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情意合一”思想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

2023-01-09刘瑞连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中学2554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情意合一家乡

刘瑞连(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回族中学 255400)

陶行知先生的“知情意合一”思想认为,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学生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学生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情育不是培养学生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学生应有的感情。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为之努力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意志。初中地理课程中,教师从空间尺度的视角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课程理念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把培育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新一代作为核心追求。而德育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标的达成、价值的体现及德育内容的完成都与其渗透路径密切相关。“知情意合一”思想深刻概括了在教育中要注重知识和德育的有机融合。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初中地理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知情意合一”思想的内涵

“知情意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过程的基础是道德认知,由此逐步内化升华为道德理念,并产生合乎情理的道德情感,进而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并转化为被社会和他人所赞赏的道德行为,在此过程中,核心要义是要‘知情意’的完美统一。”

二、“知情意合一”思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鲜出炉,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愈发迫切。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力等都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知情意合一”思想下,采用整体的德育方略,以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富含德育元素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学地理,并真实感受到掌握地理知识带来的便利,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考改革之前,地理学科因为不是中考科目,常常处于学科教学的边缘,不受重视。这也导致很多地理教师忽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学上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导入环节流于形式或缺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初中地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导入这个环节对整个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教学时,他们经常根据课本的固有内容来组织教学,教学导入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丝毫新意。甚至有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没有设置教学导入环节,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上得累心,学生学得费力,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因为有效的教学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导入流于形式或缺失,就会极大地影响课堂的趣味性并且制约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式落后,多媒体使用效果欠佳

教学方式是教育实践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成效。目前,许多教师仍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迅速地传递知识,但其抑制学生的个性,从而导致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赋予初中地理课堂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推进者,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却疏于学习多媒体技术,甚至对使用多媒体有抵触情绪,仍然沉浸在过去教学经验的温床上不愿革新。凡此种种导致初中地理课堂的多媒体使用效果欠佳。

3.课程实践活动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一,深刻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纵观当前初中地理课堂,很多教师的授课偏向于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多知识点的学习都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深耕教材内容,没有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因此,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常常成了空谈。

四、“知情意合一”思想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1.教师教学中要寓德于知,创设情境,注重兴趣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学生死的知识,而是引起学生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在当前倡导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下学好初中地理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做好初中地理德育渗透不能仅凭教师脱离教材实际的口头说教。教师影响学生关键在于深入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深挖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或开展相应的活动。仅凭口头说教来灌输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学生对国情、乡情毫不了解,怎么能从心底产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寓德于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中国自然地理概貌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展现不同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否具有同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教师启发学生自发地进行一层又一层的思考: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什么区别?这种差异是否与地理环境有关?如何描述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信息,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风景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联系时事热点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兼顾地理知识,单单进行德育教学而忽视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是不合适的。因此,将陶行知先生的“知情意合一”思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显得尤为必要。“知情意合一”思想中的情育不是培养学生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学生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例如在教授“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时,教师首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围绕当下流行的热点话题“环保”进行地理教学。因为该主题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涵养环保情怀的重要环节,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要素,而且与地理教育息息相关。教师在讲解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时候,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观看《航拍中国》中的黄土高原的绿色面貌,今昔形成强烈对比。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情况探究土壤侵蚀的成因,在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小组协作,对“怎样处理土壤侵蚀”的知识进行分类。教师选取适当的材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在总结升华的过程中,将教学重新回到青山。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还有效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学生追求环保的感情,德育渗透于无形。

3.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尝试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文本中涉及的德育元素不加重视,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十分不利。在倡导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要使学生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将德育渗透落到实处,教师要学会统筹地理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并将学生身边的各类学习资源加以整合,尝试设计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例如,初中地理课程中“家乡”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了解其朝夕与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因此,教师可以在“知情意合一”思想的指引下,设置“我的家在这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认识家乡的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展“知情意”。在前期调查阶段,学生可以围绕熟悉的家庭和学校展开,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相应数据,并对数据加以分析,掌握相关情况。在活动中期,学生可以实地考察,如走访家乡基层政府、欣赏家乡自然环境、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在实践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家乡的变化,用自己的耳朵听家乡的变化,在真实的环境中识别具体的地形,这样的体会是真实且深刻的。在实践活动的后期,学生可以融合调查中获得的数据以及发现的问题,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或考察叙事,对家乡的环境、人们生活的变化情况等加以说明,对家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通过系列活动,不仅锻炼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实现德育的渗透目标。

4.转变评价方法,融入德育相关指标

“学而不思则罔”,初中生反思的方向与他人的反馈密切相关。教学评价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最重要的互动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反思和后续方法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施“知情意合一”的德育方略时,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单纯依靠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德育元素,无法提高学生对道德品质的重视程度,德育的效果也不会达到最佳。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评价时可以积极搭配德育方面的评价,以此引导学生从思想道德品质方面进行反思。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学生学习过程观察表、学习任务单、学习过程评价表、学习结果评价表等,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等角度,共同对学生地理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相关学习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记录和评价,从而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另外,教师可以综合应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过程性评价时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从而不断地调节和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奉行。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知情意合一”思想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将有利于学生在鲜活的教育下,获得知情意的发展,而不是死知识的拥塞。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仅得到理论知识的熏陶,还能锻炼地理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知情意合一”,让德育之花在初中地理课堂盛开。

猜你喜欢

情意合一家乡
教学做合一
人剑合一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开封“22证合一”开全国先河
心愿之选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平生情意,悉数与君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