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意义及创新路径探析

2023-01-08胡海琼

质量与市场 2022年9期
关键词:育人学生

■胡海琼

(新疆财经大学)

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中,落实科研育人精神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以科学研究活动为载体,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模式,实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科研育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此,本文从我国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意义出发,对目前高校科研育人存在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对高校如何做好科研育人工作展开阐述与分析,并提出对策。

1 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意义

在人才培养中,道德教育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的重要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对更好地完善教育政策、落实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系统回答和解决新时代高校使命、任务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了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主要功能,而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而其中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育人更是其中的本质,为高校育人工作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原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模式基础上,新增“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纵深发展形成“五育人”的格局。这也是“科研育人”首次正式出现在了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中,且将人才培养始终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高校下定坚决遵循育人规律,要求凝聚合力,相向而行,上下联动推动育人出成效的决心。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切实构建“科研”、“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打造“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对高校进行科研育人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创新型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3]。

2020年,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科研优势充分转化为育人优势,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学术诚信体系。这对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强化以科研为抓手,增强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促进科教学融合、形成科研和育人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态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科研”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由此可见,“国之所需,科研所向”。科研育人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造福人民群众,同时更能推进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科研育人是已然成为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科学研究与培养学生是紧密结合的,不可须臾分离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5]。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科研育人优势,是当前以及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因此,深刻理解高校科研育人的时代意义,深度透彻分析与探索高校科研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在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面临的问题

鉴于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科研育人工作显得尤为迫切。目前,高校科研育人整体势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科研育人的协同合力保障机制缺乏

科研育人工程,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制度,但在一些高校层面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定位和引导的作用不明显,缺乏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实施办法,致使主动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强化科研育人的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科研育人的良好风气等方面,多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缺乏实际的引领和指导意义,未能在协同合力构建完整的高校科研育人体系上发挥作用[6]。

2.2 科研育人的氛围浓厚度不足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受重视程度越加提高。而高校没有充分营造浓厚的科研育人的氛围,没有树立明确强烈的科研育人主体意识、科研育人的大气候和团队的小环境不优、影响力缺乏,科研活动更注重成果本身,科研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些都是影响高校科研育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

2.3 科研育人的主体和客体意识不足

由于科研在高校考核和晋升中所占比重较大,不少教师做科研动机的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较强,育人意识和育人目标总体偏低薄弱,育人处于一种“无声无力”状态[7]。甚至认为育人是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的工作,因此,缺乏科研育人的责任意识、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由于学校倡导和老师引导力度不足,学生客体参与科研的主体意识不强甚至淡薄,缺乏参与科研的兴趣和主动性。

2.4 科研育人的方式方法有待跟进创新

科研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更为“动心、动脑、动情”的适合的方法来开展。如果在实施科研育人方法上缺乏顶层设计,合理思路布局,育人主体在方法层面没有系统有效的指导,以至于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科研育人方法,自然会影响科研育人的最终效果[8]。

3 构建解决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问题的创新实现路径

深入推进和实践科研育人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高校各方在科研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工作保障机制,坚持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动能,培育科研实力,确保科研育人的有序发展,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践行方式。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提出构建解决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问题的创新实现路径。

3.1 以制度建设为中心顶层设计,建立长效高校科研育人机制

学校要以制度建设为中心顶层设计,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与规范作用,制定符合各自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全面可行且层面涵盖学校、院系、师生的科研育人制度,使科研育人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深入探索长效促进科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科研育人新机制、新模式,形成多部门协同配合统筹规划的工作局面。

3.2 建立多方联动的科教协同育人工作保障机制

3.2.1 坚持并加强科教融合的科研育人机制

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实现教研一体、“同频共振”、学研相济。鼓励教师发挥在科研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将科技知识、创新成果进入教材、融汇到课堂教学,走进日常交流,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获取知识,实现前沿科研成果科普化[9],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引导学生提高科研水平,真正实现“科教融合”而非“科研漂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激发与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与科研实践能力。通过科教融合,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效果,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化被动为主动,培养科研储备力量。

3.2.2 加强师生在科研团队中的协作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师生共同参与科研。将“科研育人”贯穿科研始终,将育人的理念引领贯穿于科学研究、成果运用的全过程。在科研中让学生开拓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科研实践潜能,提升创新意识及学术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使命担当等科学精神。

3.2.3 搭建科研育人活动载体,以实践创新为动能,提升科研育人效果

通过常规性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熟悉科研环节,积累科研经验,奠定科研基础,促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影响学生未来的学术视野和职业发展。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获得感和成就感中践行求实创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他们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信念。

3.3 坚持以提升科研育人内生机制为依托

3.3.1 强化责任意识、提升高校科研育人的内在动力

强化责任意识,在各类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依托科研团队、创新型党支部等载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骨干、模范、引领作用,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科研育人功效,对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科研能力与品格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制定科研育人的方案和考核管理机制提供支持,提升高校科研育人的内在动力。

3.3.2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优化科研育人环境,重视先进科学文化的阵地建设管理

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加强对教学和学术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高校要持续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科研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投身科学研究,挖掘学生的学术潜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在育人的全过程贯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激发育人动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3.3.3 打造合理有效的科研育人师资团队

建设一支涵盖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全方面育人师资队伍。用全员育人、协同治理的思维进行一体化设计。从科研、思想政治、教学等不同的育人领域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动高校中的各方教育力量,突破高校内部的育人“壁垒”,打破“碎片化”现象。最大限度教育激发学生的科学理想、学术志趣,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创新的成就感,由此激发使命担当,让家园情怀扎根学生心灵,最终实现科研育人的目标。

3.4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构建全面系统的科研诚信体系

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学术诚信体系。明确和强化高校学术委员会等相关管理部门在科研诚信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以多种形式定期对师生进行科研诚信培训和学术道德教育,并及时发现与惩治学术不端、科研失信行为和师德失范行为。

3.5 探索建立科研育人激励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

探索建立科研育人激励机制,有效将科研与育人工作结合。突出品德评价,加强对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从严治理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将科研育人功能融入教师评价体系与学生培养激励机制中,以充分发挥科研制度在育人方面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培养过程中适当考虑科研的激励比重,充分激发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4 结 语

科研育人,既是时代的走向,又是世界普遍性的趋势。在新时代、新要求下,要实现科研育人,必须积极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努力探求科研育人与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管理工作、服务与保障等工作的结合点。

为此,要积极探索构建创新科研育人机制,营造科研育人的良好氛围,健全科研育人制度保障,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切实提升科研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育人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把我哥带走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