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体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视角——《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从文学到政治》介评

2023-01-11波,张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式语言学隐喻

杨 波,张 蕊

(1.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2.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 文化交流处,江苏 南京 210007)

一、引言

《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从文学到政治》①本文将书名中的poetics 译为“文学”而非“诗学”,原因有二:一是避免部分读者将诗学理解为狭义的诗歌研究,而忽视其广义概念,即文学研究;二是“文学”对应认知文体分析,与书名中的“政治”对应认知批评话语分析相呼应。一书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教授Christopher Hart 编辑,于2019 年在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Hart 系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致力于社会和政治交际语境中语言、认知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文本和话语的研究主要有文体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两大分支。前者倾向于关注文学体裁的文本,比如诗歌、散文、戏剧等,后者更关注可以被宽泛地概括为“政治性”的文本,比如政治演讲、国会辩论、严肃新闻报道等。二者各有侧重,但加上“认知”二字则意味着它们有着共同的原则上的关注,即读者在遇到或体验文本时的认知心理过程(Hart 2019:7)。因此,认知文体分析和认知批评话语分析体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一种汇聚,二者都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和经验主义观,认知语言学为它们提供了文本和话语的共同研究视角和分析工具。当然,书中所谓文学和政治文本的区分并非泾渭分明,有的文本介于二者之间,兼具两种属性,还有的文本并不属于这两个范畴中的任何一个,比如食谱和宗教题材的文本等。正因如此,Hart 倾向于把认知文体分析和认知批评话语分析都视为适用于各类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该书不仅可以为从事认知文体分析和认知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也适合认知语言学、文学理论、批评理论等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参考阅读。

二、内容简介

该书共收录9 篇原创性文章以展示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

第1 章《雪莱的意域:一部文学作品中的阈下与氛围格调效应》中,Peter Stockwell 从认知语法视角对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经典诗歌《夏日黄昏墓园》中所创造的阈下(subliminal)氛围进行了细致考察。作者认为,读者对于诗歌的理解并非是逐词逐句进行的,而是依据认知语法体系中的词汇启动理论,借助诗歌语言单位意域(dominion)的连续激活与作用实现的。读者在阅读和阐释诗歌时,对这些语言单位进行识解,同时激活相应的意域,不断激发相关感受,诗歌的阈下氛围就在“意域链化”(dominion chaining)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作者最后指出,对于语言结构意域链化和阈下氛围创造之间关系的研究,可拓展至其他阈下现象及对文学以外的社会话语的研究中。

第2 章《“一个依稀记得的品质”:在〈金翅雀〉中体验迷失与幽闭恐惧》的作者Chloe Harrison从认知语法视角探讨文本与读者具身(embodied)体验之间的关系。作者运用认知语法中的详细化(specification)、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和行为链(action chains)等概念,探讨《金翅雀》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文体冲突,重点考察小说中迷失和幽闭恐惧两个重要场景,解读读者如何在文本的刺激下在概念层面形成一个同主人公所建构的一样的文本世界。研究结果表明,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小说场景,能够有效地在文本具体的语言结构选择与读者阅读感受之间建立起联系,有利于对小说相关文体特征的探究。

第3 章《国家信托度假村宾客留言册话语的创造性与认知》的关注点由文学话语转向日常生活话语。Joanna Gavins 和Sara Whiteley 把英国国家信托度假村的宾客留言册视为复杂的社交与语言互动场所,运用文本世界理论(Text World Theory)分析了留言册承担的功能、留言者的话语身份、语言的选择等。一方面,对于留言者来说,留言册扮演了一种具有接受性的听众的角色;另一方面,留言者会借助留言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和呈现丰富的文本世界身份。对于留言册话语的研究显示,只有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如文本世界理论,才能对具有概念复杂性的交际(宾客留言册话语参与者的互动仅存在于彼此的大脑中)做出更好的解释。

第4 章《一个三叉神经论坛中关于疼痛的隐喻描述: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界限》中,Elena Semino考察了由三叉神经论坛话语构成的语料库,研究疼痛的隐喻概念化,并将其总结为三类:第一类与人类的共同体验相关,通过概念隐喻理论中的基本隐喻可以获得解释;第二类在人类共同体验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因素,更适合用概念整合理论进行解释;第三类是最具挑战性的,源域激活的是不易理解的体验或超越现实的场景,这对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标准解释机制提出了挑战,而隐喻的动态系统理论更适用于这类隐喻的解释。总之,人们对隐喻的使用实际上是认知、文化、语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相互作用是实时动态变化的。

第5 章《指示空间内的模拟:主祷文中的场景与情节》中,Jeremy Holland 运用话语空间理论(Discourse Space Theory)特别是指示(deictic)空间相关概念,阐释《马太福音》中主祷文的概念化过程。作者分析了意象图式作为空间构建者、内容推动者和注意指向者的角色功能:介词短语激活的容器意象,常被用于场景设置;动词词组激活的路径意象和名词词组激活的目标意象,常被用于情节推进;介词激活的表面意象,则与读者注意指向相关。在对文本的概念化过程中,人类思维会建立一个包括时间、空间和价值的三维空间,每一句言语在该空间中都对应一个定位。作者最后结合主祷文的分析实例,展示了意象图式结构在人们的三维动态指示性心理空间中的作用机制。

第6 章《对“9·11”的文化回应与歌曲的疗愈力量:对歌曲〈崛起〉的文本世界理论分析》融合了文体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Laura Filardo-Llamas 使用文本世界理论和话语空间理论对歌曲《崛起》进行剖析。作者认为,歌曲激活了文本活动图式、消防员知识图式和复活知识图式,这些图式经过概念整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世界。同时,作者结合指示空间理论和趋近化理论,在时间-空间-价值三维空间中对文本世界中的指示中心及相关实体进行定位,探讨各实体之间的距离关系与话语效果。作者指出,“向上就是向好”和“生命就是旅行”这两个概念隐喻对于价值观的传递与疗愈效果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

第7 章《分裂的国家:2016 年英国脱欧公投媒体报道中的隐喻与场景》探讨了概念隐喻理论在如英国脱欧这样的政治事件新闻报道和评论性文章中的适用性,以及话语分析中如何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隐喻场景(metaphor scenarios)等问题。Veronika Koller 和Josie Ryan 对6 篇媒体文章施用隐喻识别程序,重点讨论“分割”和“距离”本体隐喻源域的多样化及“前-后”“上-下”“中央-边缘”等空间隐喻的图式等问题。作者还特别探讨了隐喻的场景分析,指出其能够利用实证数据验证概念隐喻理论,而同一隐喻场景的不同运用可以获得不同的概念识解。作者构建了话语的隐喻分析模型,指出具身隐喻可依据意象图式进行调整,空间和本体隐喻在不同层次的互动可激活不同的隐喻场景,从而达到不同的话语效果。

第8 章《“那正是我们在电视上一直听到的,不是吗?”:政治话语与批评接受的认知语言学人种志研究》中,Sam Browse 以时任英国内政大臣Theresa May 在2015 年度演说中关于移民的负面论述为例,剖析三位工党议员的解读与回应。作者用批评认知文体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从社会政治立场出发探讨三位工党议员对May 的演说文本的“对抗性解读”,研究批评性回应如何形成;二是从认知视角出发,采用文本世界理论和认知语法的相关概念探讨该演说的批评接受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三是探讨将文体学研究拓展到非文学语境,采用认知分析框架与人种志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对批评接受过程中涉及的阐释过程进行充分的语境化和社会认知描述的有效性。

第9 章《行为动词语义的空间属性:关于及物动词与相互动词意象图式方向的实验证据及其意识形态意义》中,Hart 将定量的实验手段与定性的认知分析结合起来,以探究及物动词与相互动词的意识形态功能。作者首先回顾了关于政治抗议中暴力遭遇的新闻报道中及物动词和相互动词的使用及读者对于冲突关系的认定,继而使用矢状轴方向的冲突图式和水平轴方向的冲突图式让受试在句子-意象配对实验中就过错方及其行为攻击性进行认定。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动词编码行为链图式是不同视角的识解,行为意象图式的视角和相对方向对责任归属认定产生重要影响;“立场是空间方向”的概念隐喻引导读者将其对行为方向的理解映射到责任域,进而达到特定的意识形态效果。作者指出,应将认知语言学对概念化的关注延伸至文本与话语分析的意识形态层面。

三、简评

以下我们将从特点和贡献,以及不足之处和展望入手来对该书加以简要评析。

(一)特点和贡献

首先,该书选材丰富多样,9 项个案研究涉及感怀诗歌、心理小说、日常生活留言、健康论坛交流、政治评论及政治演说等多个题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的适用性和阐释力。

其次,该书紧扣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9 项个案研究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一是关注语言和文本性(textuality)的特定特征;二是聚焦某个社会语境或交际类型;三是重视意义构建所涉及的认知加工过程;四是坚持认知语言学的一般原则;五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文本和话语中的意义构建。这些共同之处实际上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思想在文本和话语分析中的核心地位和统领作用。

再次,该书强调文本和话语的社会文化维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的不足。Hart 指出,有批评提出认知语言学一度将对文本和话语的分析脱离于其具体使用语境。事实上,文本和话语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话语行为不仅是语言实践,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实践。话语行为实际上是认知、语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应同时具有具身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因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化和识解操作特别适用于分析文本和话语构建意义的方式,考察文本选择对读者体验所带来的影响及其在文学、修辞或意识形态方面所产生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和展望

据Hart 所言,该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该书分析的所有语料都来自英语国家;其二,所有文本分析都局限在语言模态。事实上,学界早已注意到传统话语分析仅关注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诸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的局限性。20 世纪90 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开始兴起。辛斌(2020)就21 世纪的批评话语研究进行展望时,将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话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遗憾的是,该书提出的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似乎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该书各章虽然提供了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和概念特征的理解,比如隐喻、及物性、事件结构、视角、指示,也有对文本和话语的氛围、共鸣、心理效价、意识形态等的解读,但这些都是个案研究。因此,我们认为该书还应增加一章,或在引言里增加内容,系统阐述这一研究路径的理论和概念、对象和视角、方法和步骤,这样更有助于此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

我们认为,文本和话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未来既要关注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研究动态,也要积极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该书第4 章和第7 章的研究都说明认知语言学的部分理论无法令人满意,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例如,第4 章指出有的隐喻源域激活了不易理解的体验或超越现实的场景,这类隐喻对标准解释机制提出了挑战,因而需要用隐喻的动态系统理论来加以解释;第7 章则提出隐喻的场景分析既能够运用实证数据验证概念隐喻理论,还能够使隐喻研究突破双域映射的传统框架,揭示话语中隐喻运用的灵活性与动态性。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兴起了语言理解的模拟研究,这为探究文本和话语如何构建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未来研究应加以借鉴和运用。

当然,对文本和话语分析的认知视角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考《认知诗学导论》(Stockwell 2020)和《认知话语分析导论》(Tenbrink 2020)。前者尽管也存在缺乏统一理论框架的问题(详见杨波、王晔2021),但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者而言仍颇具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图式语言学隐喻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