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及案例实践

2023-01-11刘雨迪

中国科学探险 2022年4期
关键词:旧城区城市更新环境

刘雨迪

上海市闵行区生态环境局

城市更新,顾名思义,是对城市中已不再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与修复,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整建、重建或再开发、保留维护等。我国的城市更新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旧城整治阶段;二是旧城改造阶段。受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我国早期的城市更新主要偏重于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改造,表现为对旧城区大拆大建,很少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些教训,我们在对城市进行物质环境更新时,也要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城市更新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不健全

受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的影响,我国有很多城市存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健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用地面积小、开敞空间少、生态系统缺乏衔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城市难以形成有效的环境调控能力,水土涵养、物种生存等生态系统本该具备的功能发生紊乱,脏乱差成为很多旧城区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一些建设较早的老工业城市,在工业建设优先思想的指导下,城市各项设施建设多以工业建设为中心,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

1.2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

欠缺足够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处理站工作能力不足,是当前多数地区旧城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部分地区只一味将改进重点放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问题,但忽视了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环境问题,例如,很多旧城区不重视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雨污合流现象严重,加之缺乏污水处理设备,很多地区直接用下渗、明渠、地表流淌等方式将雨污排入地表径流。此外,环境问题涉及部门多,有时还需要跨地区合作,改造周期长,所需资金多,给城市更新中的环境处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1.3 没有妥善解决遗留环境问题

在早期的城市建设中,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建设资金匮乏、环保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老城工业区、居民区内的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在实施城市更新时,老城区的工业区、居民区混杂,工业废水、噪声、生活垃圾、污水交叉影响,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再加上城市更新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不足,在面对旧城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生态环境意识薄弱

早期的城市更新往往着眼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在改造时仅仅重视对物质空间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造,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缺乏足够重视,这种城市更新模式对于刚刚进入小康社会的居民来说较为适合。从决策层的角度,这种城市建设方式也更容易打造良好的都市形象,进而彰显政绩。因此,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民都未将生态环境建设重视起来,从而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2.2 城市更新缺乏宏观统筹

我国旧城建设问题多,底子薄,涉及到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生态设计、污染治理、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和部门,且城市更新的主体往往有多个,如果各主体对城市更新中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层次不同,出现难以协调的利益冲突,就会制约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推进,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

2.3 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设和改造活动,在一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建设强度过大、更新区功能设置不当等问题,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且这种建设性破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结构及功能紊乱,生态用地空间被不断压缩。有时这种问题还蔓延到主城区以外,对整个城市辐射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 城市更新中生态环境的建设策略

3.1 增强生态环境建设意识

在今后的城市更新中,应矫正以往忽视城市生态建设的做法,增强生态环境建设意识,把生态环境建设内容融入城市改造条例中,将各项生态改造工程纳入旧城更新规划,科学制定旧城改造的绿地率、人口密度、绿地密度、污染处理等指标,使之符合人文与自然需求。对于改造率较高,甚至需要推倒重来的旧城区,应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效果地改造,保障生态环境和实体环境的同步优化。对于需要局部修复的地区,应根据实际需求拆旧建新,实施修复性改造,切实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2 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在结构上调整生态用地布局,从数量上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建立健全配套的绿地系统、重要廊道节点、游憩休闲系统等,通过完善的生态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实施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应注意增加生态用地比例,增大绿地面积,把对生态景观的建立与保护当成旧城生态改造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恢复、景观改造、土地整理等方式,把旧城区具备生态效益的区域改造成生态用地,尤其要注意对旧城区山林地、河流廊道的恢复。

3.3 妥善处理旧城区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应清退居住区内的工业用地,增强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职能;同时清退工业区内的居住用地。其次,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废弃地,应做好环境监测与修复工作,将城市大气质量、噪声环境、河流水质情况、垃圾处理情况、污水处理情况等纳入处理计划内。在处理过程中,应依托低碳、环保的环境修复技术,充分发挥旧城区自然环境的恢复力,对旧城区河流水体、公园绿地等实施生态化改造,从长远上解决旧城区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

3.4 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策略

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成本与效益等因素,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地融入到城市更新框架内,从产业体系、土地利用、文化风貌、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建立高效的运行与调控机制,从而有效落实相关政策及规划,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此外,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当前,我国城市已经进入存量提升阶段,城市更新改造成为主战场,面对广泛而复杂的城市生态问题,有必要建立健全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在城市更新立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深圳市于2009年颁布和实施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此后又进一步研究制定了《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这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更新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由于城市更新涉及土地利用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有关部门在制定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从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防洪抗旱、污水治理、历史保护等多个方面出发,建立可操作性强、覆盖面广的城市更新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对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系统规范和要求,为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4 城市更新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实践——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例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位于世博园区以西,原为后滩船舶修理厂和钢铁厂,是典型的工业重地,遍地都是工业固体垃圾和建筑垃圾,土壤污染严重。该区域的更新本着生态修复、景观设计、保护性更新等理念,逐步将工业废弃地更新为生态用地,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营造人工净化湿地,建设滨江芦荻景观带,利用湿地内的土壤、植物、微生物来处理废水、废弃物;(2)将水泥防洪墙更新为生态护堤,增强防洪控制能力;(3)对生产工具与建筑物进行艺术化处理,增加生态与人文气息。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在更新改造时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优先、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等原则。更新后的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现已能够提供全方位的生态服务,包括调节自然过程、吸收碳排放、净化水资源、为乡土物种提供栖息地等,并具备了传承文化等功能。这一成功案例对今后城市更新工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具有非凡的意义。

5 结语

我国地域广阔,城市众多,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城市已经显现出一些环境问题,为推动城市更新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城市,我们应携手大众增强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妥善处理旧城区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策略,从而构建生产高效、生活舒适、精神愉悦的城市系统,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

猜你喜欢

旧城区城市更新环境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环境
探究旧城区改造中的园林景观设计
南昌市旧城区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