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灾报道中如何让“正能量”有“大流量”

2023-01-10黎寒池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日报社正能量灾情

黎寒池

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彰显人文关怀,是突发灾难事件中主流媒体的重要工作。在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中,有媒体选取《人民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三家主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新华社占比最多的是灾情报道和暖心报道,分别占比33.3%和40%,而《人民日报》最重视以暖心报道引导舆论,占比达73.3%。不难看出,作为主流媒体,一方面要满足受众对灾害信息的知情权,另一方面需要以共情共意的正能量报道彰显大灾大难面前媒体的人文关怀,向群众传递信心和力量的“定心丸”。

本文以柳州日报社今年洪灾报道为例,分析地方媒体在灾情报道传播中的路径,对地方媒体更好地在防汛救灾过程中引领舆论、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进行总结思考。

一、地方媒体挖掘正能量新闻的优劣势

在重大洪涝灾害事件中,报道主题一般可以分为灾情预报、灾情报道、暖心报道、灾后重建、科学解读、谣言辟谣等六个部分。当汛情严峻,出现人员失联等突发状况时,恐慌心理和信息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导致谣言四起、民心不稳,主流媒体第一时间传递信息、掌握话语权至关重要。

地方媒体挖掘正能量新闻的主要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靠近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素材

洪灾灾害发生后,交通、通信、供电等各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使新闻采访的工作环境变得十分恶劣。这时,地方媒体因为具有地缘性优势,靠近受灾现场,有得天独厚的人脉、信息等社会资源,也熟悉受灾村庄的情况,更容易第一时间进入受灾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

比如,2022年6月4日,柳州日报社记者在融水县采访洪水涌进县城街道的报道时,看到一辆消防车从被水淹没的道路上,急匆匆地驶过,敏感地意识到,可能有救援发生。当即拿出手机,与当地消防部门联系,随即挖掘到了“消防、医务人员和民警,在危急时刻通过四次转运,在洪水中上演了生命的接力,最终孕妇顺利产下一子”这条充满正能量的暖新闻,全网累计浏览量超百万。

2.贴近群众,善抓典型引导舆论

在南方许多地区,一般性的洪涝灾害每年都发生。一般来说,地方媒体的报道视角主要聚焦在当地,擅长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抓住新闻现场能传递正能量的“活鱼”。特别是在洪涝灾害事件中,地方媒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往往能够发现独特题材、挖掘鲜活事例,发挥近距离观察新闻事件和人物的优势,让报道出新出彩。

如我们挖掘出的正能量报道,义务划船摆渡群众二十多年的杨龙超老人,他从1993年起,每次遇到柳江超警戒水位洪水,便义务为居民摆渡。而获取这一线索,也源于我们经常下社区,贴近群众,从社区了解到这位老人的事迹。由于平时就掌握了这一线索,在遇到柳江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时,我们就能及时联系到他,并完成采访报道。

3.深度融合,全媒体采编队伍技术娴熟

随着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地方媒体已建成包括“报网端微屏”在内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在突发事件中推动融合传播高质量运行方面做过许多尝试,既能适应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特征,保证良好的题材不被浪费,又能抓住传播点精准出击,制作出高质量的融媒体作品。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柳州日报社已形成“四大三全”融合传播体系:成立四大中心,即书报编辑出版中心、数字出版运营中心、全媒体采写中心、全媒体营销中心,形成了大编辑、大采写、大出版、大经营的新格局;新闻报道则实现了全媒体传播、全形态呈现、全时段在位。目前柳州日报社全媒体矩阵,已覆盖400万人群,当洪涝灾害发生时,能及时传播汛情,回应民众关切。

同时,地方媒体挖掘正能量报道也存在自己的短板。在重大自然灾害等极端条件下,各种信息来源不一,地方媒体依然存在策划不够,反应不够精准,立体报道面不够广等短板。地方媒体由于应对突发事件报道钻研不深,没有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报道规范,容易受“一时一地一域”的思想限制,难以把本地传播的报道思路转变为异地传播的报道思路。再则,地方媒体平台受限,存在典型人物传播渠道不足、传递正能量的声量不够高等劣势。

二、正能量新闻《“95后”女孩带领群众突围记》取得大流量的报道路径解析

6月18日凌晨,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多个乡镇出现强降雨过程,该县7193人受灾,53处道路塌方,142间房屋受损,5人死亡,经济损失约3.6亿元。柳州日报社记者穿越多处坍塌路面,率先进入灾情最为严重的古都村群旦屯报道寻找失联人员的新闻。次日,在其他媒体记者准备“收工”回家的情况下,柳州日报社记者再次“逆行”进入交通尚未恢复、灾情同样严重的四荣乡九溪村,挖掘出“特大暴雨来袭,“95后”女孩带领10多名群众突围出村”的感人故事。当晚,由图片、文字、视频构成的暖新闻《“95后”女孩带领群众突围记》在柳州日报社全媒体平台独家首发,迅速引起全网关注,特别是视频专题,更是成为本轮灾情报道中,为数不多的传递正能量的爆款作品。随后,新华社据此消息播发了多条全媒体消息,全国200多家媒体转载,全网累计浏览量超千万。

1.贴近群众,彰显人文关怀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媒体记者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害信息的传播,也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因此,对于突发灾害事件报道,媒体记者不仅要及时报道灾情,还应贴近群众,时刻注重受众的内心体验,彰显生命在自然灾害中涌现出来的无私、互助等人性光辉。

暖新闻《“95后”女孩带领群众突围记》的挖掘过程,就充分展现了记者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地方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在灾区采访的两天时间里,记者既是记录者,也是救援参与者,赢得群众尊重的同时,也采写出高质量的暖心报道,传递了正能量。

2.移动优先,善于引导舆论

受众在哪里,哪里就是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时,地方媒体更要突出移动优先策略,在全媒体平台推出更快更多更优质的融媒体作品。

正能量报道《“95后”女孩带领群众突围记》采访结束后,记者在灾区安置点找到了微弱的手机信号,当即用手机编辑文字、图片、视频,形成全媒体产品,把发生在失联村庄里这条暖新闻回传后方,当晚在柳州日报社全媒体平台首发。次日,图文消息在《柳州日报》《柳州晚报》上刊发,新媒体平台还制作封面海报进行扩大传播。得益于移动优先的策略,该报道迅速占领手机屏,形成刷屏的良好效果。

3.信息共享,进行有效传播

公共舆论是事实、情感和行动的混合体。灾害事件因其特殊性极易成为公共秩序事件,事件的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共情传播对做好突发灾害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暖新闻《“95后”女孩带领群众突围记》播发后,记者了解到,潘紫萍带着驻村干部和乡镇干部两次返回九溪村,动员仍存在滑坡危险的村屯群众全部转移。国土专家在受灾村庄勘察发现,6月18日,四荣乡九溪村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九溪村3个屯所在山谷内发生了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但由于提前预警和避险,全村安全转移139人,无人员伤亡。这一信息不仅极大提升了这则暖新闻的传播意义,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通过信息共享,新华社、《广西日报》等媒体迅速据此播发了《特大暴雨来袭“95后”村干部带领村民突围塌方区成功避险》《特大暴雨来袭,“95后”的她担起了重任》《风雨泥流中,他们筑起“红色堤坝”》等全媒体报道,在网络上再次形成刷屏效果。

三、思考与启示

经过对暖新闻《“95后”女孩带领群众突围记》的挖掘与传播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尝试归纳总结出一条地方主流媒体在洪灾报道中挖掘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的参考路径。

1.心系群众,用正确的价值取向挖掘正能量报道。在防汛救灾报道中,地方媒体记者要心系群众,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既要及时、准确和客观报道灾情,又要深入挖掘接地气的暖新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只有符合理性常识和价值坚守,由正能量产生的大流量才会迸发出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2.移动优先,让正能量的“首发效应”更加凸显。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主流媒体更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快速播发的特点,以文、图、视频或其他创意作品“多合一”的融媒体形式,让洪灾中正能量报道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场,让网络空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洪灾报道“有温度”。

3.借筒传声,让正能量报道传得开、传得响、传得远。在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包括地方党报在内的地方媒体要想最大程度地扩大信息覆盖面,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与中央级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借筒传声,通过共情化表达,增强感染力,增强群众凝聚力,把正能量转化为舆论声势,才能有效提升传播影响力,实现大流量,让正能量更加正气充盈,让主旋律更加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日报社正能量灾情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关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思考
“灾情”
检察版(四)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
本刊新聘特邀顾问陕西日报社社长钟顺虎同志简介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及应急处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