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2023-01-09胡小玲

今天 2022年24期
关键词:毅力历史情境

胡小玲

(南昌市第二中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力有着不同的表述。2005 年,美国哈佛大学W. C. Kirby 教授认为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态度、方法、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一个综合体。学习力还包括兴趣、好奇心和创造等非智力因素。我国研究者贺武华指出:“学习力是指支撑学习者持续不断学习的各种力量因素的综合系统。”研究者虽然对学习力要素的阐述各有千秋,但是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的核心要素,即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就促进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几个方面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谈点浅见。

1.多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来自实现某个学习目标或考试目标,深层次的学习动力还来自于对历史的热爱,以历史学习为乐。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多种,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史料情境、语言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史料情境。主要是围绕课堂的主线和中心内容,通过图像、文字(包括文献或口述资料、古诗词等部分文学作品)、实物、图像、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精选合适的、典型而有代表性的素材,让学生在识读理解史料后进入相应的历史情境,置身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既有益于历史理解,也有利于在感知生动的历史中提高学习兴趣。

语言情境。可以只是教师单纯的语言讲授,也可以与史料情境结合,史料情境的有效性也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引导。教师通过兴致盎然的、或风趣、激昂,或沉郁、稳重的叙述,用语言的魅力展示灵动、多彩的历史。这对教师的史学功底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讲授历史中自然呈现的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发自内心的热爱,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常有学生因为某个老师而喜欢上某个学科,进而有认真学习该学科的动力。

活动情境。主要是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成果,获得成就感。笔者曾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演讲,内容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也可以讲新闻事件背后的历史、节日的历史渊源,家族史,家乡史等,把历史与现实的生活情境,“宏大叙事”与身边的生活、历史小细节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历史活动课,如《改革与革命》辩论会,历史写作交流与展示等。课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讲解一件文物”活动,到古代书院等文化名胜古迹进行研学活动等,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

学习能力有五个维度:一是记忆力,包含识记、保持、再认识、重现等环节;二是理解力,由解释、说明、转化、概括等能力组成;三是发现力,包含感知、操作与观察、发现与提取等环节;四是建构力,它的关键是概括化或系统化、结构化或模型化;五是运用力,包含问题解决、实践操作、探究创新等能力。这五个维度呈现相互关联的梯级上升。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课堂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忆和复述知识的浅层学习上,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引领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式进行深度学习,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关键能力,把握历史学科本质、逻辑、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会学”。

在中国教研网主办的普通高中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第二期研修班讲座中,华东师范大学李月琴老师、上海晋元高中李惠军老师等多位专家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对深度学习做出了探讨。笔者综合专家的见解,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提炼单元学习主题,指导学生宏观建构单元知识体系。教师基于大历史观,从长时段、大视野的角度提炼单元知识的主旨内容,梳理单元内的知识脉络,整合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确定单元学习的目标。教师在每个单元学习开始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在历史发展的时间轴上认识单元历史,让学生建立起整体时空观,理解对应时代的总体特征。按照“单元——单课——单元”的顺序,由总到分再到总,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指导学生绘制单元知识导图,建构单元知识体系,理解单元与单元之间(线性),单元与单课之间(整体与部分),单课的各目内容之间的因果、逻辑联系。

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国家》,指导学生按时间轴排列石器时代及主要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邦国时代的遗址代表,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再到秦汉时期的统治,宏观上认识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社会组织从部落、邦国到早期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破坏了部族组织,变法运动开始按地域划分国民,秦统一建构了成熟国家的治理模式,汉朝进一步发展,秦汉成为大一统的帝国。并在整体上认识在早期国家到统一帝国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意识发展,诸子百家提出治理国家的思路和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汉字成熟和汉族形成。

深度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也可以对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不同模块进行整合,设计出更具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如:在必修课程中国史的教学基本完成后,可以将中国疆域的发展整合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设计综合探究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锻炼学生学习毅力,使学生坚持学习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心智方面尚不成熟,学习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起伏波动时,或者努力了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产生畏难情绪、挫败感和自我怀疑等,影响学习。学生学习毅力的保持可以通过利用历史本身的资源、教师和学生的资源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

开展多维度的学习评价。当前倡导对中学生的五维评价体系: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指导学生不惟课堂,不惟课本,多方面发展,五维之间也可以相互促进,比如多参加运动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锻炼意志。即使是学习态度与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分数。教师在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时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参与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同时,倡导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的评价相结合。

营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以真诚热情、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关爱学生,充分相信、肯定并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当学生学习遇到瓶颈,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变化,正确分析学生的问题,有的是心理因素,有的是学习时间难以分配,有的是学习中有些难以突破的困难等等,可以谈心疏导,心理抚慰,指导学习方法,有的放矢,给以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力量,并在老师帮助下走出困境,有利于学习毅力的维持。当学生迷茫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开解,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

建设合作、互助的学习团队。组织学生设立学习小组,团队共同开展一些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活动,接受一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团队的力量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成员间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商讨研究的步骤和方法,遇到困难时能够互相激励,及时反思和调整。这种团体的支持给学生身边的榜样示范,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锻炼学习的毅力。

结语

总之,学生历史学习力的发展和提高,是多种力量的综合影响,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之间如组合的齿轮,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学习动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会激发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学习毅力的维持。

猜你喜欢

毅力历史情境
Physically Challenged Teen Is Virtual Superman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