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高校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的进路选择*

2023-01-08张瀚文

智库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防控疫情工作

张瀚文

(东北师范大学)

在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其蕴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取向不仅为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协商合作与交流互鉴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也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对处理指引了方向。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积极响应,始终奋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并平等捍卫在华外籍人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气度与国际担当。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高校秉持着世界情怀,主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将国际学生纳入到学校疫情防控体系中,在保障国际学生的健康安全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高校国际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价值指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兼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特质。它主张“奉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与服务范式的转换创新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出发,全面审视高校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的系统工作,释放科学理论的实践效应,从而利于打赢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战和阻击战。

(一)保障国际学生基本人权的本质要求

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承认,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观念上的、道德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标准[3]。这些权利被认为是人作为有理性、意志自由的固有的权利,而非某个实在法授予的,也不是实在法所能剥夺或削减的[4]。在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疫情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际学生群体,并严重危及其享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这为高校疫情的管控治理拓展了新的工作维度,这也呼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要求。当前社会下,人类生活在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社会制度和宗教文化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共荣共生的内在逻辑关系。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平等地尊重人权,全力保护大学内的每一个成员个体,这其中自然涵盖了国际学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体论意义,促进国际学生权利本位的回归,既是国际社会基本公理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为依法保障国际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推动实现人类共同福祉奠定的基石。

(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涵养国际学生情感的必然选择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日益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学生流动全球化的进程也在持续加快。根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国际学生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校学习[5]。由此可见,国际学生已然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高校国际化办学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现实表征,也对高校的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向度为高校具体工作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一方面,将国际学生平等地纳入到疫情防控范围内,妥善处理好疫情预防、监测、调控、保障等环节,可以保障国际学生的身体健康,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进而促进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有利于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情感深入。以对中国的深刻理解与广泛认同为根基,切实地做好国际学生的疫情工作,可以消解国际学生的文化隔阂,增强其与高校的粘合度,从而为吸引汇聚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提供了可能,这也有利于助力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三)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国际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际学生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在国与国之间的政策沟通、经贸往来、文化传播、友好交往等各方面发挥着联结与纽带的作用。能否全面考量国际学生的实际感受、细致关照国际学生的健康安全关乎国际公众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和突发事件管理能力的认可程度。与此同时,也会对国际舆论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高校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沿阵地、国际学生权益保障的责任主体,理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本质为着力点,做好科学防控的引导者、疫情谣言的制止者和健康校园的捍卫者,以此回应来自国际的紧密关注和真诚理解。另外,守住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的安全防线有助于扩大我国爱护学生、尊重人权的理论和行动,提升国际影响力,从而避免因国际学生个人情绪等原因引发的各种不利言论,为促进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国际学生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疫情应对的任务艰巨性

近百年来,全球共发生了五次重大疫情,对世界各国的人身安全、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和社会治理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样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高校国际学生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例,疫情爆发的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易控制性、疫情危害的深远性和不可估量性,都远远突破了高校常态化管理的幅度与能力,扰乱了正常的校园秩序。此外,虚假舆情的传播和影响也极大地增加了高校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难度。如何科学地研判事态的发展趋势,抓住疫情防控的有利时机,从而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维护校园的安全和谐,成为了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国际学生的群体差异性

目前,我国是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留学目的国,吸引了大批国际学生来华深造学习。客观上讲,国际学生来源国的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化风俗、价值信仰等与我国不尽相同,这也使得国际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必然。这种差异不仅会对国际学生自身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疫情防控的难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际学生受制于语言障碍、远离家乡、文化适应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做出客观理性的辨析,很可能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加之我国高校的国际学生管理通常采用“孤岛式”模式,将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区别化管理[6],这也从客观上增加了国际学生的疏离感,减少了信息的互动和流通。这种境况下,国际学生比较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心理恐慌,进而衍生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

(三)国际学生管理的非适配性

国际学生管理队伍的人员数量和人员素质与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的不匹配,这同样构成了高校国际学生疫情应对的现实障碍。目前,高校的国际学生管理队伍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国际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各学院的外事秘书两部分组成。但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负责人员数量有限,且由于工作职能等因素的限制,很难逐一与国际学生进行直接对接。另一方面,各学院的外事秘书常常身兼数职,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疫情应对中的效能发挥。此外,国际学生管理队伍的疫情防控经验不足,且较为缺乏公共危机管理处置的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的难度。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校国际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实践进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高度重视,并按照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发布了《关于从严加强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高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狠抓防控重点环节,确保全体师生的安全。各地高校纷纷迅速响应,在以国家政策文件为基本行动准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疫情防控的实际困境和国际学生的群体差异,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切实地融入到了国际学生疫情应对的实践场域中,以避免因考量不周、处理不当带来其他的次生影响。

(一)制度保障:坚持依法防控,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是由“一案三制”架构而成的,其中“一案”是指应急管理预案,“三制”是指应急法制、应急体制和应急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最大限度地释放法律的制约效能是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上,我国先后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这都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彰显了法的基本精神和法治的基本原则。相对应地,高校要自觉地意识到自身在抗疫过程中的历史使命担当,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框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讲话及指示精神,结合国际学生的现实特质,制定科学、全面的疫情防控体系,高效、合理地配置校内资源,布设严谨的疫情防控网络,进而实现疫情管理工作的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二)组织保障:突出多元共治,促发强大的防控协同合力

应急体制是高校疫情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由领导机制和其他协同机制组成。两者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走向、运转流程、实施效率及管理效果。故而,就国际学生的疫情防控而言,高校要厚植组织制度优势,以防控对象的特殊性为抓手,契合职责归属,迅速组建由校长负责的国际学生工作专项小组,其具体承担国际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主体责任。在聚焦工作任务、拧紧责任链条的同时,推行目标责任制,分解工作压力,构筑形成“多层级、全方位、广覆盖”的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横向的校级跨部门合作机制。国际学生的疫情防控工作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和学生公寓等均有紧密联系。只有畅通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避免出现权力的僭越或责任的缺位,提升疫情应对的实效性。这就要求高校厘清校内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内容及各自的边界,明确分工定位,全面部署防控责任划分,促成校内群防群控的团结氛围。二是建立纵向的高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间的联动机制。高校要正确地处理好与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省市教育厅等垂直管理部门的关系,配合实施疫情防控信息日报告制度和应急报告制度,做好国际学生的健康状况及行程安排的采集与统计工作。如遇突发状况,第一时间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三是建立纵向的高校内部的校院二级协同机制。国际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推进凭借各学院的主动履职、积极作为。学院与国际学生的关系最为直接,也最易了解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学院要建立国际学生工作联络员制度,严格落实相关负责人的职能,并全面排查防控工作中的空白区,着力解决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点,其中包括开展预防安全宣传工作、关注国际学生身体健康及心理波动、在必要时给予生活协助等。

(三)行动保障:着力精准施策,形成科学的管理架构体系

其一,发挥先导聚合的功能。疫情防控的共同意志是抗击疫情的思想保障和力量源泉。作为疫情防控柔性管理的关键一环,高校要大力拓展其先导聚合的功能向度,从管理客体,即国际学生的思想心理出发,获得国际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一方面,高校要明晰信息的发布制度,提供多语种服务,在及时发布中英双语版本通知信息的同时,为国际学生提供官方的信息查询渠道,多措并举,引导其理性应对疫情,主动配合高校的防疫措施,进而从根源上降低疫情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校要正确发挥网络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提高国际学生的思想认同,正确指导其行为选择,规范其社会行为,实现隐性教育的效果。进而言之,高校要扎实开展舆论宣传工作,抑制错误思想的负面影响,营造正面团结的“舆论场”。通过不断地坚定国际学生战胜疫情的勇气及信心,逐步将疫情防控转化为国际学生的自身意志,并号召其加入联合防控机制,与高校同向而行,共同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

其二,完善监测调控功能。国际学生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亟需高校聚焦精细化的工作维度,建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调控体系。首先,应准确筛查国际学生数据,高校要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实时摸排国际学生动向。基于统计的详细信息,将国际学生分为校内住宿、校外住宿、滞留境内三种情形,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实施动态化管理。其次,密切关注国际学生的身体状态。建立国际学生档案,贯彻每日例行检查制度,从严落实“一人一策”的原则,保障发现疑似症状的国际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监测与救治。此外,应高度重视国际学生心理健康。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个体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7]。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国际学生心理状态的跟踪、疏导、干预与调适,提供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咨询与疏导服务,成为国际学生心态的向导者、思想动态的捕捉者和心理障碍的消解者。

其三,延展服务保障功能。国际学生的疫情应对需要延展关怀服务的内容范围。高校要精准把握差异化的工作对象,以国际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切入点,秉承“尊重学生、关怀学生、爱护学生”的育人理念,全面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服务保障工作。首先,加强人文关怀,给予生活上的帮扶。高校要关注国际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国际学生的食品供给和生活配套提供坚强的后方保障。其次,呼应热点问题,辅以政策上的指导。针对疫情期间与国际学生切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出入境管理的最新要求、在华签证及居留许可的延期等,高校要履职尽责,以国家的政策规定为依准,为国际学生排疑解惑,免去国际学生的后顾之忧。最后,统筹教学资源,协助学习上的安排。高校要科学安排国际学生的学习活动,整合多方资源,为其提供样类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国际学生的学业进步。

综上,高校国际学生的疫情防控工作是高校疫情应对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学生基本人权、校园和谐安全和国际关系走向等方面。高校要准确把握国际学生的群体差异性,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高效防控,为国际学生的疫情应对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行动保障,使其走上法治化、制度化、效能化的轨道。

猜你喜欢

防控疫情工作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