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讨*

2023-01-08张延凌

智库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音乐教育

张延凌

(南阳师范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中强调,必须搞好教学主渠道,学校各种教材都应与思想政治行业同向,构成协调效果。高师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有力储备军,接受思政教育对其人格培养、身心发展、知识技能形成及树立正确三观均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益成熟,对辨别是非能力差、自主控制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往往存在喜好网络游戏、贪图享乐等状况,对自身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不利因素。所以,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音乐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视听感受,进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一、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相互渗透

虽然音乐和课程思政教学有着不同的着眼点,课程思政教学求善,音乐课程教学求美,但由于善与美都是反映人类精神生命的最高价值标准,善是美的灵魂,美的本质就是对扬善的追求,所以音乐和思政教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思政教育也需要音乐的滋养,古往今来,众多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方法表现着人类关于伦理道德的深邃思想。而今天,同样需要用音乐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关于道德的深刻思想,并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与道德修养。音乐是思政教育的基础,真正具有感染力的歌曲,不仅要具备美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应具备以道德为基础的美的内容。假如缺少社会道德的支持,音乐就缺少弘扬民族精神、激励人生的内容,因此美即是善良。音乐作品还具备了教育、认识和体验等多重功效,在音乐当中运用审美情感达成了对品德和音乐作品的高效交流,而音乐教育则通过培育情感达成了崇尚品德培育的目的。人经过对音乐中的情感与感受而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间也会接受歌曲的教育与感化。好的音乐可以震撼人生,打动心灵,在不知不觉中让人的心灵得以升华[1]。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涉及这样一些方面: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挥,同时也是人的社会性关系的发展与丰富。社会性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素,一定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人的才能产生、发挥的最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重视人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完成人的全面发展。二是通过提高中小学生艺术审美理想和体验培养艺术审美才能,推动学校发展的"美"。三是发展内涵,在于实现人的自由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实现实践与认知的协调发展。认知包括理性和情感意识。情感意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与前提,理性意识则处于最高级情感意识阶段,情感包括精神动力、信仰、灵感、信念、愿望、直觉、想象、幻想等,均是构成创造性思想的重要品质。通过在思政教学中加入音乐作品,以激发学习者的精神动力与信念,从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由此而言,音乐在思政教育中对提高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很大,从而达到了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目标一致性。

(三)教育优势显著

音乐本身就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尤其是红歌,它担负着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重担,思想内容深入人心,在思政教学上大量采用富有深度思想内容的音乐,使思政工作内容以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吸引他们注意力,能有效增强对学习者的喜爱情感和思想境界。如《游击队歌》《开路先锋》《到敌军后面去》《守卫长江》等音乐,都表现了坚持抗击、毫不退缩、誓死保卫祖国的强烈的中华民族精神气节,学习者能够透过这些优秀作品,感受到坚定战斗的信心。《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走向新世纪》《在梦想的田野上》等音乐作品,则呈现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执着不变的对生活的美好追寻,舒畅美丽的韵律表了人民群众对祖国建设的自豪、热爱之情,透过赏析这些音乐作品,可加强学习者对政治信仰、民族与国家的认识,提高爱国意识。由此也表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民族音乐能够增强教学有效性[2]。

二、当前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困境

(一)高师学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目前,人类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追求却相对不足,身为社会个体的人急切地要求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来成为自身的心理支点,并进一步探寻对精神的皈依。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理想与信念逐渐失落,寻找不到自我生命的真实价值与意义。学生们希望掌握生命的真谛,一些不稳定的价值观念则使得其对生命的终极含义产生了质疑,在善变的社会环境中而显得无所适从,这些状况的实质便是信念上的危机,也是对生命理念与精神信念的缺失。也有的学生会被某种混乱、冲突、对立的信仰状况所影响,很难摆脱不良情绪的束缚,容易出现精神支柱的坍塌和倾斜。部分音乐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味强调品德作用的功利性和外适性,而不重视其内适性,只重视利用现代社会本位去培养标准和需要的人,思政教学中对人文主义关注的不足。有的学校,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大学生道德情感上的感受与品德要求缺少了相应的关注。个别学校把思政教学作为万能工具,有着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对思政工作教学目标的期待太高,从而过度提升了思政教学目标的标准,以至于不符合学校的现实需求。学校思政育人的主体意识不足,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方面表现出功利主义,大部分问题就是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未运用审美与艺术的视野去审视思政问题,音乐课程中生搬硬套思政内容,从而导致了人文关怀的不足。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对人的性格、自尊、命运、生命意义等的追求、保护与关注,对人的社会需求、地位、主体性、生活状况、生存条件的关心等。音乐专业思政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必须从审美与艺术发展的视角入手,积极培养学生的性格与心灵,并带给学生温暖与关爱,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音乐课程开展思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精神及情感享受,并体现学校对学生的真诚关爱。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便是学习者在老师所设定的情景下主动调适、建立自身的道德心态图式,并逐渐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学习过程。所以,唯有对目前部分音乐课中开展思政教学实践流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让音乐教育重新回到德育的发展模式,并凸显思政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的人文关爱,才能凸显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的本真目的。

(二)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困境

目前,少数高师学院在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艺术化和功利化互相冲突的状况,使声乐艺术教学与思政教育和谐发展的教学价值观相背离,主要表现为出于更多地崇尚名利的需求,校方全力支持老师对声乐艺术特长生的培育,父母、老师需要大学生参与各类声乐钢琴考级、技术培训,让大学生可以在评比、比赛中获奖,老师不厌其烦地为大学生准备公共课、排练剧目。例如,受超女热的负面影响,部分父母肯花大价钱,冒着让子女荒废音乐学习的极大风险,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声乐明星道路。因为崇尚功利,个别老师把音乐课堂当成训练技能的场所,只注重音乐技能的掌握和传递,制约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最终音乐教学与美善和谐的教学宗旨不符。总之,由于受功利思维的负面影响,音乐老师的审美功能逐渐淡化,也缺失了德育功效,大学生们无法透过音乐课堂感受到美与愉悦[3]。

有些人在谈到音乐时,常常将思政教化分割开来,认为如果把道德和美学置于一起,将会大幅降低音乐的审美价值。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音乐作品是集道德品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而且二者并没有互相矛盾、非此即彼的联系。关于音乐这门涉及人的社会属性的艺术,人们应该密切注意它能否适应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需求,以及能否促进人与自然界、整个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如果艺术作品只注重装饰美、形态美,它将根本无法适应人类的审美需求。由于人不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朦胧、宽泛的形态美和纯粹美感都很难表现人类所想要知道的关于生命、时间、人生和生命状态的具体情况,也需要借助思维、意识等心理过程来完成,因而也会包括道德范畴。

三、高师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树立音乐与思政多元整合理念

在推动音乐和思政的多元融合之时,必须增强政治思想意识,并明确"三全育人"的宗旨。思政教学与音乐的合作,体现了全员教育、全过程育人和全面教育的理念,二者共同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思想和道德。老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但需要教授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注意培育学生价值观,把思想品德教育和音乐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为学生不失时机地讲授音乐知识和传播正能量。音乐课堂教学讲授场地,也是传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老师必须清楚了解到音乐教育教学的特点,深刻认识自身教育使命,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教书育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等,进一步充实思政教学内涵,完善思政教学模式,避免用填鸭式教法影响大学生对思政教学的观感,保证通过音乐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进一步拓展思政教学途径,完善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多方位把思政教学效果发挥出来。

(二)构建耦合性发展机制

为实现音乐教育和思政德育教学实践的耦合性进展,则需要建立相互协调的激励、监督制度和交流平台。首先,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学校可以采取通过举办课程建设讨论会、音乐专业交流会等方法,以增进学校课程思政德育教学和音乐课程之间的对话,并建立思政理论教学与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育学科之间的合作机制,以加深双方相互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重视,充分发挥音乐学科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协同处理学校思政教学的重大问题,形成合作机制。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科相互耦合发展、同向并行任务的复杂度和艰巨性,形成科学、合理、明确的激励评价机制,方能达到二支队伍、两种学科之间的协调互动。构建教育监管系统,由学院纪委为负责主体,组织人力资源处管理建设团队,通过宣传部管理教学宣传工作,以实现齐抓共管的有利局势,强化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健全学生评教、教师听课等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监管有效性以完成音乐教学课程的多元融合[4]。

(三)整合拥有思政价值的音乐库

音乐内容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实现思政育人功能,则需要选用同时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并建立相应思政德育音乐库。将讴歌伟大祖国,激励人民爱国主义情感的创作,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作品,包括了云南山歌《采茶》、山西省歌曲《闹元宵》、山东省歌曲《唱大戏》、江苏的《紫竹调》、东北地区的《月牙五更》等纳入库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不同民族音乐特点,以备思政教学之用。由于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对加强国家文化整体竞争力、民族凝聚力、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意义,需将之置于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第一地位。由于高师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且年龄尚轻,因此学生在步入高师后不但要面临着就业学习压力,以及与周围的竞争压力、复杂人际交往等。为指导学生积极应对生存问题、培育其自信的心态、加强其心理素养、培养坚强意志,可选用对于培养学生健全性格的音乐作品,例如贝多芬的优秀作品以鼓励学生面临困难自信豁达、昂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升华人生境界。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的优秀作品,包括《春之旅》《渔舟唱晚》《瑶族舞曲》《致爱丽丝》《儿时的追忆》等进行推荐,此类艺术作品旋律优美,有表现对民族情感的,有歌颂生命真谛的,也有赞叹自然界美丽的,通过这些优秀作品可以感悟生命,启迪心智,感受人间温暖。

(四)鼓励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高师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和老师皆是主体,而学校当前的通识教学音乐课程资源有限,老师数量也不足。所以,要实现音乐和思政教学的多元融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完成行为和思维上的自动转换。一方面学生还需要加强自我修养,进一步提高理论境界,在挑选音乐时不能盲目寻求时髦和娱乐性,要利用音乐提升自身涵养,要借助音乐获取轻松感和快乐情绪,以滋润灵魂,还要借此进一步提高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也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参与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增强自身的成就感和人生价值感。同时,高师各类教学活动均应通过精心筛选筹划,使学生在观看歌曲节目中可以接触到富有生命力、高雅、正能量的作品,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节、合唱大赛、音乐社团中,以防止学生产生害羞之情,并在活跃互动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力、人际关系应对能力、灵活应变才能等,从而促使学生思维的上升[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生活中,音乐已成为了主要元素,也成为了学校进行思政教学的重要一部分。从高师教育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必须彼此沟通、相互交融。所以,在思政教育深化改革中,学校需要采取通过树立多元整合理念、整合学校音乐库、建立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构建校园文化、引导学校教师提高思想素质教育效果等的方法,以音乐艺术形式使学生和思政教师距离缩短,让以乐促教的功能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思政音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