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023-01-14超,丁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2年2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列车管控

刘 超,丁 波

(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30)

0 引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地铁具有噪声少、土地利用率高、污染小、能源损耗低等优点。但由于地铁安全结构复杂度较高,且涉及较多的机械装置、人力资源,一旦出现不可控安全风险,就会危及乘客、工作人员及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而评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是提升地铁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并总结管控措施非常必要。

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事故类型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已出现的安全风险事故包括火灾、列车脱轨或坠轨、列车相撞、列车停运、踩踏、爆炸或其他意外[1]。其中,火灾常表现为因机车电路短路故障而引发车厢着火、因区间隧道内电缆故障(接触网供电中断)而引发火灾等;列车脱轨或坠轨除直接表现为列车或车厢脱轨外,还包括地铁列车脱轨后撞上隧道内墙、铁轨裂损等;列车相撞包括直接相撞、追尾两种类型;列车停运主要包括因变电站跳闸引发地铁系统瘫痪、因供电系统故障导致运营中断等;踩踏多表现为电梯故障引起人员踩踏、乘客违规利用电扶梯运送超重物至货物倾覆、电梯逆行等;爆炸包括车站内爆炸、列车内爆炸等多种类型;其他意外多表现为广告牌脱落、自然灾害(大雪、雷击、暴雨、大风)等。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1 环境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环境风险包括内部小环境、外部大环境两个方面。内部小环境特指地铁运营空间内环境,例如,目前多数地铁车站内部或设置了办公场所或进行了商业开发,而相关场所装修用材料均为可燃、易燃性,火灾荷载较大;外部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种。前者主要指地质不良、水灾、地震以及季节因素,后者特指社会政治因素[2]。

2.2 管理因素

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消防安全管理内容缺乏针对性、内容不够健全、无法真正落实等问题。运营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没有配备足够的高业务水平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安全应急操作技能培训,安全检查巡查长期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无法保证安全隐患的彻底整改。

2.3 设备因素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重大安全事故中,电气火灾、机械故障占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地铁内使用设备电缆、电气系统的区块较多,电缆线路老化、使用不符合规定、电气设备故障短路以及内部排风机、灯光照明、空调机长期超负荷运转等问题,均易导致地铁隧道内部事故。

2.4 人员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人员风险因素涉及乘客、工作人员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多数地铁站地形构造复杂度较高,若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就极易导致意外事故。另一方面,地铁站工作人员没有履行自身职责,易直接或间接导致运营事故。例如,维修人员没有深入、全面排查车辆故障,间接引发列车无牵引、无制动等事故。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管控方案

3.1 环境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为统筹协调地铁运营安全工作,在内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还应与上盖物业、车站内商铺等相关方签订安全责任书,督促商业开发站点从“强设施、祛火源、降负荷、畅通道”等方面实施针对性措施[3]。其中,在“强设施”方面,应强化防雷设施维护保养;在“祛火源”方面,应强化雷电大雪天气电气线路安全检测,并进行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的合理规划;在“降负荷”方面,针对换乘大厅周边高火灾载荷区域,应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方式,限定换乘大厅功能,严格管控内装材料,避免可燃物荷载过高引发安全事故;在“畅通道”方面,强化疏散线路上紧急打开出口建设,特别是服务台、验票口等位置栅栏等,避免相关区域人员拥堵导致的疏散困难。

地铁运营方应吸纳站务工作人员、保安、驻站班组工作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团队编组。以24 h 值班形式进行执勤训练,并制定列车脱轨、地震、火灾等实战模拟培训方案,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同时在现代化设备配备的基础上,以地铁安全保卫人员监视盲区为重点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实时获取车站站台、安全检查、售票、隧道、列车等位置的信息,并与调度指挥中心、地铁公安分局联网,实现环境安全风险的实时、高效监控。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地铁环境安全运营隐患数据库,及时辨识地铁环境风险源,以“地铁安全环境隐患数据库管理办法”的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辨识。

3.2 管理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地铁运营方应在明确岗位安全责任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将安全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明确安全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安排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并进行安全责任制的逐级落实。以消防工作档案构建的形式,强化防火巡查、隐患整改、应急疏散演练、安全宣传培训,督促全体人员严格执行,实现“过程留痕迹、责任可追溯”的氛围[4]。同时定期督促相关人员就消防设施运行情况、电气设备安全情况、值班人员值守情况开展安全问题自检自纠,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资金、整改责任、整改预案、整改时限的逐一落实,保证安全检查、整改、培训、复查工作的闭环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地铁安全风险因素管控并不具备唯一性,不同地铁线路所使用的地铁设备管控方案及执行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地铁运营方可以事先开展风险评估[5],进而从预防、减轻、回避、转移、自留等方面制定地铁管理安全风险管控计划。

3.3 设备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按要求补充采购消防设施、器材以及高设防等级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如:特种抢险车、路轨两用车等,按规程开展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保障设施设备完好。必要情况下地铁运营方可以组建一个现代化防灾管理集成中心,在系统内进行排烟设备、通信设备、灾害警报设备、引导疏散设备、消防设备的及时装配,实时监控地铁内设备状态,以便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自动报警、智慧疏散。

3.4 人员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城市地铁运营过程中人员安全风险因素,可以从乘客安全教育及大客流疏导、以维修方为代表的工作人员职责强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因素管控。

乘客乘坐地铁涉及的购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等动作均具有典型的自主性,整个过程中,凭借乘客自身约束无法保证人员风险的有效管控。为此,地铁运营方应从地铁乘客安全教育方面出发,综合利用地铁站内标识牌、人员指导、影音播放等方式,形成严密的人员安全风险防控网络。例如:针对大客流下站台过于拥挤而引发的乘客被挤下轨道的事故,应安排专人组织客流引导,并在站台明显位置张贴防坠落轨道的提示及视频动画,激发乘客警戒心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人员精准定位技术,让大客流情况下运营风险因素管控更加便捷、高效。

在加强乘客安全教育以及客流引导管理的基础上,运营方要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细化。例如:要求每一站点工作人员自觉做好对应岗位职责工作,同时强化警示教育培训,将近期国内外地铁运营常见的安全事故作为培训资料,提高地铁工作人员警惕意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依据规章制度核查自身言行,同时开展不定期抽查,了解每一站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并根据抽查结果给予针对性培训。此外,要提升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工作人员在空闲车辆段或运营结束后的运营场所开展故障应急处置演练,进一步弥补工作人员短板。例如,以地铁运行自动化程序中的“大脑”——设备自动化控制程序为重点,开展智能低压开关柜程序维护与故障应急处置演练,狠抓低压专业人员“软肋”,弥补工作人员在软件程序应用方面的不足。

4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管理、设备、人员等因素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常见安全风险因素类型,这些因素的管控情况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紧密相关。因此,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人员应根据近期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事故主要类别,加强安全培训、巡查及处理,及时发现与设备、环境、管理、人员相关的安全风险隐患,及时制定、实施针对性处理措施,保证相关安全风险的处理效率,避免安全风险扩大而对轨道交通运营效益、轨道交通事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列车管控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穿越时空的列车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