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南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1-09周晓星覃壮宝郑其丽

农技服务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黔南州蔬菜发展

周晓星,覃壮宝,罗 飞,郑其丽

(黔南州种植业发展中心,贵州 都匀 558000)

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处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地处东亚季风区,海拔230~1 600 m,年均气温13~20℃[1]。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当地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以保障供给和助农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3],推进蔬菜产业裂变式发展,对黔南州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2020年对黔南州6个蔬菜重点县和云南、宁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外蔬菜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的调研考察,分析黔南州蔬菜产业发展成效、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推进黔南州蔬菜产业裂变式发展提供对策参考。

1 黔南州蔬菜产业发展成效

1.1 种植面积稳步增长

2020年,全州蔬菜播种面积20.33万hm2,总产量480万t,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5—2020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84%、23.14%。全州12个县市蔬菜产业均有较大发展,县(市)间差距不断缩小,除罗甸、三都、瓮安等蔬菜种植大县外,其他县(市)的播种面积年均增速在11%以上,其中福泉市、龙里县、长顺县增速列全州前三位,增速分别为24.95%、21.43%、17.2%。

1.2 规模化标准化基地迅速扩大

全州6.67 hm2以上基地从2015年的183个、0.87万hm2发 展 到 现 在564个、3.86万hm2,其中,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个、0.11万hm2;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1个、100 hm2;建 成冷库157个、总 库容量25.4万t,拥有冷藏运输车辆企业47家、车辆279辆,形成了覆盖范围广、运营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集冷藏、运输、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1.3 优势单品种植进一步扩大

针对以往黔南州蔬菜品种多而杂,蔬菜产量、产业规模有限的情况,通过调整蔬菜产业种植品种结构,将贵州、两广、江浙等主要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辣椒、瓜类、菜豆等8个品种作为黔南州优势单品大力发展。2020年8个优势单品种植面积11.13万hm2、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54.75%。尤其是茭白产业,在黔南州从无到有、异军突起,面积现已达0.27万hm2,使黔南州迅速成为贵州省内最大的茭白种植基地,并入选2019年贵州省重大项目建设成果展。

1.4 蔬菜商品率显著提升

州内各县(市)积极开展宣传,让种植户切实认识到蔬菜商品率与经济效益的直接关系,并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培养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蔬菜商品率,实现蔬菜产品价值。2020年,全州商品蔬菜产量338万t,占全州总产量的70.42%,较2015年增长113.92%。同时,依托实施菜篮子工程,通过签订安全用药责任书,落实责任到户,有效遏制违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为市场提供品质安全的蔬菜产品。

1.5 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通过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带动州内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州蔬菜累计带动农户80万户280万人,其中,贫困农户2.58万户9.72万人,人均收入2 044.6元,较2015年增长52%。

2 黔南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2.1.1 气候资源条件优越黔南州属东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平均气温13.6~19.6℃,无霜期平均为292 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加之境内各地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的地域性和垂直性差异显著,可有效利用这一气候资源条件优势,实现蔬菜常年生产、错季上市。

2.1.2 交通区位优势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南邻广西,北靠省会贵阳,是贵州省南大门和国家“一带一路”和大西南地区连接华南及珠三角的重要节点。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投入使用,使黔南州逐渐成为珠江、长江流域和港澳地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十三五”期间,黔南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水泥路,为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1.3 政策支持不断加大2017年2月16

日,国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7 1号)],提出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提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大做强贵州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同时,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州委州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州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黔南州2020年蔬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一系列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为黔南州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1.4 资金投入不断加大通过省级产业发展资金、广帮资金、坝区产值奖补、基础设施奖补、保险支持等多方位、多渠道给予政策鼓励,持续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蔬菜产业。2020年,全州蔬菜产业获得资金1.4亿元,其中省级产业发展资金2 249万元,广帮资金5 500万元,坝区产值奖补资金3 760.29万元,保险兑现2 453.83万元。

2.1.5 良好的技术支撑自1997年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扎根黔南州罗甸、三都等县,利用气候和生态优势,开展“科技特派员‘321’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贵州高原生态蔬菜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及推广”等项目,研究总结出适宜黔南州低、中、高不同海拔区域的一系列蔬菜高效种植推广模式101套,增加了蔬菜复种指数,并通过合理安排茬口,调整种植结构,创新耕作制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2.1.6 群众种植基础好蔬菜在黔南州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罗甸、三都等蔬菜生产重点县,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陆续引进和驯化蔬菜品种,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由于经济效益好,百姓自发种植意愿高。通过长期实践,还涌现出一批“土专家”和“田秀才”。

2.2 挑战

2.2.1 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全州从事蔬菜技术推广的人员只有49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12人,年度人均指导和服务面积达0.37万hm2。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较大、专业知识存在断层、人均指导面积大等问题凸显。

2.2.2 要素保障供求矛盾突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蔬菜基地较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较为滞后;多年前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与现代生产方式不相适应;政策性保险覆盖品种不多、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依然存在,全州政策性蔬菜保险签单面积不足0.67万hm2,不到蔬菜种植总面积的5%,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难以弥补损失。

2.2.3 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蔬菜基地小、散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优强经营主体少,农村基层组织在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蔬菜产业发展不足。

2.2.4 品牌打造与宣传力度不足全州缺乏统一的蔬菜产品公用品牌,对已注册的子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缺乏对蔬菜品牌的统筹管理,使用品牌进行销售的蔬菜占比低,加之多数蔬菜基地未实行分级包装上市,商品化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 推进黔南州蔬菜产业裂变式发展的对策

当前,黔南州蔬菜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初级阶段,蔬菜产业要实现裂变发展,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基础设施、以市场为导向布局优势单品、以营销主体为核心建基地连市场、以发动群众为关键搞生产做规模,让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应有作用,共同推动形成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1 优化布局调优种植结构

一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黔南州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使蔬菜产业实现品种良种化、种植区域化、管理专业化、设施优质化,形成规模合理的生产能力。二是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原则,重新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优势单品区域化协同发展,为后期农用物资销售、种子种苗供应、植保技术服务、产品分拣包装、产品集中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打下基础,实现依靠产业聚集要素、助力农户增收的虹吸效应。三是聚焦优势单品发展。在全州8个优势单品范围内,各县(市)狠抓特色品种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单品,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供应总量和质量,形成拳头产品。

3.2 系统谋划推进种业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蔬菜种子种苗供应商信息储备库,依托国有平台公司,逐步规范蔬菜种子种苗市场,畅通经营主体、种植群体和供应商信息渠道,为其提供更多优质优价的种子种苗。二是依托黔南州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引进培养一批品种选育人才,聚焦8大蔬菜优势单品,加强对适宜黔南州气候蔬菜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加快水旱地轮作等良性高效的菜田耕作制度推广,为打造蔬菜强州夯实技术支撑。三是严格按照新品种“先试验示范、后逐步推广”的原则,州、县两级每年匹配一定品种试验示范经费,在不同海拔和区域建立“四新”试验示范点,切实提高科技转化率,为群众提供可直观学习借鉴的样板。

3.3 加强专业化技术服务

一是充分发挥技术队伍作用。统筹用好各级农业专家、涉农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等资源和力量,积极发挥县乡两级农技服务队、农业企业技术员、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组建蔬菜技术专业团队,实现蔬菜技术服务全覆盖。二是加大产业工人培育。用好技能培训资金,以规模化蔬菜基地务工农民为培训对象,对企业长期雇佣当地青壮年农民开展蔬菜标准化种植进行补助,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转变;依托农投公司、供销社、加工流通企业等,引进培育一批蔬菜产业经纪人队伍。三是加快发展社会化蔬菜科技服务组织。探索构建“基地+技术服务公司”模式,构建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基地向社会化蔬菜科技服务组织购买技术服务,逐步解决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3.4 强化全产业链要素保障供给

一是资金投入多元化。以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蔬菜种植多元化投入机制,集中资金优先解决相对集中连片基地的基础设施不配套、配套不适应等问题,增强蔬菜产业保障功能。同时,采取“财政投入一点、经营主体出一点、受益群众筹一点”的形式,设立基础设施管护资金,建立健全管护体系和管护机制,把已有基础设施管护好、功能发挥好。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的统筹整合使用力度,统筹整合基本农田建设资金、坝区奖补资金、广州对口帮扶资金、财政涉农项目资金等,加大对蔬菜基地的水、电、路、冷库、分拣中心、保险等方面配套,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提升农业保险推广力度。一方面通过农业主管部门协调,引导农业保险机构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开发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丰富可投保险种。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通过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知晓度,提高参与度。

3.5 加快提升蔬菜生产组织化能力

一是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坚持把国有企业转型参与发展作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有力补充,对暂时没有经营主体入驻的基地,采取州县农投公司、供销社实体化转型参与发展或村级合作社兜底等模式入驻基地,确保基地蔬菜的组织化生产。二是做强“村社合一”服务实体。探索创新项目实施办法,鼓励村级合作社实施项目,凡是到村实施的蔬菜项目,原则上“村社合一”必须作为项目申报实施主体,项目实施盈利资金用于进行分红和壮大集体经济,做实做强村级合作社发展,逐步提高村级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经营方式。以企业为带动,合作社为联结,农户为基础,依靠企业对接市场,合作社衔接企业与农户,农户进行生产,合理分工,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蔬菜产业发展。

3.6 加强蔬菜产业品牌打造

一是全面推行分级包装上市,重点聚焦坝区、集中连片基地,配套完善集冷藏、分拣、包装于一体的采后处理中心,严格按照目标市场标准分拣包装,确保分级包装上市产品符合目标市场需求。二是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规定,强化对辖区内蔬菜基地的指导监管,加大对上市产品的抽检力度,做到逢出必检,合格一批、上市一批。三是突出“绿色、生态、干净”三大元素,积极申报“绿博黔南”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深化现有“黔甸”“秀峰”“剑江”等品牌的宣传推广和运营管理,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按照品牌标准生产,采用“省品牌+州品牌+子品牌”模式进行销售,提升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四是在全省统一的“黔菜”公用品牌下,以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契机,不断完善提升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快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和溯源体系,扎实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打响黔南“生态菜”“绿色菜”“有机菜”品牌,推动蔬菜产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提升蔬菜产值。

猜你喜欢

黔南州蔬菜发展
春日花田映红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奇怪的蔬菜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蔬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