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01-09柯文岚刘名远范一青

智库时代 2022年24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学时经济学

柯文岚 刘名远 范一青

(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一、引言

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引导高校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改革,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这也为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型经济学科,研究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等经济规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通过“产业经济学”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产业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行为,提高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二、产业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知识点重合

“产业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必修理论课程,主要涉及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内容,课程涵盖内容广泛,但同时与经济学前导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并行课程“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点存在交叉重合[3],很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经济数理模型难度大

以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为例,“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侧重强调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等经济数理模型的理论依据和模型推导,对学生的数理逻辑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加上教学方式单一,知识点讲授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和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

(三)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

“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涵盖了大量可直接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学科综合性、应用型较强。但由于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也缺乏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对经济社会所存在的产业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实操训练,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在毕业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产业经济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设计

(一)“产业经济学”主干课程专题教学

为避免“产业经济学”与其他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知识点重合的问题,在苏东水《产业经济学》教材框架的基础上,以专题形式打破重组教材内容。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融入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等理论知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4],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和产业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主干课程共设置九个专题,共计48学时,具体教学目标和学时分配如下:

(1)导论。以“双碳”战略热门话题引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并对我国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产业节能降碳措施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迅速地建立对“产业”的基本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深刻理解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共4学时。

(2)企业:西方vs东方。西方观点部分,重点介绍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其发展起来的两个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从交易成本理论理解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以代理理论理解企业横向一体化。东方观点部分,则以日本企业为典型代表,进而延申到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演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东西方的企业制度,共4学时。

(3)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重点讲授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通过分组形式,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我国或地方石化行业、电信行业、汽车行业、零售行业等产业中企业的规模数据,运用行业集中度CRn、基尼系数、HHI指数计算上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再结合上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通过指标数据对市场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共4学时。

(4)SCP范式与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及各学派主要观点进行预习,并在课堂中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对比。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在课下对本省某一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制作10-15分钟左右的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不仅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调查分析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共8学时。

(5)产业结构演进与政策。从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介绍,延伸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讨论我国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各个阶段产业发展政策制订的理论依据,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共6学时。

(6)投入产出模型。以简化的三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介绍投入产出表各部分的经济含义,及均衡关系,在课堂上请学生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产业关联相关系数,并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另外,结合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新经济”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在课堂中对我国各类行业的影响力、感应度、生产诱发系数、投资生产诱发系数、出口生产诱发系数等进行分析,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产业的投入产出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中国产业经济问题,共8学时。

(7)产业布局与集群。以我国“十三五”西部大开发空间格局部署为例,讲授产业布局理论。通过介绍国际分工格局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以及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应采取的策略。在产业集群方面,以我国汽车零部件、无人机、医疗创新产业集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产业集群布局的依据,共4学时。

(8)产业管理案例分析。分别以日本产业政策案例、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政策案例、成品油价格规制案例以及英国广告行业自律管理案例,对产业政策、产业规制、行业自律等产业管理措施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多维度的产业管理手段,共6学时。

(9)中国产业发展展望。新常态下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双碳”战略目标,为中国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供给侧改革、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新常态下我国以及所在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趋势和方向,鼓励学生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提前为就业做准备,共4学时。

(二)“产业经济学实训”课程加以配合

“产业经济学实训”课程主要采取统计数据收集、行业调研、案例剖析、产业经济问题实证分析(统计或计量)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方法,实现由理论课堂教学向实训教学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现实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同时辅助课堂小组讨论和课后辅导。把学生对现实产业经济问题的观察能力、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弥补课堂讲授法的不足和解决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两者存在的脱节现象。具体设计以下三个实训项目:

1.产业经济学统计指标、经济模型和软件的了解掌握

产业统计指标和产业经济模型是产业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产业经济问题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基础。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选择产业经济学所涉及的核心统计指标和经济模型,如市场集中度、投入产出模型及相关系数;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统计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实证模拟,并对实证模拟或统计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共计4学时。

2.现代产业经济热点问题实证研究文献解读

通过对现代产业经济热点问题实证研究文献的解读,掌握现代产业经济学问题研究的分析思路和最新研究方法,增强对相关统计指标、统计或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查阅20篇以上现代产业经济热点问题的实证研究论文,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对所选文献进行解读,最终提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文献综述,共计8学时。

3.投入产出模型运用及产业发展问题实证分析

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产业关联系数、产业波及系数进行实证测度,分析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产业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并以此提出现代产业发展新对策思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投入产出表及其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含义,选择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投入产出表进行相关系数测算,根据测度结果分析该地区或国家的产业发展问题,最终提交一篇实证分析报告,共计12学时。

(三)建立应用经济学专业“第二课堂”

为了进一步加强“产业经济学”及其他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应用性,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活动,应充分将学校和企业的固有优势进行整合,通过校企之间的产学合作建立应用经济学专业的“第二课堂”[5]。一方面有助于将生产实践融入传统课堂,利用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并凭借理论为实践提供持续发展的指导,实现产学协同发展的目标。同时,还能确保企业对产业经济人员的能力需求和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素质与实践能力相匹配,提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水平。“第二课堂”可采用以下方式开展:

1.定期邀请企业人员或业界精英举办讲座

为解决地方本科高校在“产业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方面存在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偏小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平台,邀请所在地区不同行业企业骨干或社会人士前往学校内部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由业界精英讲授企业日常经营及发展所遭遇的相关产业问题[6],并传授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完成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在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活动时,本校的专职教师可以前往企业接受专业培训,同时,企业也可向学校输送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企业负责提供设备、场地及培训人员,确保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接触行业发展动态和相关技术平台,充分整合“产教学”各方资源。

(四)完善师生“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要成功实现“产业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除了在教学方案上进行改进,还应配套相应的专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和学生综合成绩考评方法作为课程教学改革是否成果的标准和关键。一套合理、完善的师生“教”“学”效果评估机制,一方面可以激励专职教师通过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形成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1.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学生评价、院系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以及教师考试评价等。授课教师应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听课体验,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丰富教学形式,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教学应用技术,增加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汇报等多元教学方式。除了传统教学评价指标以外,应加设教师为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所进行的进修、培训方面的考核,以此激励专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学生综合成绩考评的方法

现有的学生成绩考核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学”主干课程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产业经济学实训”课程提交的两份报告成绩,作为对学生产业经济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随着课程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改革,应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更多维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在课内参与各种形式学习的态度及参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成果和表现纳入学分评估体系中,督促学生重视课外实践部分的学习,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7]。

四、结语

本文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为落脚点,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重合、数理模型难度大、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提出了设置产业经济学主干课程专题授课与实训课程相配合的课程方案、建设“产教学”协同发展的第二课堂,完善师生“教”“学”效果评估机制方面的具体措施,可为日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方向。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学时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简明经济学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29所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