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的主要病害类型及防治技术研究

2023-01-11杨丽文

种子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霜霉病湿度粉剂

杨丽文

(香河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廊坊 065400)

1 黄瓜霜霉病

1.1 为害症状

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侵害引起,只侵害植物地上部分,如黄瓜的叶片、卷须和花梗等部位,湿度大时病斑出现紫黑色霉层[1]。高湿环境下易发病,通风不良和潮湿的地块易发病,叶面有水滴也会造成该病的流行。

霜霉病发病的适宜温度在15~24 ℃,温度低于15 ℃或高于28 ℃时不易发病,且温度越高越不易发病。相对湿度为85%时,4 h 后会产生孢子囊,在17 ℃的环境下孢子囊能存活20~30 d,在27 ℃的环境下能存活5~10 d,叶面有水滴时会致使孢子囊萌发芽管,反之孢子囊萌发受影响。发病初期叶片的背面会形成水渍状的斑点,随病情扩散,出现淡褐色或者黄褐色的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全部叶片卷曲,湿度大时会出现黑色霉层[2]。

1.2 发病规律

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通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 月为始见期,4—5 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 月。

1.3 发病原因

1.3.1 未满足温度和湿度要求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直接受温度的影响,昼夜温差大会增加发病概率。大棚种植黄瓜、通风条件差、空气湿度相对较高、湿度超过80%时会导致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没有及时通风或调整温度、湿度,会增加发病概率[3]。

1.3.2 栽培方式粗放

随着设施蔬菜种植的兴起,许多种植户选择连续种植黄瓜,这就增加了黄瓜霜霉病的菌源和数量,条件适宜时易发病。为了增加黄瓜产量,许多种植户采取密植的方式,导致栽植区域通风透光条件差,加上大棚内的湿度较大、土壤的含水量较高,增加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概率。

1.4 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

第一,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选种应因地制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以减少发病概率。第二,播种前对种子消毒。选择55 ℃左右的温水浸种消毒15 min,然后再放入20~30 ℃的温水中浸泡4~6 h,能够有效去除种子表面的病菌。第三,科学轮作倒茬。禁止同科蔬菜连作,可选择与禾本科的蔬菜轮作倒茬,做好田间管理工作,适当通风、排水。第四,及时清理田园。清除田间的杂草和残株枯叶,发现零星病株后立即拔除,切断传染源,减少病菌数量。第五,合理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料,施足底肥,定期追肥,控制好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施用比例。黄瓜生长中后期,可叶面喷肥,选择0.1%尿素溶液加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间隔5~7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4~5 次,能够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第六,地膜覆盖栽培。可在垄上覆盖地膜,增加地表温度,防止水分蒸发,降低田间小气候的空气湿度,减少发病概率。

1.4.2 生态防治

结合黄瓜霜霉病的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气温高于28 ℃或低于15 ℃,且相对湿度小于80%的环境不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因此,应对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调控。

大棚内湿度过大时,应在早晨放风排出湿气,上午将大棚内的温度提高到28~30 ℃,利用高温降低大棚内的湿度;中午和下午应将温度降到20~25 ℃、空气湿度下降到60%~70%;傍晚放风30 min,以减少发病概率。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30 ℃以上的环境下生长缓慢,在40 ℃的环境下停止生长,因此可以选择在晴天中午进行闷棚处理,提高大棚内的温度,闷棚2 h 后将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43~47 ℃。需要注意的是,闷棚前1 d 要给黄瓜浇1 次水。

1.4.3 药剂防治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多样,需正确选择药剂,结合化学防治手段合理施用。发病前可选择5%百菌清粉尘,控制好用药量,每间隔9~10 d 喷洒1 次;选择45%百菌清烟剂,傍晚点燃,密闭闷棚处理,第二天清晨通风,每间隔7~9 d 熏1 次。

病害发病初期,可选择50%烯酰吗啉4.5 kg/hm2兑水11.25 t 喷洒,每隔7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 次;选择53%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3.75 kg/hm2,防治效果达80%以上;选择70%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700 倍液,发病初期每间隔7 d 喷药1 次,连续喷药两次,能够降低霜霉病造成的危害。

2 黄瓜枯萎病

2.1 为害症状

随着我国黄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很多地区出现了枯萎病,尤其是从零星发病到大面积发病仅需2~3 年的时间,同一地块连作3 年的发病率高达70%,产量损失10%~50%,甚至会造成黄瓜绝收。黄瓜整个生长期均会出现枯萎病,开花结果期为害最严重。黄瓜未出苗前染病会烂秧,出土后染病叶片会变黄萎缩,甚至全株死亡。黄瓜成株期发病会导致维管束变成褐色,湿度大时表面会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层。发病初期叶片在中午时萎蔫下垂,表现出缺水状态,早晚能够恢复。随着病情扩散,萎蔫的叶片增多,遍布全株,甚至造成整株枯死。

2.2 发病规律

黄瓜枯萎病的尖镰孢菌会通过导管直接由患病茎向果梗蔓延,后随着果实的腐烂扩散到种子部位,导致种子带菌,播种带菌的种子会导致苗期染病。该病菌丝体能够在土壤中或者没有经过腐熟的肥料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的感染源。长期种植易染病品种会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增加发病概率。

该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直接关系,苗床温度16~18 ℃、大田温度为26~30 ℃,土壤潮湿以及在持续降水后遇到干旱天气时易发病。此外,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地块会影响黄瓜根系的发育,容易发生枯萎病。偏施氮肥、有机肥、不腐熟肥或者酸性土壤种植易发病。浇水次数过多、不重视田间的排水管理,也会增加发病概率。

2.3 防治技术

第一,轮作换茬。应选择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5 年。苗床在使用2~3 年后应调换或改换到别的地方。第二,深翻土壤。在大棚空闲的季节,应深翻大棚内土壤,然后晒土,能够降低土壤病原菌数量。同时适当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可以减轻发病概率,并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第三,种子处理。种植前使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种子20~30 min,或者选择4%漂白粉液浸泡种子30~60 min,捞出后洗净催芽,选择药剂进行拌种。第四,苗床处理。可使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细沙进行苗床的拌土处理,或选择70%恶毒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对苗床进行喷施。整地前使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加入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控制好药剂剂量,与细干土按比例配制成药土,均匀撒施在床面。第五,嫁接育苗。调查研究显示,枯萎病很少发生在黑籽南瓜和葫芦上[4],可以选择黑籽南瓜或者葫芦作为砧木,然后嫁接黄瓜。可选择插接法或靠接法,移栽中减少对幼苗的伤害,避免病菌从伤口侵入。第六,土壤杀菌处理。枯萎病发生严重地块,移栽前要做好土壤处理,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恶毒灵可湿性粉剂,和细土按比例拌成药土,均匀撒在定植穴内。第七,谨慎栽培。黄瓜结瓜前,控制好浇水量,促进根系生长。黄瓜结果期应适当多浇水。生长后期要控制浇水,小水滴灌,禁止大水漫灌。科学施肥,搭配好氮、磷、钾肥的比例。在黄瓜生长阶段,应适当增加放风量,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发病概率。第八,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择30%恶毒灵水剂8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控制好药剂量,每间隔7~10 d 防治1 次,连续用药2~3 次,效果良好。

3 白粉病

3.1 为害症状

黄瓜白粉病在黄瓜苗期以及收获期均会出现,对叶片为害较严重,也会为害柄、茎和果实部位。白粉病最初出现在叶脉周围,随着病情扩散,病斑会连在一起,后布满整个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白色粉斑,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会向四周扩散。通常下部叶片的病斑比上部叶片多,叶背面的病斑比正面多。发病后期,病斑逐渐变为灰色,病叶枯黄和卷缩,不会脱落,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枯死。

3.2 发病规律

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会随着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第二年成为主要侵染源,植株的幼苗期和生长期都会染病,黄瓜生长的中后期发病最多,病菌直接通过气流和降水传播,条件适合时会再次感染发病。适合病菌的发病温度为16~25 ℃,空气湿度大于75%时会加速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管理粗放、栽植密度过高和通风不良等情况下很容易发病。

3.3 防治技术

3.3.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通过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能够减少发病概率,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3.3.2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第一,地膜覆盖栽培。重视对黄瓜根系的保护,合理密植,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第二,及时中耕除草,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降低大棚内的湿度,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第三,科学的水肥管理。控制好氮肥、磷肥的施用量,可以适当施用磷肥和钾肥,防止植株早衰。第四,及时摘除病叶和老叶,并统一销毁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数量。第五,前茬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深埋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3.3.3 土壤消毒

定植前可选择药剂进行土壤的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消毒,做好翻地和犁地工作。翻地前,将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搅拌均匀,然后撒在土壤表面。

3.3.4 药剂防治

调查研究显示,白粉病对硫制剂比较敏感,在发病初期可以选择40%多硫胶悬剂800 倍液、20%三唑酮乳油2 000 倍液、4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每间隔7~10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3~4 次,效果良好。发病初期喷洒浓度为0.2%的小苏打效果良好。为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应交替轮换使用药物,每间隔7~10 d 用药1 次,为了防止药害,在黄瓜成熟前的10~15 d,要停止用药。

此外,针对大棚黄瓜栽培,可以选择烟熏处理,使用45%百菌清烟熏剂,用量为3.75 kg/hm2,在8:00~9:00 进行,熏蒸时间为12 h,在第二天8:00~10:00开棚通风,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4 黄瓜灰霉病

4.1 为害症状

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会为害叶片和茎蔓部位,对果实的为害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防治,会给黄瓜造成很大损失。调查研究显示,病株的发病率能够达到10%~15%,严重的病株发病率为30%以上,对黄瓜产业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4.2 发病规律

灰霉病的病菌可以通过气流、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和蔓延,尤其在高湿和低温的环境下会加速该病的扩散,主要为害幼瓜,对叶片和茎蔓的为害比较少。通常,病菌通过雌花入侵,会造成花的腐烂,后扩散到幼瓜。该病在花期和苗期易发生,开花期到结果期是发病高峰期。

灰霉病的发生和温度有直接关系,适宜温度为18~25 ℃,温度高于31 ℃时,会停止为害。空气湿度维持在90%以上时,加上持续阴雨天气,大棚内的空气湿度比较大以及排风不及时,会增加发病概率,导致病害扩散和流行。

4.3 综合防治技术

灰霉病与大棚内的温度、湿度有直接关系,尤其是低温高湿的环境很容易造成灰霉病发生,一旦发生会迅速扩散蔓延,在短时间内暴发流行。

为了有效防止黄瓜灰霉病发生,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非常关键。应采取通风排湿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选择药剂防治,并适当控制农药用量,避免出现药害,确保黄瓜产业健康发展。

4.3.1 清除病残体

收获后要做好田间病株残体的清理工作。通过深翻土壤的方式能将土表的病残体深翻到底层,减少大棚内的感染源。发病初期,应及时摘除病叶和病花,并且统一封在塑料袋内,带到大棚外深埋或者焚烧处理,避免病菌扩散和蔓延。

4.3.2 做好生态防控

有条件的地区应该推广高垄地膜栽培,或者利用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及时清除棚面的尘土,增强大棚的光合作用。

在生长前期,要控制好浇水量,如果大棚内的温度升高到31~33 ℃,尤其是超过33 ℃要及时通风,大棚内下午的温度应维持在20~25 ℃,夜间的温度应控制在15~17 ℃,控制好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减少结露,可以减少发病概率。

4.3.3 化学防治

第一,选择喷雾防治方法,可以选择40%施加乐悬浮剂1.35 kg/hm2、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00 g/hm2,每间隔5~7 d 喷洒1 次,连续用药2~3 次,效果良好。第二,烟剂法。阴雨天气或者大棚内的湿度比较大时,适合喷药作业,可以选择烟剂法。选择10%速克灵3.75 kg/hm2或者45%灰霉灵烟剂2.25 kg/hm2,连续熏3~4 h,选择的药剂应交替使用,避免病害出现耐药性。

猜你喜欢

霜霉病湿度粉剂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湿度变送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加湿器用不对 警惕肺炎缠身
济南地区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流行关键气象因子分析及预测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猪缺锌患皮炎咋治
猪缺锌性皮炎的诊治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带有双检测结构的电缆接头保护装置
跟踪导练(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