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对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的功用及策略探析

2023-01-11方卿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耦合城镇化小镇

文/方卿 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广州 510450

引言:

建国以来,由于独特的基本国情,我国在推进城乡发展方面,一直将主要资源和精力倾注在城市,即使改革开放后,也基本是以“城镇化”发展路线为主干,直到党的十八大,“新型城镇化”被确定为城乡发展的基本战略,城乡发展的思路才开始了重大转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城乡发展思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战略调整。

1、特色小镇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的基本功用

世界是对立统一的。特色小镇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的功用当然也遵循辩证法规则。在实践中,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的功用表现出鲜明的二重性。有的特色小镇的建设良好地实现了当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而有的则由于种种原因,不但没有实现这种关系,反而使当地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1.1 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看,特色小镇可以建设成城镇和乡村新的经济增长平台

建设特色小镇是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引导良性增长要素集聚、推动各地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之“特”,根本在产业“特”,这是特色小镇生存发展的合理性所在。故而,特色小镇若能在特色产业上发展成功,就必然能有力地推动当地的发展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良好耦合关系。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特色小镇投资总金额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1】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杭州梦想小镇,它1年内就吸引了700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7000多名创业者落户和数百亿元投资资金,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2】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优良平台之一。反之,特色小镇建设若不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不能培育出特色产业并养护成功,那么,不但难以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可能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甚至重创经济发展,更难指望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良好耦合关系。例如成都龙潭水乡特色小镇,前后投资约20亿元,由于特色不“特”,其他配套也没有协调跟进,最终昙花一现,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也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包袱。【3】

1.2 从国家与社会治理角度看,特色小镇是实现城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个目标的加速器

尽管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是,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总格局尚未根本转变。要素流动趋向依然主要聚焦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几大区域和各省份中心城市。由于虹吸效应、马太效应的长期不良存在,当前即使是城市体系内部也滋生了两极分化现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其他中心城市各种要素加速集聚,而中小城市则越来越多地难以独善其身,甚至不断失血。至于基础薄弱、区位不优的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难度则有不断升高之像。

特色小镇的建设恰逢其时地为解决这个难题彰显了一个极佳的优质选项。这些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色小镇,不仅有助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而且有助于云集市场主体、强化生活功能配套和美化自然环境,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追求【4】。它们不仅达到了与周边城市的良性互动,而且实现了对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耦合。因为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达成了宜家、宜业、宜游的“三宜”美境,这些特色小镇同时也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速现代化的地方,还是法治快速完善、发展的地域。美好生活的愿景不断变现又不断提质上档,尽显产业兴旺、民风优良、法治昭彰、社会和谐的盛世图景。正是大胆探索和敢为天下先,浙江省连年来极大发挥了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已逐渐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5】但是,有的特色小镇建设由于各种原因而归于失败,不但实现不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而且还导致民心动摇,诱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影响安定发展的大局。

1.3 从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看,特色小镇可成为城乡传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载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交融而生的,也需要这样发展完善。文化是国家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从属于国家民族的特色小镇当然无可例外。许多特色小镇正是科学精准地发扬了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共体、水乳交融,从而营造了民生富裕、民风优良、社会和谐的善治图景。还有的特色小镇,原本没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但敢于善于利用产业的培育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让人耳目一新,同样收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发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功效,同样赋予了特色小镇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灵魂。如果功能、定位把持不准,一味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模仿抄袭,就会使自身原有的文化被阉割、扭曲,甚至被异化,从而失去灵魂或异变成庸俗的、不健康的灵魂,最终失去市场而归于失败就成为必然的命运。陕西省礼泉县的袁家村和东黄小镇是两个典型:袁家村始终精准把握优良传统,不断创新经营策略,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特色小镇。而东黄小镇则发轫就模仿抄袭,营造了一个假古镇,加之经营策略、经营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开业不到两年就变成“鬼”镇,教训是惨痛的。

1.4 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角度看,特色小镇可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城镇的关键平台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2018年,习近平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

2、当前特色小镇建设、营运存在不足,不利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

时下,国家大力提倡和支持特色小镇的建设,各地也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虽然形势喜人,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滋生了一些值得重视和警惕的风险性问题。

2.1 理解内涵不透、精准定位不够

一些地方对特色小镇内涵的理解不科学不透彻,对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行政建制镇)及经济园区的概念不能严格地厘清,对将要建设的小镇的定位不精准甚至就没有定位。因而,在建设过程中,要么贪大求洋求全,奢望建成有行政级别的特色小城镇(行政建制镇),要么对标功能比较单调的经济园区或大型项目,完全不顾或忽视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与宜家、宜业、宜游的“三宜”统一。故而,也就很难聚合各类要素形成持续的强劲的生产力,没有特色生产力也即特色产业的支撑,当然就自外于市场了。

2.2 调查研究不深、科学规划不够

一些地方存在跟风心理、攀比心理和不良政绩心理,在决定建设特色小镇之前,不进行严谨的深入的市场调查和自身资源调查,不进行严格的科学的论证,更没有深入的细致的科学规划,要么就是几个会议讨论一下,要么就是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轰轰烈烈开场,最后都是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沉重的包袱给当地老百姓。正因此,一些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只重借鉴不重特色,只重数量规模不重质量效益,只重产业不重生活,只重形象不重精神,只重物质堆积不重制度配套,只重生产生活不重生态环境,只重眼前凑合不重可持续发展,等等。仔细分析那些失败的案例,都具有这些中的一种或几种情况。

2.3 政府导向不明、市场运作不够

正式因为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或是有科学规划但执行不彻底又经常变动,加上建设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使得一些地方立场飘忽不定,甚至完全改变初始目标。有的变成饥不择食、不惜代价、有奶便是娘,来者不拒。有的因为炒作成功,一时虚火燎天,资源滔滔而来,就变得贪大求洋求全。总之,都是搜肠刮肚想法要政策、拉贷款、找商家、作承诺等,就是不顾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甚至连党纪国法也抛诸脑后。

2.4 动机偏离初心、原则履行不够

一些地方建设特色小镇的初始,动机就偏离了初心,没有很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也没有严格遵循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受不良政绩观、不良形象观甚至其他更不良企图的制约,在许多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举债、草率上马、过度地产化、大拆大建、大操大办,忽视或不顾生产生活的需要,更不顾生态环境的需要,这些不仅使特色小镇的建设蒙上了阴影,也使党和国家的形象蒙上了阴影。

3、探索实施建设营运特色小镇的科学策略,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更好耦合

几年来,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探索,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探索实施科学的建设营运策略,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持续耦合。总体看,至少有如下经验、策略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持续耦合具有重大积极作用:

3.1 分类指导、合理布局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本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等资源进行深入全面的调研,并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系,从而及时对全国或本区域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科学的分类指导。“既要在城市外围、都市圈内部等条件好的地方因势利导地建设一批有实力的小镇,又要在城乡发展的断裂带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小镇。”【8】

在特色小镇的布局甚至选点上,要从本行政区全域直至城市圈、经济带范围通盘评估,按均衡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种要素、各种市场条件和各种目标要求,力争精准落子、合理布局。

3.2 科学规划、突出功能

在布点建设特色小镇之前,应该有科学的规划。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园林、矿产、地形地貌、独特物产等)、人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国内国外的人脉资源、优良传统、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等)、经济资源(包括产业资源、区位资源、市场资源、制度资源等)有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形成科学的认识。紧扣特色小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载体这一基本功能,充分发掘利用本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的优势和长处,以期实现疏解城市功能、带动乡村振兴这一核心目标。

当然,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载体这一基本功能是由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这三种功能融合而成的。这就决定特色小镇只有达到产业聚合、人口聚居、生态良性繁衍的状态,从而呈现出宜业、宜家、宜游的美丽境界,疏解城市功能、带动乡村振兴这一核心目标才能顺利达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宏愿也就多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3.3 因势利导、特色鲜明

特色小镇的生命之源在“特色”,而“特色”的体现关键在于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其中,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躯干,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充分发掘利用本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的优势和长处,凝练特色、培育特色、张大特色。切忌:心无定主、随风飘摇,或者贪大求全求洋、脱离本地实际,或者名曰借鉴引进、实则模仿抄袭、生搬硬套。有了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价值基础,若不能为市场和社会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特色小镇就无法从市场换回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由于没有价值也不可能获得社会的容忍。有了特色文化,特色小镇就有了灵魂和精神。就能培育和塑造小镇居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而给外界留下独特的印记和念想,自然地知名度甚至美誉度也就随之升高。反过来,这些又极有利于凝聚成小镇居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奠定特色小镇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社会基础。

3.4 设施完善、环境优美

完善精良的基础设施,高效又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这是美好生活的必然构成要件。特色小镇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耦合的载体,自然会被社会赋予能拥抱美好生活的期许。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完善的设施、幽美的环境,可以大大增强吸纳资金、集聚人才、破除障碍、培育文化、提升形象等方面的力度,是一种事实上的间接生产力。那些成功的特色小镇,莫不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令人叹服、在生态与环境上令人流连忘返。

3.5 创新机制、营造氛围

2019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创新创业创造是特色小镇生存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特色小镇之于社会的价值所在。灵活高效悦纳的体制机制和宽松便利公平的商业氛围,是“三创”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要想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耦合的优良载体,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就必须契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充分彰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尽力满足当代人对美好生活和价值实现的期盼。

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和有效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有必要做深入持久的探索,更多更好地创立特色小镇发展的新理念,开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耦合城镇化小镇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