071,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感知到获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概率会提高7.1%,假说H2得到验证;情感支持系数的边际效应为0.068,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感知到获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提升一个单位,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可能性会增加6.8%,假说H3得到验证。

4 路径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正向影响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但社会支持何以影响农户秸秆还田主动采纳行为?这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根据前述分析,社会支持能够为农户提供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能够为农户提供秸秆还田技术的相关信息,提高农户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而增强农户的收益预期;情感支持是指群体内其他成员给予农户的关心、鼓励和认可,提升农户的集体归属感,从而提高其认同感知,进而提高农户的非经济收益。

4.1 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社会支持主要通过秸秆还田技术知识和认同感知影响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属于多重中介效应,因此,本研究基于Preacher等[34]提出的中介效应方法,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模型如表述方法如下:

Y=α0+α1X+α3Z+ε1

(2)

M1=β0+β1X+β2Z+ε2

(3)

M2=δ0+δ1X+δ2Z+ε3

(4)

Y=φ0+φ1X+φ2M1+φ3M2+φ4Z+ε4

(5)

式中:Y为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M1为中介变量秸秆还田技术知识,M2为认同感知。X为社会支持。Z表示控制变量。因为Y为二分变量,因此回归结果式(1)和(4)中系数为均值处的边际效用,具体结果见表6。

表6回归结果(2)显示社会支持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的相关知识;其系数的边际效应为0.431,说明当农户获得社会支持感知程度增加一个单位,其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将上升43.1%。从回归(3)的实证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社会支持能够显著增加农户的认同感知;社会支持的边际效应为0.449,说明当农户获得社会支持感知程度增加一个单位,其对村庄的认同感知将上升44.9%。

表6 社会支持对农户主动采纳行为影响的路径分析Table 6 Pa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behavior habits

回归结果(4)表明,在将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和村庄认同感知纳入模型后,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且社会支持系数为正且显著,其系数由0.139下降到0.101,这说明中介变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具体来说,回归(5)显示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农户秸秆还田技术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够显著促进农户主动采纳行为;其边际效应为0.029,说明当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升一个单位时,其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概率上升2.9%。认同感知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户对村庄的认同感知能够显著促进农户主动采纳行为;其边际效应为0.043,说明当农户生态收益的预期上升一个单位时,其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概率上升4.3%。

从中介效应的绝对贡献来看,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的中介效应是0.013 7(4)该数值=0.473×0.029。认同感知中介效应是0.018 5(5)该数值=0.431×0.043。整体的多重中介效应为0.032 2,社会支持影响其主动采纳行为技术的整体效应为0.133 2(6)该数值=0.032 2+0.101。

从中介效应的相对贡献来看,在社会支持对其主动采纳行为技术的影响作用中,有24.17%(7)该数值=0.032 2/0.033 2是通过中介效应实现的。具体来说,相关知识的中介效应占比为10.28%(8)该数值=0.013 7/0.133 2;认同感知的中介效应占比为13.89%(9)该数值=0.018 5/0.133 2。

4.2 Bootstrap 检验

采纳逐步回归法分析中介效用时,首先需要主回归显著,即社会支持对其主动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次是在控制了中介变量之后通过主效应的显著变化来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用,而不是直接检验中介效用,且逐步回归法仅适用于因变量为连续变量。为解决这一问题,Preacher等[35]提出了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且该方法能够有效处置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中介模型[36]。基于此,本研究采纳Bootstrap抽样方法进行500次抽样,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并设置中介效应模型如下:

Y=αX+ε1

(6)

Mj=βjX+ε2(j=1、2)

(7)

Y=α′X+δjMj+ε3(j=1、2)

(8)

式中:Y为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X为社会支持,Mj(j=1、2)为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和村庄认同感知2个中介变量。α为社会支持对其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行为的影响作用的总效应;βj为社会支持对两个中介效应影响作用的直接效应;α′、δj分别为社会支持和两个中介变量对其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的直接效应。

与逐步回归法不同,Bootstrap检验方法的步骤如下:首先检验当α、δj,当两者显著时,表明中介变量在社会支持和主动行为之间的间接效应显著;其次,检验βjδj的置信区间是否包含0,当0不在置信区间时,说明中介效应存在;最后检验α′,当显著时,说明中介效应是部分中介。

从表7 可知,秸秆还田技术相关知识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技术知识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主动行为影响为正且显著,且中介效应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0不在置信区间内,说明存在中介效应,且为部分中介;中介效应占比为13.42%。认同感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认同感知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主动行为影响为正且显著,且中介效应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时0不在置信区间内,说明具有中介效应,且为部分中介;中介效应占比为10.74%。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与逐步回归法的检验结果较为一致,说明中介效应检验具有稳定性。

表7 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Table 7 Bootstrap test mediation effect test results

5 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影响作用的稳健性,本研究借鉴相关研究,采用如下方法检验稳健性:一是采用新的替代变量替换主动采纳的变量,二是采用多种估计方法。

5.1 替换被解释变量

根据王晓敏等[39]、姜维军等[40]的研究,本研究选择“没有优惠监管等政府行为,我依然进行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变量替代主动采纳行为。主要原因是农户秸秆还田技术主动采纳行为是指农户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条件下的采纳行为,当农户在没有优惠和政府监督条件下,依然进行秸秆还田时,表明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是主动采纳而不是在政府管制的被动选择行为。表8汇报了回归结果,模型1可知,替换社会支持的变量系数为0.291,且在1%水平上显著,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和作用方向与表2基本一致,说明结果是稳健的。

5.2 多种估计方法:平滑样本奇异值

农户间的个人及家庭禀赋具有差异性,因此基于自我汇报的农户社会支持感知易受到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高估或低估感知到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进而出现首尾奇异值,影响回归结果,基于此,本研究借鉴张童朝等[41]的研究,采用Winsorize 方法,对农户感知到的社会支持程度的上下限的5%的数值做了平滑处理,并利用Probit模型进行回归,检验表2结果的稳健性,实证结果如表8 所示。与表2的回归结果相比,虽然社会支持的系数增大,但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剔除了首尾异常值后结果依然稳健。

表8 稳健性检验Table 8 Robustness check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本研究利用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构建probit模型探讨了社会支持对农户秸秆还田主动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能够直接促进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通过秸秆还田技术知识和认同感知的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技术的主动采纳行为,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0.28%和13.89%。本研究通过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和变换回归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稳健性。2)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正向影响农户主动采纳行为。具体表现为,农户感知到获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概率会提高7.1%,农户感知到获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提升一个单位,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可能性会提高6.8%。3)农户的健康状况会显著促进农户的主动采纳行为;土地块数对农户采纳行为的主动性具有抑制作用;相比河南省,湖北省农户主动实施秸秆还田行为的概率更高。

6.2 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表明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对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行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目前政府秸秆还田的宣传沟通教育主要以行政命令、口号宣传等为主,更多地以提高感知、认识为核心,对个体的情感诉求或感情共鸣的重视不足。因此,提升农户秸秆还田采纳行为的自主动性,需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营造社会支持氛围。农户获得社会支持感是其所感知到其他群体的支持,而形成氛围是增强其感知的重要途径。首先,以文化振兴为依托,以本地传统文化立足点,采用老年文艺活动等种形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乡村文化。其次,建立文化传播场所,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每个自然村建一个集娱乐、休闲、阅读为一体的综合阅览室,为农户提供交流学习的空间,增进农户间的交流;最后,设立“五好家庭”等形式,通过制定铭牌以及物质奖励等形式,将互帮互助作为重要的文化内核纳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引导并形成村民间的互助风气。

二是增强服务有效供给,提高农户支持获得感。农户感知到社会支持,来源于一系列具体的实践;各级政府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支持,增强农户的获得感。首先,村干部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影响着其他村民的意识,因此,应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干部培训为突破口,提高村干部素质,营造村庄互助氛围;其次,从农户的生活层面给予农户支持,组织他们在活动场所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农户帮助与支持。最后,对于农户生产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对于家庭劳动力短缺的农户,村干部可以组织其他党员干部为该农户提供劳动力支持。

三是宣传内容情理兼顾,提升农户认知水平。政府在进行秸秆还田相关信息宣传时,首先要关注农户的信息需求,宣传秸秆还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作用以及实施秸秆还田行为的相关知识和方式,让农户充分认知到秸秆还田技术的益处,实现“以理服人”。其次宣传内容要关注农户的精神需要,对于无法实施秸秆还田的农户,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内在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法;对于示范农户,加大宣传,并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从而增强农户对村集体的归属感以及实施秸秆还田获得认同感和荣誉感,达到“以情动人”。

四是鼓励土地流转,增强农户机械化作业便利性。秸秆还田行为的实施主要是依靠机械操作,只有降低农户实施秸秆还田的难度,才能有效激发农户的主动性。在土地较为分散区域,通过加强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土地流转困难地区,通过改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鼓励农业服务外包降低土地细碎化给秸秆还田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秸秆效应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懒马效应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