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以S镇为例

2023-01-09曾庆菊

智库时代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服务

曾庆菊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一、研究背景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工作

根据2020年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口数量达1.4亿。国计民生问题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大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一直被党中央所关注。从2016年-2021年国家多次出台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政策文件,提出了要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坚持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等举措。[1]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突出反映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工作。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研究不足

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专门研究文献数量少,在学术期刊检索时,发现相关学术文献不足 40 篇。二是现有研究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大多侧重一两个面的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要求、目标、服务内容、人才队伍、保障机制等都缺乏深入研究,部分研究结论也缺乏一致性。

二、S镇农村留守老人在关爱服务上的现状分析

(一)S镇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需求上面临的困难

1.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水平不足

在对S镇农村留守老人的调研和访谈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老人们的经济状况较差:一是城乡在最低养老金上差距较大,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每月只能领到一百多元的养老金。二是农村留守老人大多以务农为主,小农经济特征明显,农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三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对老人的物资支持有限,一方面子女外出定居各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老人不愿意找子女给予物资帮助,四是农村留守老人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慢性疾病。生活开支中,医疗开销较大,部分家庭有患重病的家人,经济状况会更加困难。

2.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关爱匮乏

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大多精神上感到孤独和空虚。首先,留守老人长期缺乏女子的陪伴,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也不够,家庭氛围冷清,偶尔的节日电话问候和寄来的礼品是外出务工子女对农村留守父母进行精神慰藉的主要形式,但这种精神关爱是短暂和有限的,由于长期的情感交流不足,加上经济支持较少,都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压力及孤单感。其次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举办较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调研中只有个别老人提到观看过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文艺表演,这些情况都导致留守老人文化生活贫乏,精神享受缺失。

3.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较差

一方面,农村留守老人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几十年,劳动力水平逐渐降低,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疾病开始高发。再加上经济生活上的苦难及与子女的有限情感交流,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压力和孤独感,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疾病的恶化。另一方面,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老人的看病难题,但是现有医疗补贴报销标准偏低。农村留守老人日常所患疾病多为慢性病,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会选择就近治疗,就算去县城医院,也是以门诊为主,而门诊的报销范围比较窄。基于医疗报销的现实条件限制,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在经济上进一步受挫。

(二)S镇农村留守老人在关爱服务供给上面临的困难

1.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形式供给单一,供需不平衡

首先,当前政府及社会组织提供给农村留守老人一定的关爱服务,包括食品、慰问金、上门探访、志愿者上门聊天、疾病预防宣传等等,但是在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对于科学的种养殖方法需求很大,也有部分留守老人反映,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经济收益有限,希望在农产品的销售上获得帮助。同时,农村留守老人在洗澡、出行方面存在诸多不便,用电和用水的事故也高发,安全用电、用水等相关指导比较少,在精神关爱上农村留守老人更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同时农村留守老人对于上门看病、健康讲座、自我急救、自我康复等等的需求非常突出。所以现有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供给相对单一,无法满足留守老人的多样化需求,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挑战。

2.农村留守老人关爱供给内容碎片化,分布不均衡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资源供给呈现出碎片化、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府层面,关爱资源的供给是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来提供给农村留守老人。因为能力、资源有限等原因,选择试点村社投放关爱资源,这就导致了不是所有农村留守老人都能得到均等的关爱服务。二是社会层面,高校、爱心企业、义工、志愿者等都是以个体为单位为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组织,导致关爱服务资源的供给呈现出碎片、缺乏连续性及质量无法保证的特点。三是家庭层面上,因为子女的长期外出,所以无论是物质、生活照料还是精神上的关爱都存在供给不够、供给碎片化的特点。

三、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首先在政策的执行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及权益保障的政策文件,但是这些政策在具体的落实上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各级组织在政策的解读上也各不相同,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7]其次在资金支持上,目前政府没有划拨专项资金来构建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导致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持续动力。再次在责任落实上,当前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关爱服务的责任主体较多,在具体落实相关工作时被切割分配到不同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动不足。[2]最后在资源整合上,现有的关爱资源主体缺乏沟通合作,资源衔接不够顺畅,政府没有发挥出整合资源的作用,资源的合力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二)社会力量持续参与度不够

当前参与留守老人关爱的社会力量逐渐增多,但是在深度和持续度上却不够。首先,养老服务产业由于投资周期长、利润率不高、资金周转较慢等原因,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加上农村自有条件限制及农民消费力不足,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发展严重不足,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次,从公益角度出发,各大企事业单位、爱心企业、义工及志愿者组织都开始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为农村留守老人开展关爱活动,但这些关爱服务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会因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关爱服务供给中断,缺乏连续性、长期性。[3]

(三)农村家庭关爱主体责任不强

当前农村家庭自身的关爱主体责任严重缺失。首先,中国民间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当前农村家庭的“空心化”使得孝文化的一方长期缺位,父母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不够,代沟逐渐加深。其次,代际互动理论指出,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就是以家庭为载体的诸多关系,而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代际关系,其核心就是亲子关系。现代家庭结构代际关系重心明显下沉,家庭对于儿辈、孙辈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对父母的关注,代际之间互动长期缺乏,子女对留守老人各个层面的关爱都不够,主体责任没有发挥到位。

(四)自身积极养老意识淡薄

首先,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依靠家庭子女的养老为主,不愿意到政府及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养老,认为农村敬老院是“无儿无女”老人养老的地方,进入社会机构养老,会让别人议论子女不孝,面子上过不去。其次,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调研中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老人一共占比不超过10%,这些老人能获取对自身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的信息比较有限,对关爱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了解不多,对这些政策文件的解读也不到位。此外,文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老人们的思想观念,他们被传统的面子思想、辈分思想等禁锢,不愿用更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享受关爱服务的权利。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建议

(一)振兴乡村产业,提高农村留守老人享受关爱服务的物质水平

一是推进农村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推动有劳动力的留守老人与农业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乡村企业合作,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其次,鼓励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种养殖也、休闲农业,改善农村的教育、居住、医疗环境,让农村年轻人“不出去、回得来、留得住”。[4]二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的优惠,吸引社会化养老服务企业或组织进军农村,围绕“生态宜居”理念,发展旅游养老产业、康养产业、田园生态养老等多种产业,吸引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通过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有就业意愿且自身具备照料他人能力的低龄留守老人可以参加其中,实现其增收的可能,甚至还可以引发大量青壮年回乡,围绕农村养老服务进行创业和发展,进一步振兴乡村产业并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确立权责关系,推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首先,政府的责任是需要完善和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关爱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实施的相关管理制度。其次村集体的责任是发挥村集体、农村社区贴近农村留守老人的优势,及时了解、收集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需求,实施精准的关爱服务,同时要做好关爱服务跟踪与监督工作,确保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供给的质量。最后,家庭要承担基础养老的责任,倡导子女与留守老人同住或就近居住,使家人成为留守老人关爱的固定责任人。

(三)弘扬孝文化,强化农村留守老人积极养老意识

一是全面弘扬乡村孝文化。完善老人关爱服务的法规,健全老人权益保障体系,保障家庭成员切实履行关爱照顾老人责任和义务,利用现代新媒体加强对子女的家风文明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孝文化环境,村干部带头宣传、执行和监督,推动孝道民风建设常态化。二是要转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观念。首先要对留守老人开展相关的普法教育,通过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小品、文艺演出等方式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5]其次,村委员会的领导可以亲自去体验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以身作则地引导留守老人参与到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来,扭转其陈旧观念。再次,村民委员会也可以成立养老服务意识学习小组,向老人传播养老服务知识,使其逐渐接受新的观念,逐渐愿意主动享受养老服务。

(四)采用多元服务模式,丰富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内容

一是要对传统敬老院和社区养老机构进行改造升级,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与规划,对现有养老机构进行升级改造,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机构。二是积极推广具备新时代特征,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养老模式,比如互助养老模式、智慧养老模式、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等,其中“时间银行”互助模式主要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对有关爱需求的高龄老人开展志愿服务,服务的时间会存蓄到“时间银行”,实现自我养老的积累。[6]智慧养老模式利用现代智慧科技产品,以科技手段来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压力,比如南京某乡村给农村留守老人免费发放智能手环,用科技手段实时感知留守老人的关爱需求,并开展上门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医疗资源投放到养老服务中,改善了传统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功能不足的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留守老人最为关心的看病及健康护理难题。

(五)稳定人才队伍,保障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稳定开展

一是加强人口老龄化、农村留守老人多的国情教育以及老年照料公益培训等,激发村民养老服务的热情;二是挖掘农村妇女、低龄老人、热心的农村青壮年群体中有意从事农村养老服务的人员,对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专业能力;三是在市(区)级设立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经营的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等。四是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老年护理技能培训,各大高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加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培养。通过发放补贴,提高薪酬等方式吸引各类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生加入到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队伍中。五是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人员行业规范及资格准入机制,尽快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实现护理人员工资与职业技能资格挂钩,对于绩效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

(六)建立评估机制,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质量

一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农村留守老人主动告知自身的情况及关爱需求,建立动态数据库,根据留守老人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统计关爱服务落实的情况,及时反馈关爱服务落实中存在问题;二是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质量的评估标准,确立以公平性、可及性、感知性、满意度、精准度、效率等多个维度的关爱服务质量标准,定期开展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责任主体,及时督促相关主体落实老关爱服务的责任,并加强关爱服务的诊改,不断优化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服务质量;三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孤寡、高龄、不能自理的老人,要加强对他们的生活、健康等情况的跟踪,早发现,早救助,减少他们的养老风险。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养老生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