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氧压持续下降突发工况的应急工艺处理

2023-01-15赵伯平

氮肥与合成气 2022年7期
关键词:煤浆气化炉液位

赵伯平

(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渭南 714000)

1 多元料浆气化工艺流程

8.30 MPa的高纯度氧气和7.80 MPa的水煤浆通过特制的三流道预混式单喷嘴喷入气化炉内,在压力为6.50 MPa、温度为1 300~1 400 ℃条件下,发生火焰型非催化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水煤气和熔融态灰渣。水煤气经激冷降温、洗涤除尘后送往变换工段,熔融态灰渣激冷固化后沉降在气化炉锥底,经破渣机破碎后由锁斗系统收集,定期排放到渣池,渣池中的灰渣经捞渣机捞出后外运。为了保证气化炉排渣管线畅通无阻,气化炉锁斗系统设置锁斗循环泵,在锁斗集渣期间将锁斗顶部较为清洁的灰水抽出,加压后送回气化炉,在气化炉与锁斗之间形成强制的灰黑水循环,将气化炉锥底的灰渣带入锁斗。气化炉及碳洗塔排出的黑水经3级闪蒸、浓缩、降温回收热量后进入澄清槽沉降,澄清的灰水经除氧返回系统循环使用,沉降浓缩后的渣浆送往真空带式过滤机系统脱水处理,滤饼外运;高压闪蒸操作单元产生的闪蒸器进入高压闪蒸气冷凝器(E1401),与来自脱氧水泵的高压灰水换热降温后进入高压闪蒸气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后产生的气体送至变换工段汽提塔做汽提气使用,液体返回除氧系统循环使用。低压闪蒸操作单元产生的低压闪蒸汽经PV14003调节压力后进入除氧系统做除氧热源使用。真空闪蒸操作单元产生的真空闪蒸气,经真空闪蒸气冷凝器(E1402)换热降温后进入真空闪蒸器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后产生的气体由真空泵抽取至气液分离器(V1406),气液分离后产生的气体由V1406顶部放空管线放空。真空闪蒸气气液分离器底部排出的液体,经真空闪蒸凝液泵加压后送至除氧系统循环使用,V1406底部排出的液体经“U”型管排入回水槽,经除氧后循环使用。为保护工艺烧嘴免受高温腐蚀,本装置还设置了工艺烧嘴冷却循环系统。

2 氧压持续下降的突发工况

2020年某月某日,A、B两台气化炉正常运行,A套入炉煤浆体积流量为8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为38 400 m3/h。B套入炉煤浆体积流量为8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为38 400 m3/h。入炉氧气总管压力为8.13 MPa,入炉水煤浆管线压力为7.63 MPa。两套气化装置的氧煤比均为480[1]。在正常监控过程中发现氧气总管压力持续下降,立即向调度室及当班班长汇报,并通知现场做好紧急停车准备。

多元料浆气化炉正常运行时氧压持续下降的工艺表现为:

(1) 入炉氧气流量下降,氧煤比偏低,炉温开始下降。

(2) 碳洗塔出口粗合成气温度、流量下降。

(3) 碳洗塔出口在线分析仪显示粗合成气有效成分降低,甲烷含量上涨。

(4) 气化炉渣口压差暂时无明显变化,但是炉渣中残碳含量上涨。

(5) 气化炉托转盘壁温下降。

(6) 入炉氧气总管及支管氧气压力下降。

3 氧压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危害

经分析,多元料浆气化炉正常运行时氧气压力持续下降的原因为:空分工段氧泵跳车,备用氧泵未及时开启;空分工段制氧系统轻故障,导致氧气产量下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本次事故原因是空分工段的运行氧泵跳车,以及备用氧泵未及时开启。

多元料浆气化炉正常运行的过程中,氧气总管压力持续下降时,如果操作员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工艺处理措施不当,可能造成以下严重后果:

(1) 当入炉氧气管线压力低于炉膛压力而气化炉没有停车时,炉内的粗合成气就会倒回入炉氧气管线,引发氧气管线爆炸事故[2]。

(2) 当入炉氧气管线压力低于入炉煤浆管线压力而气化炉没有停车时,未喷入气化炉膛内的水煤浆就会倒回入炉氧气管线,引发氧气管线爆炸事故。

(3) 当入炉氧气管线压力等于入炉煤浆管线压力而气化炉没有停车时,入炉水煤浆的雾化效果变差,炉内物料气化效率变低,炉温下降,炉渣中残碳含量上涨,单炉产气量下降。

4 应急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4.1 应急处理措施

(1) 快速将A、B两套气化装置的入炉煤浆体积流量减至7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减至33 600 m3/h。减量过程中,注意系统压力、氧气总管压力,以及系统内各处液位变化。密切氧煤比变化,通过调节手段使之稳定在480左右。

(2) 当氧气总管压力降至7.94 MPa时,各套装置系统压力稳定,氧煤比在480左右小幅波动。系统各处液位稳定时,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变化。如果压力继续下降,可以将A炉入炉煤浆体积流量减至5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减至24 000 m3/h。

(3) 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和系统压力变化,以及A、B套气化装置氧煤比变化。当氧煤比在480左右小幅波动时,系统各处液位稳定。此时,氧气总管压力已停止下降,稳定在7.85 MPa。

(4) 联系调度及空分工段,确认备用氧泵是否投运并正常运行,得到肯定答复后,向调度室提出恢复生产申请。

(5) 申请获批后,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变化。如果氧气总管压力为8.10 MPa后呈上涨趋势,90 min内将A炉入炉煤浆体积流量缓慢加至6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加至28 800 m3/h。加量过程中注意系统压力、氧气总管压力以及系统内各处液位变化。密切关注氧煤比,通过调节手段使之稳定在480左右。

(6) 加量后,继续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变化。经过观察发现,A套气化装置运行平稳,氧煤比在480左右小幅波动,系统各处液位稳定。氧气总管压力稳定且呈上涨趋势。

(7) 90 min内将B炉入炉煤浆体积流量缓慢加至6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缓慢加至28 800 m3/h。加量过程中注意系统压力、氧气总管压力以及系统内各处液位变化。密切关注氧煤比,通过调节手段使之稳定在480左右。

(8) 加量后,继续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变化。经过观察发现,B套气化装置运行平稳,氧煤比在480左右小幅波动,系统各处液位稳定。氧气总管压力稳定且呈上涨趋势。

(9) 90 min内将A炉入炉煤浆体积流量缓慢加至7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加至33 600 m3/h。加量过程中注意系统压力、氧气总管压力以及系统内各处液位变化。密切关注氧煤比,通过调节手段使之稳定在480左右。

(10) 加量后,继续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变化。经过观察发现,A套气化装置运行平稳,氧煤比在480左右小幅波动,系统各处液位稳定。氧气总管压力为8.13 MPa,且呈上涨趋势。

(11) 90 min内将B炉入炉煤浆体积流量缓慢加至8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缓慢加至38 400 m3/h。加量过程中注意系统压力、氧气总管压力以及系统内各处液位变化。密切关注氧煤比,通过调节手段使之稳定在480左右。

(12) 加量后,继续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变化。经过观察发现,B套气化装置运行平稳,氧煤比在480左右小幅波动,系统各处液位稳定。氧气总管压力为8.13 MPa,且呈上涨趋势。

(13) 90 min内将A炉入炉煤浆体积流量缓慢加至80 m3/h,入炉氧气体积流量加至38 400 m3/h。加量过程中注意系统压力、氧气总管压力以及系统内各处液位变化。密切关注氧煤比,通过调节手段使之稳定在480左右。

(14) 加量后,继续观察氧气总管压力变化。经过观察发现,A套气化装置运行平稳,氧煤比在480左右小幅波动,系统各处液位稳定。氧气总管压力为8.13 MPa。

A、B两套气化装置运行稳定,至此,生产已恢复正常。

4.2 注意事项

在今后的事故应急处理中,应注意以下事项[3-4]:

(1) 减量时,入炉氧气流量、入炉煤浆流量的调节应同步进行。同时,密切观察氧气总管压力、氧煤比、系统压力、气化炉液位、碳洗塔液位、脱氧水泵电流等工艺参数的变化。

(2) 加量时,入炉氧气流量、入炉煤浆流量的调节应同步进行。加量操作应缓慢谨慎,并密切观察氧气总管压力、氧煤比、系统压力、气化炉液位、碳洗塔液位、脱氧水泵电流等工艺参数的变化。

(3) 加减量操作过程中,各跳车联锁应经专业领导审核批准,不得随意旁路。

(4) 当两套气化装置同时运行时,气化装置在减负荷的过程中,应根据氧气总管压力的变化决定停车时间。当气化装置负荷减至预案中规定数值后,氧气总管压力继续下降至7.80 MPa时,第一时间停止与跳车氧泵相对应的气化装置。当氧气总管压力下降至7.60 MPa时,停止第二套气化装置。

5 结语

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同一生产装置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应急处置措施千差万别。遇到突发事件,应该沉着冷静,灵活应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作出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煤浆气化炉液位
多喷嘴对置式气化炉在线倒炉经验总结
中安联合SE-东方炉运行周期创300天(A级)纪录
水煤浆流变特性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
国外储罐防溢油液位的设置
浅析煤浆粒度对烧嘴压差的影响
氧气纯度对两段式煤粉气化炉气化特性的影响
磨煤系统优化改造总结
四喷嘴气化炉烧嘴煤浆压差波动原因的探讨
壳牌hybrid气化炉压差波动原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宝马530车冷却液液位过低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