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摭探*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心理健康

李 娜

(包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较强心理调适能力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着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素养,保障大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崭新视角,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拓展的重要元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命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大学生心理的不稳定性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多重社会矛盾叠加、多元化文化价值观激烈碰撞,多样化大众传媒和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日益加深。诸如“佛系”“躺平”等不良文化的滋生、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坐标的偏离、糟粕文化的渗透等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素养、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同时,学习、就业和交友等多重选择与压力,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选择的冲击。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正值“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其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自主性与依赖性共存、自豪感与自卑感互现、情感封闭与交往需要悖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滞后”[2]的矛盾。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极易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势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去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启迪大学生脱离自我狭小的空间桎梏,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心理健康教育由单一育心走向综合育人的必然趋势

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心理现象的辨别和心理问题的疏导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实效却差强人意。

一方面,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疏导技术深奥难懂,全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学知识的消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大班教学环境下,个别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无法被顾及,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普惠教育育人效果甚微。另一方面,高校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更是理想信念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不良思潮的渗透和糟粕文化的侵袭一定程度上逐渐瓦解着他们的免疫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道德认知、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的模糊等深层次的思想原因,表层心理问题的矫正无法透过现象触及到个体的精神层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脱离单纯心理问题的干预,转向培育积极的心理素养,更要植根于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根本上消除错误观念的影响,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命价值追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路径延伸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并在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当前思政课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师生关系松散、教师素养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系统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束缚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人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遵循大学生认知、意志和思维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因一味理论灌输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促进师生情感的融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思政课教师具备洞察学生心理的智慧,善用人际吸引策略,增进师生情感与互动,从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入脑入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配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相契相合的关联性,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融入提供可能。

(一)两者终极目标指向一致,旨在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心理和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人脑为物质载体产生的反应,从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做人的工作,两者都是通过讲授教育理论作用于人产生顿悟的内化过程,其教育实效关键在入脑入心,方可践于行动。

(二)两者育人内容相促相融,着眼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容上相互渗透,互为条件。正确的思想引导是解除心理困扰的前提,健康心理生态的滋养是思想价值观念内化的基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对自身价值独特性建立理性的认知和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而良好的心理调控、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等优秀的心理素质是政治思想理论内化的速溶剂。

(三)两者教育方式衔接互动,强调教育逻辑路线双向对接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政治思想理论宣传引导遵循从外向内的逻辑顺序,注重强调社会价值,这就不可避免的忽略大学生个性化需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德育发端于学生的内在动机需求,遵循从内到外的逻辑顺序,注重强调个人价值。正是基于教育方式融合互动,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才得以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得以最大化的显现。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一)重塑课堂主阵地,渗透心理育人元素

教育的全部活动最终指向发展人、塑造人,培育人,激发人。大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政治思想理论的内化创造了通畅的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担负大学生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掌控、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无法回应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势必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回应学生内心需要,注重心理教育元素全过程的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灵活多变,将探究性教学、情景式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模式交叉运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诸如主题辩论法、情景模拟、主题演讲、影视作品赏析等。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较多,可以发动学生构建历史脉络思维导图、举办班级小组手抄报展示比赛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开展社会道德热点问题小组分享展示、社会道德事件主题辩论赛、模拟庭审现场来感悟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行为调节方式功能和意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紧扣时代脉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以邀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进课堂进行专题汇报、面对面座谈交流,增强课堂感染力。这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其积极情感、增强其愉悦体验,培育其优良意志品质。另外,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筛选国家优质慕课等线上资源,观摩体验蕴含个体或团体心理健康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结合教师的引导、答疑和拓展,充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二)重塑实践主战场,强化积极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落实最终将统一于实践,落实到行为。大学生从自发组织、自主设计、自由参与课程实践活动,能够于团结协作中相互感染、模仿、共情,于情境体验中悟情明理,最终达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同时,基于思政课目标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家乡的热爱、对伟大国家改革开放成就的信服,增进幸福感。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校内开展各类课程实践活动。如组织政治理论宣讲,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的意识中,激发其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自豪感;先进人物事迹宣讲活动,让钟南山身先士卒的战斗精神、张桂梅献身教育的燃灯精神以及聂海胜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感染和熏陶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培育其高尚的道德情感;红色主题话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的模式,让大学生深刻感悟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感。

另一方面,校内实践延伸就是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大平台。大学生将从社会实践的“无字之书”中检验和汲取真理,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完善人格品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抗击疫情的主题活动,诸如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实地走访前线抗疫归来的一线医护人员、为疫情区捐款捐物;也可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参观走访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英雄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遗址。社会实践大平台给予大学生无限鲜活的教育资源和精神力量,通过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情感共鸣净化心灵、坚定信念,内化理论、外化于行。

(三)重塑课程新方案,挖掘心理教育素材

思政课程方案的设计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整合教学内容,恰当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融入既可以增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一方面,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的高质量双育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认同和热爱教师职业,学会悦纳自己,培养自信乐观的心态。身心健康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在教育管理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实施积极的影响。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及心理疏导技术,参加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统培训,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学会运用心理疏导技术缓解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困扰。思政教师团队也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兼职讲授思政课程,打造一批高质量的育人团队。

另一方面,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微专题。思政课教师选择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章节整合凝练,寻找结合点,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模式,以微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借助团体讨论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的场景,通过团体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和体验。[4]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可以融合“直面人生挫折”的专题教育,学生分小组模拟人生逆境情境或列举尼克·胡哲、海伦凯勒等典型案例,通过团体讨论应对逆境和挫折的方法,挖掘和感悟百折不挠,乐观坚韧的人生价值。

(四)重塑网络新场域,拓展绿色心理空间。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意识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网络对大学生多元观念的形成、全球意识的培育、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等发挥着巨大优势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困扰和思想混乱,对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敏感性,遏制网络给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校相关技术部门要强化网络信息监控,屏蔽劣质文化信息,并设置管理员对学校的贴吧、论坛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清理不实信息,构建网络防火墙,提高网络安全。校级团委、宣传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相关教育主体,要切实围绕大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创新活动形式、传递积极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强化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素养,增强抵御网络风险的能力。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迈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综合育人规律的客观遵循。本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统一性,依托课堂、课程、实践和网络四个维度的重塑,尝试建构理念传达与行为表达深层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在情理共融中明理严德,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