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023-01-09

中国金属通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矿山环境

廖 涛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往往会出现滑坡、崩塌、地面裂缝等灾害,因受极端天气的影响,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效防治地质灾害要坚持人防和技防。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是关键,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切实提高企业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勘测地质灾害情况,比如说,利用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精准地定位地质灾害及验证地质灾害特征。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好防治措施,避免人员伤亡,明确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及时做出战略调控。国家鼓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和方法,制定有关技术标准,提高地质环境的保护水平。自然资源的管理部门也履行对矿山的监督职能,企业确定土地复垦方案,确定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对整个矿山进行环境监测,对于过度开采矿山的要及时劝阻,才能改善矿山地质环境,推动矿山产业长远发展。

1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1.1 矿山地质环境现有问题

研究区域中的采矿活动分别从地质、水源、地貌以及土地等方面对地质环境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具体描述如下。

1.1.1 地质破坏

作为矿区当前最显著的环境问题,此类破坏形势呈广泛、复杂、多隐患等特点。不同的采矿模式引发不同类型的地质破坏,该区域中常发生山体崩塌、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多起人员伤亡事故,且严重影响了此矿山的生态地质环境。

1.1.2 水源污染

该矿山的年均疏干排水量高达数百万立方米,破坏数千亩水源生态,大幅下降的地下水水位与因采矿而生成的矿坑水、废渣淋滤水等废水,大面积污染了土壤与水源。

1.1.3 地貌景观

研究区域含有的煤矸石、矿石废渣以及尾矿石等固体废弃物有近百万吨,既大面积占地,还严重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加剧了矿区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1.1.4 土地破坏

研究区域总占地面积近千万亩,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矿山道路占用等采矿活动极大地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

1.2 矿井水文条件

水文因素是指矿山地下水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自身的物理特性上,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移动的地下水可以润滑岩体结构面,降低开采结构面阻力,使岩体更容易软化和坍塌;静止的地下水会对岩体造成一定的溶解和沉降。当裂隙中的静水产生一定压力时,岩体裂隙的程度增加,使矿山岩体表面的土壤发生移动。

矿井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一般来说,动态变化很大。受雨季和旱季的影响,不同地区将形成不同的补给条件。在雨季,尤其是大雨期间,南方地下水位将显著上升,水动力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在北部地区,通常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雨季,另一个是积雪融化,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但不会出现显著上升,主要是因为北部的降水量小于南部。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四类:裂隙水、孔隙水、岩溶水和断裂带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径流路径和排泄条件,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位的升降不仅与该地区的降雨和地表水密切相关,还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的控制。其中孔隙水类型最为标准。在季节性含水层中,随着雨季和旱季水位的变化,形成了相互关联的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具有矿井排水条件好的优点。

2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2.1 山体滑坡

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而且非常复杂,山体结构分布有很多的岩石,经过雨水冲刷,加之外力作用,就会导致山体滑坡,其中的岩石成分是由于开采矿产时没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或者没有采用专业的开采方法,大量的岩石被遗留下来,给山体滑坡留下隐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采掘井巷道出现结构破坏、岩土结构变形等问题,当有不良环境因素存在,就会导致结构变化,比如山体受到风力的侵袭,受到雨水的冲刷,或者在外力的震荡作用下就会导致岩石松动,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岩石产生移动或者大量滚落,因此导致山体滑坡灾害。所以,在进行矿产开发时,开采人员所选择的区域要保证岩石层坚固,固定好山体土层,将山体的土质结构固化处理,可以对山体滑坡起到预防作用。

2.2 采空区塌陷

采空区是指地下矿山矿石开采后留下的空间,采空区一旦发生坍塌,垮落的岩石会掩埋人员,造成人员伤亡,或堵塞巷道,造成人员被困,产生的冲击波会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设施受损,坍塌还可能破坏隔水层,引发井下透水或采空区透水,大面积坍塌 会造成地面坍塌,导致地面建筑物被摧毁和人员伤亡,甚至引发矿震和山体崩塌,滑坡及地下水体灌溉。采空区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有:①未按设计采矿造成采空区暴露过多,暴露时间过长;②未按设计留设保安矿柱和矿柱尺寸偏小;③矿山地质结构复杂,地应力大,有断层、软弱层、岩层等岩石活动带;④大规模爆破振动影响。预防采空区坍塌的主要措施有:设置矿业权时避免重叠交叉,相应矿山之间要留有间隔矿柱,尽可能用充填法采矿;规范矿业开发秩序,严厉打击超层越界开采;严格按照设计参数开采,保证矿柱稳定性,严禁破坏保安矿柱。

2.3 泥石流灾害

在矿山环境中,泥石流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沟床内部存在大量的松散固体物源,一旦发生暴雨,则极易引发泥石流。当发生泥石流灾害问题时,与矿山开采工作密切相关。如果开采矿产的时候不能对开采量有效控制,就会出现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大量消耗,地质环境以及地质结构都会产生变化,因此加大了地质结构的松散度。在矿山开采工作中,由于没有对废料以及泥土进行处理,泥土大量堆积,受到外力的影响,比如风力的影响以及雨水的影响,泥石流问题就会产生。在开采矿产资源前,需要勘查技术人员勘查矿山开采区域并全面了解,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解决,对于矿山地质环境资料进行研究并全面分析,充分考虑到矿山环境地质变化情况,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将矿山泥石流灾害发生率控制在最低。

2.4 矿井水污染

矿井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地下水和地表水。矿井生产中,一旦发生透水就会造成严重的矿井水灾。不但增加矿井的排水设备及排水费用,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有时也会造成人员伤亡,淹没全矿道,如果是老窑透水,聚集在老窑内的瓦斯,硫化氢气体也会随液体流出,瓦斯遇到火源可能会发生爆炸,人员呼吸了大量的硫化氢气体就会中毒死亡,矿井水灾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主要防治措施有:慎重选用井筒位置,井筒标高,并标出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防止洪水灌入井下,造成灾害。改迁河道,加固河床。排出积水,填塞河道。挖排洪沟,探水。

3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3.1 建立地质灾害防控机制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地面沉降防控共同责任制,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政府要对于某些地质灾害严重的矿区下达禁令,实施地下水禁采,进一步遏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在开采矿山前,要提前对矿山检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区,加强防护措施,制定地下工程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过度开采矿山。

3.2 加强紧急救援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加强紧急救援体系,并配备相应的通讯设备,制定高效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科学的工作流程,配备医疗器械,建立完善应急避难所。矿山发生地质灾害后,要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抢救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快速搜救人员,及时对被救援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全面维护灾区稳定。

3.3 通过设置设施对强降雨水进行分流

在对矿山进行水文地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调查地下水资源,明确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因素,基于此将相应的解决方案制定出来,尤其是一些地区降雨量比较大,当给排水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当有暴雨或者短时强降雨的时候,很有可能产生内涝。另外,矿山地下水的储存量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具有直接相关性,还对地下水承载能力有足够的影响,这直接关乎到矿山可开采资源的持续稳定性,所以,工作人员调查矿山地质环境时,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以及气候特征准确掌握,使得雨水分流改造的进程加快,对高端科学技术合理应用,并应用信息技术,对矿山排水设施不断改造,对合理分配地下水资源非常有利。

3.4 组建专业的治理组织,强化地质灾害与矿山地质的治理

为了有效降低地下采矿对矿山地质的影响,我国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地质灾害与矿山地质的治理,组建一支专业的治理组织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首先,在进行地下矿山开采活动前,需由专门的治理组织和地质勘测队对所开采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细致勘查,依据勘查结果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治理方案,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采矿风险进行评估,做到防范于未然。

其次,对于采矿作业给生态环境、矿山地质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影响,在治理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别治理,保障所存在问题能够一一解决。

最后,为了有效预防在治理采矿过程中再次出现灾害现象,需提前做好防护管制工作,例如支撑防护、边坡稳固等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保障采矿作业的支护安全,还可以减少采掘区域产生岩体崩落、坍塌等现象。

3.5 从源头控制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

在对地下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时,将会对施工的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开采前做好有关的勘察工作,对地质环境全面的分析形成可行性报告,然后依照报告中的具体内容与开采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开采方案。在对设备与技术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始终贯穿着环保节约理念,能够在源头上降低采矿对四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资源开采时,需要保障因地制宜与矿产资源具体类型相结合,对内部存有的有害物质实施初步预测,而后做好针对性的应急方案。若是开采时出现问题需要与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有关的对策能够有效的降低损失,对于四周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企业单位能够选择事宜的控制措施,对传统环境控制不足问题进行适宜的调整,把环境破坏控制在最佳的范围之内,规避环境问题出现。

4 保护地质环境的措施

4.1 对资源二次利用

矿产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产生了大量的废石等废渣。目前,我国矿渣的利用率低,不仅导致资源浪费,长期堆放会大量占用土地,淤塞河道,污染农田水,破坏生态环境。为此,企业要综合利用固体废渣,产生的废石是潜在的二次资源,随着经济技术的提升,这些废渣可以完全利用。企业应该树立资源二次利用的观念,通过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实现资源二次利用、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4.2 加强资金管理

治理地质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才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资金管理很重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各相关部门成立专项保护资金,专门用于对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对于一些矿区资金严重缺乏,需要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承担。各地的政府要制定保护矿山环境优惠政策,调动人们保护地质环境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通过市场调节对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处理。

4.3 绿色矿山建设

开采矿山产生的废石、废水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对矿山上的绿色植被要加大保护力度。必要时还可以移植植被,以防止泥石流、滑坡的出现。根据矿山的地理状况,采用人工的方式在裸露的岩壁上种植植被,从整体上改善矿山的地质环境。从政策、环保、生态等方面倒逼露天矿山企业重组整合、转型发展,督促指导矿山企业规范开采、善用资源,逐步实现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绿色化”转变,致力于建设矿山开采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的绿色矿山。彻底改变过去“小而多、多而散、散而乱”的落后局面,推动矿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4.4 区域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

从基础工程的地质、公益性、区域战略服务规划入手,研究并评价环境地质主要是为了追求可接受的地质灾害风险与环境水平。在不同尺度的视角出发,例如人类社会在内的重大活动、天气因素以及地震等自然因素等视角,避免中心聚落区的地质环境变化因素,影响地质环境评价的能力与质量。对地震多发区和受高强度冲击影响的缓冲区,应提出地质灾害风险的分级要求。

4.5 矿山地质环境建设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各种手段,如物探、地震等技术,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特征、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等信息及时收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矿山开采的危害性,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在我国,由于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所以导致了很多矿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必须要重视矿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的生态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内对于矿业的保护主要集中在采矿活动的排放量,忽视了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4.6 矿山地质环境可持续性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的可持续性评估就是要在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平衡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的目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矿业的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会导致的各种灾害的发生等。在我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且地质结构多变,所以在进行矿产的选冶和加工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周边的居民生活、生产等方面都带了巨大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矿区的综合治理,将其变为一个整体,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其改造为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产品或者服务。

5 结论

为有效防治矿山的地质灾害,需要科学做好防治工作,对此要充分开展分区防控,强化灾害监测,健全预警体系,采矿操作实施合理规划,加强地质安全防护工作,采用全液压动态矿区技术,并科学布置矿坡底部排水管道,设置矿坡连接梁。同时,为促进人们和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把握地质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只有着眼于防治矿山地质灾害,方可最终达到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建设的长期发展。此外,在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环节中,应科学理顺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以便进行有效引导,实现矿山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理念。

猜你喜欢

矿山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