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绿”“富”共赢

2023-01-10中国经济周刊张燕

中国经济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安澜黄河流域济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黄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样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久以来,受环境制约、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沿黄河各省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搭建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如今,黄河干流已全线达到Ⅲ类水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都进入了新阶段。

保护优先,构建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九曲黄河,浪叠洪波。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发源,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自治区),最终在东营奔流入海。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治理黄河,离不开沿河各省份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治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通过10年的治理修复,整体生态功能已从“基本稳定”转向“轻微变好”。黄河源头湖泊数量由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综合植被盖度为55.92%。生态退化趋势加快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黄河含沙量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在流经山西省的965千米中,大部分流域面积属于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是山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9亿元,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实施塬面保护、林草植被治理、淤地坝建设等一系列水保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8万平方千米。黄河入河泥沙量大幅度减少,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

在黄河下游,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河南,大力推进流域内矿山综合整治,治理滩区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让8.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披上了“绿衣”,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已达到1130平方千米,比过去增加了20%。

此外,山东、河南两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省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2022年7月,由于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省向上游的河南省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两省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取得共赢。

视觉中国

法治护航,为黄河安澜筑屏障

2022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此变得有法可依。

“黄河保护法的制定,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有力的法治力量。”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于琪洋介绍。

为何要为黄河制定专门的保护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黄河一直“体弱多病”,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

于琪洋同样指出,黄河是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之一,水害严重,治理问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

“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开发利用率却高达80%,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制定黄河保护法,正是根据流域特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的迫切所需。”于琪洋说。

在于琪洋看来,制定黄河保护法是着力解决黄河特殊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通过法律,围绕“水”这条“线”、“流域”这个“面”,建立一套符合黄河特殊河情水情的法律制度,依法解决黄河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立法之外,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也为稳固黄河安澜筑牢了屏障。

今年6月28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水利部4部门联合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立足黄河流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7方面任务,涉及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等多个领域。

8月,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范围、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为各省区市黄河保护治理攻坚战制定了“作战指南”。

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瞄准“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主要目标,聚焦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水资源集约化利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提升、产业数字化升级5个重点方面,提出14项具体任务。

多管齐下,一系列政策文件法律的出台,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水资源短缺和开发利用的矛盾、产业布局粗放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等突出问题对症下药,为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绿色发展,流域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越治越好,沿黄各省区高质量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去年9月,“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通车。这是国内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是黄河上第一条公路地铁合建的隧道,也是世界上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第一次穿越地上悬河。隧道建成后,5分钟即可从黄河南岸的济南主城区到达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过去100多年来,穿越济南北部的黄河如同一道天堑,限制了济南向北发展。受此影响,济南主城区逐渐形成以大明湖为中心,东西狭长、南北短促的带状格局,城市发展空间日益受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济南迎来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新机遇。

“起步区规划面积与济南现有建成区面积相当,定位为济南城市空间拓展的主阵地,起步区的建设将让黄河从制约发展的天堑变为融合两岸的生态纽带。”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李国祥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起步区生态保护的关键在黄河,核心在于水,实现拥河而兴、水城共融首先是要全力保障黄河安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称,起步区黄河河床高出南岸城区4至6米,是典型的“二级悬河”。“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全流域防洪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堤防加固、滩区治理、防洪建设等工作,济南段防洪工程全面完工,基本形成以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河床呈逐年下降态势,全力保障了黄河安澜。”黄斌说。

在全力保障黄河安澜的基础上,起步区也坚持产业绿色化。作为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起步区正在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8月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累计签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项目132个、总投资3161.2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含中国500强)企业项目38个、央企项目24个、省企项目35个。

“有序推进绿色安置区、被动式超低能耗厂房等绿色建筑建设,积极开展‘双碳’建设路径研究和‘零碳未来生活社区’试点,着力打造‘碳中和’现代绿色智慧城区。现在的起步区正加快打好蓝绿生态底色、重塑大美黄河风光,绘就一幅现代版鹊华秋色图。”李国祥说道。

猜你喜欢

安澜黄河流域济南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加快黄河生态立法 守护“母亲河”健康安澜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联墨双馨
都江堰安澜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