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01-12褚学伟段先前王中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水文基础思政

□褚学伟 段先前 王中美

课程思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课程为育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通过寻求课程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且明确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即“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2]。课程思政模式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些许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课程目标及定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资源勘查工程等地质类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该课程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阐明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3],是一门基础知识性和实践能力性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地下水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水化学特征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及利用辩证的思维科学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度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节约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构筑学生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体系重构建。目前本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大都为张人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版,2018年),该教材共分为16个章节,结合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主体课程可分4个部分9个章节(表1),即前言篇、基础理论篇、实践应用篇及拓展篇。其中,前言篇主要阐明学习水文地质学的目的、意义及水循环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篇主要阐明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规律、水化学特征、补径排特征、动态与均衡等基本概念及理论;实践应用篇主要阐述利用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如何分析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特征;拓展篇主要阐明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及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表1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体系重构建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必须以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4]。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合理、准确、巧妙地引入思想政治元素,而不是生搬硬套,将每节课都作为思想政治课,强行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才能更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贯穿始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中富含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元素,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也包括其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观点。例如在含水层、隔水层的划分这一知识点中就蕴含相对论的观点;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及地下水流系统知识点中既体现了物质与运动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系统论,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的哲学思想等;另外,实践论与矛盾论在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已有诸多体现,例如粘土的空隙特征与理论分析的矛盾,重力排水过程中,实际给水度比理论给水度偏小的问题等,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同时也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水文地质学基础》研究的是地下水,我国的水安全问题十分严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矿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恶意回灌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漠化问题,工程建设及矿山开采引发的突水问题,地下水超采、灌溉水回补引起的海水倒灌、地面塌陷(沉降)沼泽化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地下水功能及地下水与环境相关章节的学习,结合省内外的一些案例图片,如磷石膏渣库渗漏导致乌江、清水江等磷污染问题,赤泥渣库渗漏造成的碱污染问题、织金县城多处地面塌陷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作为水文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坎儿井、龙首渠等工程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杰出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对现在的水文地质工程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泉”的研究也是水文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在绵长的中华历史中,逐步演化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古人都留下了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明月照窗竹影摇,清泉绕石水自流”等绝美诗句;另外,“泉”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例如趵突泉、晋祠泉、黄龙转花泉群等,都是国内外文明的旅游景点。在课程中加入泉、井文化知识的介绍,既可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以阐述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储存、运移特征等为主,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所以,必须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地下水、分析地下水演化过程、规律和解决地下水问题。以实践篇中洪积物中地下水这一知识点为例,在分析其特征时,学生就需要将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基础理论篇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以区域水文、地理、地质环境为背景,以介质场发育与分布特征为依据,在分析其渗流场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化学成分、温度场等的演化规律。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内容设计举例见表2。

表2 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内容设计举例

三、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为了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不同,针对不同的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具体如下。

(一)前言篇及基础理论篇教学。该部分主要为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阐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辅以自主学习和讨论、问答,构建“1252”教学模式,即课堂50分钟,分为“5+10+25+10”,前5分钟由主讲教师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采用启发式或提问式引导学生进入10分钟的自学时间,之后由主讲教师完成25分钟的讲解,最后10分钟以课堂讨论或问题解答完成一节课的教学。

(二)实践应用篇教学。实践应用篇主要是考查每位同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利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部分内容以情景式教学及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有助于因材施教,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及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拓展篇教学。该部分教学以讨论式学习为主,以5~7人构建课题小组,针对不同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水文地质问题等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等,完成各课题小组的论述,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量定模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对于指导下一步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覆盖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把客观量化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课程考核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指标及结果评价指标两部分。过程性评价指标纳入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包括平时考勤、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含思想表现)、平时测试等。思想表现主要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学习表现主要通过上课学习注意力、上课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思想表现与课堂学习表现由学生互评给出成绩。作业及平时测试既可以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也能让教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有更全面的了解,并能进一步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进。

五、结语

面对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课程思政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课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重构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合理地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课程的知识点,并对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积极探索,从思想政治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以培养更多的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水文基础思政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