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建设特色专栏策略

2023-01-10王俊丽寇凤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编委航空航天科技期刊

■高 磊 王俊丽* 寇凤梅

1)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航空材料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环山村8号 100095 2)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材料工程》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环山村8号 100095

科技期刊作为展示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的平台,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的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国家号召,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突出专业化导向,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1],落实《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的“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精神,鼓励科技期刊要聚焦自身领域特色。一流科技期刊必须加强期刊自身建设,牢固树立打造期刊品牌的强烈意识[2]。科技期刊做精做强离不开优质的稿源,特色专栏策划是对期刊特色的凝聚,能够放大科技期刊的亮点,充分发掘科技期刊自身优势,拓展稿源,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以时代发展、环境变化为契机创设特色专栏[3],成为优秀期刊制胜的宝贵经验。综上所述,创办特色专栏对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意义重大。

航空航天是我国的重点学科和战略性产业,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则是反映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立体化交流平台[4]。“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聚焦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国家近年来鼓励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业类科技期刊,因此,在国家号召建设专业化期刊的背景下,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关键技术创新,创办特色专栏,促进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

专栏是由若干篇有共性的稿件组成的集合体[5],专栏可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但有研究发现专栏的效果不明显[6]。而特色专栏是在原有常设栏目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办刊宗旨和自身发展特点,为突出期刊学术风格和专业特色而创建的由若干共性稿件组成的专栏[7]。有研究显示,有特色、有新意、高质量的专栏不仅可以体现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8]。总之,科技期刊特色专栏的建设对塑造期刊品牌、发挥科技期刊学术引领作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多学者对科技期刊特色专栏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张带荣等[7]以《医学导报》长期创建特色专栏的实践为例,阐述科技期刊创建特色专栏的总体原则、实施办法和实施策略;吕娟等[9]分析医学综合类期刊栏目设置情况,提出特色专栏策划思路与方法;杨建肖等[10]以农业高校专栏为例,分析特色专栏运作模式;林加西[11]以《广东医科大学学报》“衰老研究”专栏为例,分析创建特色专栏的举措。上述研究只着眼于自身科技期刊创设特色专栏的经验或聚焦行业领域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等单方面研究内容,而没有根据整个行业领域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选题-质量-宣传全流程策略。为发挥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期刊特色,本研究调研了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的特色专栏现状,根据当前航空航天领域特点以及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提出要注重选题策略和出版模式创新,辅以质量控制与宣传策略。

1 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设立特色专栏现状

经过百余年的快速发展,航空航天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12]。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是传播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知识、报道产品发展动态、交流科学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物。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有38种,基本覆盖了航空航天的所有细分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术期刊体系。我国航空航天期刊发展起步比较晚,其中最早创刊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均创刊于1956年,近几年创办的新刊有《气体物理》、AdvancesinAerodynamics等。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对有望进军世界一流方阵的科技期刊进行精准扶持和重点建设,旨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13]。在入选卓越计划的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期刊中,ChineseJournalofAeronautics(《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入选领军期刊类项目,《航空学报》《宇航学报》《推进技术》《航空知识》入选梯队期刊类项目。

目前,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存在小、散、弱现象[14],并且稿源国际国内竞争激烈,“唯SCI”思想根深蒂固,航空航天领域科研人员更倾向于将优质稿件投到国外SCI收录期刊,而中国的科技期刊很难吸引到国际上的优秀稿件。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大部分以航空航天科研院所为主办单位[15],科研院所的科研生产任务重,基本将科技期刊编辑部当成边缘部门,基金资助和人才有限、编辑人才队伍单薄,有些期刊只有1~2名编辑,缺乏政策支持、办刊规模过小、办刊力量薄弱的情况不利于打造高水平期刊。甚至有些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面临转型,期刊生存举步维艰。总的来说,缺乏优质稿源是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共同面临的困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亟需组织特色专栏,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已创建特色专栏的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数量约占该领域期刊总数的60%,设立的特色专栏有的聚焦行业热点,如ChineseJournalofAeronautics出版的“翼身融合”专栏等,旨在凸显我国在民用大飞机领域的创新研究能力[16];有的跟踪国家重点实验室,如《航空学报》的“直升机气动技术”专栏依托于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6];也有的关注融合交叉学科等。

2 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经营特色专栏的策略

2.1 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特色专栏的选题策略

成功组约特色专栏的关键在于选题策划,找准特色主题。彰显科技期刊特色的途径之一是进行选题策划,因此选题策划是专栏/专刊组稿的关键。目前,同领域期刊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愈演愈烈,选题策划的实施结果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8]。有特色、有新意、有创意的选题策划,不仅可以体现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壮大作者、读者队伍,还可增强期刊对现场实践的指导性、参与性,塑造期刊品牌,提升期刊知名度[17]。

2.1.1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为实现航空强国梦,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要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内容,积极转变思路,组约特色选题。《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又称3D打印,是我国科技部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在航空航天领域展示了重大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在2017年“中国制造2025”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历史性时刻,《航空学报》[18]、《航空制造技术》[19]、《航空材料学报》等期刊组织了增材制造方面的专栏,方便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领域科研和工程人员了解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沿,促进技术交流。

对于航空航天领域期刊,选取专题方向时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此类基础研究代表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能够解决航空航天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代表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方向,如:《气体物理》组约的“高超声速气动力/热”[20]专题涉及航空航天领域发展最迅速、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之一;“等离子体动力学”专题[21]在2005年被《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中的“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推进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对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不断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和火箭发动机的冲质比是发展先进航空航天器永恒的追求,这使得发动机工作温度不断提升,从而对发动机结构强度与可靠性设计技术的要求提高,《推进技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针对推进系统的结构强度与可靠性问题推出“结构 强度 可靠性”专栏[22],集中展现我国航空航天推进技术领域结构强度与可靠性研究及应用的最新成果,促进技术交流和发展。

2.1.2 紧扣期刊定位及主旨

每一种科技期刊的创办都拥有自身的办刊宗旨和定位,这是该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本质特色,特色专栏的设置要紧紧围绕办刊宗旨,既要打造核心优势,又要突出特色,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航空航天推进系统作为飞行器的“心脏”,对国家国防安全、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影响重大。《推进技术》自创刊以来,以聚焦技术前沿、引领动力创新发展为特色,重点推出“推动系统”专栏,以推动新型推进系统控制领域的发展,突出办刊主旨,发挥期刊所长[23]。协同技术是多武器系统或武器集群系统智能实现的重要保障和途径,也是提升未来体系化和集群化作战技术的制高点。《航空兵器》紧紧围绕武器协同相关理论和技术,打造“武器协同技术”专题,促进武器协同技术在业界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借鉴[24]。《导航与控制》始终坚持繁荣惯性技术学术园地、推进惯性技术创新发展的宗旨,出版“自主导航与控制”专题,旨在凝聚更多导航控制新成果,关注我国进出空间、利用空间、探索空间和控制空间的能力[25]。

2.1.3 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交叉学科是知识的生长点,能够促进交叉领域的融合和创新,推动国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新思路之一就是布局国家战略前沿、新兴交叉、优势学科,抓住时机持续推出学术前沿、专题专栏[17]。目前许多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都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取得的[26],科技期刊应在紧跟国家重要研究方向的前提下,填补学科空白,发展交叉学科,创设交叉选题,做大做强期刊。《航空材料学报》出版了“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专栏,该专栏聚焦计算机与材料学等学科,多学科跨领域围绕材料基因组数据库展开讨论,吸引了众多跨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

2.1.4 聚焦前沿热点主题

专业学科的科技期刊要敏锐地捕捉行业领域的学术前沿,紧跟发展趋势。“十四五”规划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也是引领未来科技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测控技术》刊出的“人工智能与测试保障”专题关注业内人士思考的课题——将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于装备测试保障[27]。《航空兵器》推出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专栏重点报道最新研究进展,力争为从事智能武器相关研究以及人工智能通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人员提供较全面的领域发展景图[28]。石墨烯材料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材料,近年来已经成为热点材料,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广泛研究。目前,碳纳米(石墨烯)材料已经成为空天推进与动力领域高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固体火箭技术》借其热度组织“碳纳米(石墨烯)材料技术”专栏,在空天推进与动力领域引起深度讨论,得到极大的关注[29]。

2.2 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特色栏目出版模式创新

2.2.1 争取主管主办单位支持

长期以来,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对科技期刊的认识与定位存在误区,科技期刊长期处于边缘位置,谋求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科技期刊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生存,而科技期刊又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名片”,二者相互促进、互利共荣。近年来,中央和有关部委高度重视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工作,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认识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主要是航空航天领域具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广阔的行业人脉关系,应在政策上对科技期刊倾斜,在顶层设计的政策框架基础上再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为科技期刊提供办公资源和人才储备,鼓励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例如:科技期刊在进行选题策划会时,可邀请主管、主办单位的相关专家参加;在建特色专栏面临专家人脉资源少、资金缺乏等问题时,可请求主管、主办单位协调解决。

2.2.2 集群化出版

从全球期刊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看,集群化已成为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科技期刊的进步需要期刊走集群化发展道路[30]。《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科技期刊向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转变。有些高校成立期刊中心,统一管理期刊的编务和出版业务;有些期刊以主办单位为依托进行集群化发展,易于推进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形成期刊管理合力,《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工业进展》等期刊的主办单位都是中国航空学会,可以合作办刊,进行资源整合,如《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工业进展》合作申请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并成功入选,共同围绕“两机”专项工程技术难题组约特色专栏,共同促进航空领域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引导科技工作者将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期刊集群化可使学术期刊在追求自身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同时,共同组约某一学科方向专栏,形成社会影响力,共同打造品牌特色。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可以航空航天类学科为依托,将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聚集起来,形成集群,梳理各期刊的特色选题,针对共同选题合力组建专栏,发挥各期刊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合力打造航空航天期刊集群化品牌。科技期刊集群化可有效展示特色专栏的科技成果,引导更多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学科领域的期刊上,形成特色的科技期刊出版体系。

2.2.3 栏目设置优化

纵观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普遍存在栏目设置不合理、栏目繁杂、栏目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让读者应接不暇,从而失去阅读兴趣。为突出科技期刊的特色优势,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应重点关注新问题、新思想、新理论,聚焦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并结合历史栏目数据,优化栏目设置,不断打造品牌栏目[17]。《测控技术》设立“科技动态”栏目,跟踪各单位技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及时报道,增加栏目关注度[31];《宇航学报》根据宇航学科的发展,以及当前的热点前沿对目录栏目进行优化设置,方便读者及时获取重点,提升重点专栏的关注度[32]。

2.3 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特色栏目的质量控制策略

2.3.1 创新编委会运作机制

编委是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把关人,编委参与办刊能够促使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升。然而,大部分科技期刊的编委并没有参与到办刊过程中,因此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发挥专家办刊的优势,打破传统的编委“挂名”模式。首先,科技期刊要制定编委会运作机制,明确编委的责任和工作,每年对编委工作进行考核,重点突出编委组约特色专栏的任务,对贡献比较突出的编委会成员给予全面、周到的奖励,如有些科技期刊编辑部每年会评选“突出贡献奖”等,或者对编委会成员撰写的稿件或组织的高质量栏目实行一定的版面费减免,并将受到表彰的编委在编委会成员中树立榜样,激励编委为科技期刊作出贡献。对一些无作为的编委,在编委会换届的时候就不再聘任,转而选聘期刊工作热情高、想作为的专家担任编委,确定编委增补原则并形成制度。其次,鼓励编委参与专栏策划。期刊可定期召开选题策划会,邀请相关领域的编委会成员参加,鼓励编委为专栏提出建议,提升编委合作办刊水平。另外,要确定科技期刊的重点选题,着重引入特色领域的专家,发挥其对期刊建设与发展的学术引领作用,在保证编委会专家的学科领域覆盖期刊发文方向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方向的特色。ChineseJournalofAeronautics通过增加编委初审环节,提高审稿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品牌形象[33]。《航空学报》为保证专栏工作顺利开展,为专栏特别设置“执行主编”职位,由编委中某一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18]。《固体火箭技术》聘请意大利Deluca教授为期刊编委,为期刊国际化办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基础[3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深化编委办刊、提高编委参与度,积极探索编委送审模式,并与编辑送审模式进行比较,发现编委送审模式的审稿速度更快[35]。

2.3.2 加大审稿力度

特色专栏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稿件。对专栏稿件加强审稿力度,严把质量关,大幅提高专栏稿件质量,能够促使特色专栏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科技期刊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实施严格的同行评议,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所有专栏稿件实行“谁约稿,谁负责”的组稿制度,多位编辑协同初审稿件,稿件初审完成后送栏目主编评审,审核通过后送外审,层层筛选、严格把关,保证特色专栏的质量,优化学术成果。ChineseJournalofAeronautics不局限于“四审制”流程,增加主编初审环节,优化审稿流程,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33]。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在增加审稿环节的基础上,遴选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青年编委,参与审稿流程。青年编委可帮助编辑在专业方向上对稿件进行初筛,提升稿件的学术质量,加快特色专栏稿件的送审流程,提升特色专栏的学术水平。

2.4 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特色栏目的宣传策略

“酒香也怕巷子深”,特色专栏刊发之后,要加大网络、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尽快网络首发。多渠道、多平台宣传是打造品牌的重要策略,如《航空材料学报》邀请专栏主编撰写专题序言对特色专栏进行介绍、宣传,并将序言刊登在封二上。部分航空航天领域科技期刊的网站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网站信息没有补充完全、网络系统老旧、功能模块设计不合理、信息长时间不更新,亟需改版升级,优化部分功能,加大刊网结合力度。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的网站上应设立“特色专栏”模块,方便作者直接进入专题栏目阅读、下载论文。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陆续开通微信公众号,建立作者群和专家库,并重点推送特色专栏论文。但大多数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只是推送目次或者论文简介之类的内容,推文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亟需形成特色栏目,打造品牌服务,从而提升知名度。另外,《航空学报》2014年起由编辑制作电子期刊,推送给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大幅提高了论文的显示度[36]。《航空兵器》通过“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分享知识、服务社会,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科技论文的使用权限,极大提升科技论文的发现、利用和传播概率,推动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3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顺应国家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制作论文小视频发布在期刊网站和短视频平台,对论文进行宣传[38]。

3 结语

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面临着缺乏优质稿源的困境,因此要充分发挥办刊优势,紧跟国家战略重大需求、紧扣科技期刊定位和主旨,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特色,聚焦前沿热点选题。为建设一流期刊、争取优质稿源,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应创新出版模式,争取主管、主办单位支持,并探索集群出版,实现合作共赢;优化栏目设置,突出专栏特色;加强特色专栏质量把关和宣传推广。编委是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把关人,科技期刊要创新编委会运作机制,提高编委办刊水平;加大审稿力度,把关特色专栏质量;加强宣传推广,提升特色专栏的显示度。

因篇幅有限,本研究仅定性分析了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创建特色专栏的策略以及经营特色专栏的经验,并未深入讨论特色专栏建设对学术影响力提升的效果。航空航天类科技期刊应注重特色专栏经营策略,采用数据分析等手段分析影响力提升效果,扬长避短,根据自身期刊特色与定位,走出适合自己的世界一流期刊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编委航空航天科技期刊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南京航空航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