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例

2023-01-09陈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校区苏州校园文化

陈进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我国高等学校扩大办学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求的提出,以及“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提出的前提下,掀起了高等学校扩招和合并的热潮。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始扩大大学的招生人数,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向,招生录取比例年年升高,由此产生了一批大学新校区。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和经济转型加快,地方与高校合作持续深入,开展新建校区、异地校区办学的高校数量快速增多,至2017年,我国在建和已建的高校新校区已超过200个。“双一流”高校多校区建设也很普遍,以往研究以高校在异地设立机构(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及附属医院)为主题,搜集2000年到2020年4月底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异地办学的资料,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这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异地共设立了166个机构[1],可见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国内高校办学的“新常态”。

高校建立新校区有利于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大学扩大办学空间与规模、增加办学实力与规模效益、提高办学整体质量和总体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一些跨区域建立的新校区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底蕴相对缺乏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它应如何传承老校区的办学精神,发扬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值得重视。

1 新校区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方向,既反映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和人文底蕴,也象征着学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建设为主要内容,是“大学精神”的现实表现形式和具体化[2]。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方面。其中,物质文化由校园自然环境、文化设备、场所、经费构成;制度文化由以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为核心的有关形式、方法、规定构成;精神文化则包含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反映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的精神文化总和;行为文化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综合反映,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基于上述定义,本文所探讨的“校园文化”是指异地办学情况下的新校区所建设、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由于异地办学而形成的特有地域文化。

2 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高等学校多校区建制的模式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合并型”与“拓展型”,“合并型”是指两所或两所以上的高校合并而成新学校,并划分为不同校区[3];“拓展型”是指在不同地域新建校区、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等机构,由此形成多校区大学的格局,其中分校形式往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校区、学院则是与老校区同一法人。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和取得了一些成果,最早建立的一批新校区已经相对成熟。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基本形成。现有新校区相比于老校区建设时间晚、规划设计理念先进、校区设施完善,能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条件较为完备。二是校园文化组织架构初步建立,较早成立的一批新校区在建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与文化,已经形成了一批特色做法。三是校园文化氛围蓬勃发展。随着持续的招生培养,在校生人数规模不断扩大,校园里人气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得以加速生成。但是,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依然有很多限制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不足。多数新校区建立时间短,相比原有校区的长期历史沉淀,新校区多处于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地区,文化底蕴单薄。

(2)距离老校区远。地域分离与文化分离息息相关,很多文化活动受到地域限制,学生自由往返新老校区的难度加大,缺乏校区之间的交流,教师需要长期往返于新校区和老校区进行教学活动,带来了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等问题[4]。

(3)载体建设不足。新校区文化活动的媒介、形式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新校区的校园建设往往与使用同步,校区基础设施还在不断完善中,师生在短期内都缺乏对新校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园文化很难产生碰撞。

(4)学科建设差异。一般来说新校区的建设是为了完善原有的学科体系,使学校的学科架构更加完整,提高学校竞争力。出于此原因,不同校区的学术研究氛围会有较大差异,如文科与工科的文化氛围是截然不同的。

(5)管理机制缺位。新校区的组织架构和各类管理制度都要基于新情况制定,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现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3 新校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述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 重老校区轻新校区

老校区校园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更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而新校区则由于发展刚刚起步,校园文化氛围不足,高校重点抓老校区文化建设,或者原有校园文化比较完备的情况下容易忽视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使得新校区成为“文化孤岛”。从新校区建设角度,新校区普遍要经历边建设边发展的过程,除教学、生活的必备硬件设施以外,科研场地、图书馆在保障最基本吃、住、教学的前提下,实验室数量、体育场地、素质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客观上会相对不足,办学资源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另外,在建设初期,新校区往往没有体现学校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没有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校园景观,校园文化的传承缺乏载体;师生员工的文化活动场所也缺乏,难以满足校内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重物质轻精神

新校区建设过程往往是建筑先行,因此,新校区建设往往采取将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校园物质文化移植过来,但是在移植过程中存在流于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忽视了精神内涵。大学不仅是大楼,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精神。如前所述,学校的精神文化充分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中。新校区建设往往不能将这些历史积淀充分挖掘出来,加以改造运用到规划和建设中去,也没有转化为新校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导致许多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了人文氛围和文化底蕴的筹划,既没有体现大学的文化传承性,也没有展现它的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在新校区建设中,需注重与老校区文化的同质性构建,否则就会造成两校区文化的分化、断裂,呈现出零散、隔断的文化特质,不利于学校整体的长远发展。

3.3 重复制轻传承

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根本性的工程,应该深入挖掘老校区的文化底蕴,并将其贯穿于创建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5]。新校区的地理距离差异和校园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引发师生的认同感降低[6]。部分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将老校区的文化成果简单地复制过来。例如,举办同样的文化活动、设立同样的社团,制度设计也大多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而没有发掘其根本源头和自身特色,导致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蜻蜓点水”“批量生产”,降低了校园文化传承的可能性,校园文化创新落后于教育思想的发展[7]。

3.4 重建筑轻内涵

校园文化的生成依赖于师生在各类文化载体内丰富的生活场景,渗透于生活方式中。新校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校区生活的一些场景不复存在,亟待重建。但是在推行过程中,部分学校认为只需要有了相应的建筑和场地就能自发生成,忽视了内涵建设,不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等各类形式活动,将老校区的制度文化原封不动复制到新校区,造成职能不明晰,也未结合校区建设实践和新的办学理念,影响了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8]。

4 构建新校区文化的路径与对策

4.1 物质文化:打造建筑形态表征

高校应以校园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的生成。一方面,应注重继承、传递老校区的文化资源,在标志性建筑、景观设计和道路名称等方面体现学校的历史,充分将校园符号(如校门、校徽、校旗)、特征融入建筑中去,使校园环境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应紧跟时代,建设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依据校园活动为师生配备各类学习设施、文化设施、景观设施,加快建设同等标准的智慧校园,缩减校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差异。加强对于学术场所、活动场所的设计,为师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成长的空间。

4.2 精神文化:注重新老校区衔接

新校区应注重校园文化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文化断层现象及空心化现象。结合校区实际,开展学生感兴趣、内容新颖、涉及面广的活动,如校园音乐节、文娱比赛、电影专场、学术讲座、体育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特别强调发挥老校区优秀文化资源的辐射源作用[9],定期组织跨校区各类人员的交流研讨、培训教育活动,以教育促进师生对新校区的归属感,加强两个校区文化的融合。拓展新媒体阵地和内部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载体作用,利用校区官网、各大新媒体平台、微媒体等各类宣介平台对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将教育、学习的职能融入其中[10],使师生无论身在哪个校区都能享受同样的文化氛围、文化资源与学校服务。

4.3 制度文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校区管理体制改革,从战略性和全局性上增强制度设计。根据新校区的办学定位与学科特色,开展充分调研,从管理体制、人事体制、学术体制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创新,使新校区校园文化有章可循,且在规划的轨道上发展。建立符合新校区的管理机构。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致力于解决理顺两层关系,一是与老校区之间的领导、延伸、派出关系,二是新校区职能部门与培养单位两个层面的关系,把院系的工作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制度导向作用,更好地培养人才与科研力量。

4.4 行为文化:重塑校园运行范式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校区的建设应当在传承中重塑运行范式,进一步丰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应做好文化考察,体现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和丰富多校区校园文化新体系,培养面向未来的一流人才。通过各种场景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学生团体、社团组织、志愿服务中体悟学校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学校品格,加强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进师生的精神成长,让校园文化得以统一、升华,提升其稳定性,合力共筑文化名校。

4.5 地域文化:增强校地互动融合

首先,新校区应自觉承担起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积极开展校地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地方需求,体现地方特色,在校区中注入城市气质;最后,要最终达到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文化建设中可以结合地域特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活动、团员活动、产研交流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实现与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到内涵式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支撑。

5 实践范例: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南京大学与苏州市颇具渊源。进入新时代以来,苏州市始终将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引进了一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19年3月,南京大学与苏州市正式开启战略合作,苏州校区成为南京大学的第4个校区和首个异地办学校区。南京大学对于开放办学、区域互动的战略部署与苏州对于产业转型、人才战略需求相互呼应,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校区作为新校区的各项事业不断得以发展推进。2020年9月8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两年来,在建设理念和制度设计上,苏州校区既注重与南京老校区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致力于苏州校区与苏州地域文化的融合,力争做到校区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

5.1 注重建设形态与运行范式的融合

大学校园的建设形态需与文化主体的生活方式、学校话语体系相联系。苏州校区将保证建设进度放在首要目标,突出高品质、高特质、高颜值的建设目标,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现实需求且能够助力于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坐落于西区的文体中心集大学生成长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为一体,功能复合、规模宏大,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成长和文体活动服务,开国内高校之先河。推行智能化、国际化的校园建设,突出绿色节能,高度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打造国家三星级绿色校园。突出智慧运营,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5G通信等前沿数字技术,围绕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四大领域,创建数字孪生新型智慧校园。

同时,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建立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使得校区运行范式更加接近于南京老校区。基于此,苏州校区突出以学生为本,在本科生培养中打造书院培养模式,正式成立健雄书院,采用一体化培育模式,贯彻沿用南京大学“一核两端三元四维”的人才培养新体系。通过智慧校园、各类共享空间的打造,确保建设形态能够与人才培养的书院制及开放式、一站式的学习生活方式相连接。例如,学生宿舍将学习、餐饮、娱乐、住宿、健身、交际融为一体,做到让师生随处可学、随处可研、随处可乐,这有利于促进校区迸发出人文气息与学术氛围,增强师生对于新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2 注重文化传承与时代需求的融合

苏州校区在办学理念和制度设计上既传承南大历史文化,又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将文化传承和时代需求作为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使校区建设摆脱了抄袭、复制的弊病,文化建设独具一格。

在学生培养上,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为确保南京大学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传承南大精神,2022年本科生在鼓楼校区接受“寻根式培养”,目的是让他们在百年文化中浸润修养,在丰厚底蕴中传承南大精神,力争实现学生从南京校区迁移到苏州校区环境转变下的有机过渡和衔接,让学生能充分浸染南京校区的氛围,实现两地校区教育资源的高质量建设和共享。

在组织与制度设计上,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按照大部制、精简化的理念,苏州校区管理体制设计了校区党政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学术研究系统和资源支撑四大系统,建立更为高效、有机的管理架构,为校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充分体现现代大学对于管理角色的定位。同时,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校内外工作会议制度和机构,有效保障了苏州校区各项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

5.3 注重南雍文化与姑苏文化的融合

南京大学原有校区经过长时间建设与完善,已经形成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苏州校区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南京大学办学理念、苏州校区建设特点与苏州当地历史文化的结合,注重南大特色与苏州元素的并举。

校区建筑设计传承延续了南大悠久的历史与文脉。青砖柱廊广场及墙面的设计有力移植了南大的精神地表,核心颜色的运用及传统材质与现代造型有机组合,增强了文化的同一性。此外,校园建设突出地域特色,拥山抱水,山水与建筑交相辉映;围绕北大楼建筑风貌群形成较大面积水系,营造荷塘摇橹和苏式园林,将传统园林通过现代的手法融入校园空间;学生生活区的苏式风格坡屋顶建筑临水而筑,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平江路、山塘街,真正将苏州韵味融入校园;二期的学生宿舍将通过围合式布局、造型坡屋面、白墙黑瓦等设计手法打造新苏式风格建筑。

6 结语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大学的职能不断随时代发展变革,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也在不断迈上新台阶,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长期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整合、创新工作,高校新校区才能真正地、有效地发挥其预期的定位与效用,践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校区苏州校园文化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