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90后”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情感

徐 丹

(湖南理工学院)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内涵界定

(一)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1]。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教育部令第43号)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作为最近距离接触学生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稳定的职业情感是高校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核心关键,也是决定其工作成效好坏的根源所在。

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包含职业归属感、职业自尊感等内容[3]。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辅导员群体,表现为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辅导员会期待归属感,期待被关注、被认可及被尊重,因为任何个体只有置身于组织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作用及价值。职业归属感是高校辅导员个体对组织从思想、心理、感情方面产生认同感、安全感、公平感、价值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等。归属感的形成过程较长且非常复杂,一旦形成将会使高校辅导员产生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及高度责任感,进而调动自身内部驱动力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激励效应。社会职业种类繁多,每类职业都值得尊重,高校辅导员职业也不例外。高校辅导员职业自尊感是辅导员职业社会化进程是否顺畅、是否得到社会和高校尊重认可,是个体对于辅导员角色的心理体验和辅导员职业社会价值的体现[4]。

二、高校“90后”辅导员职业情感现状

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伴随一系列政策指令的颁布,辅导员队伍规模逐渐壮大、整体素质日渐提升。紧跟新时代快速发展脚步的“90后”青年已踏入高校辅导员岗位,并迅速成为队伍的主体力量。“90后”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敢于创新,但毅力不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不强、偏物质化和盲目自信。基于“90后”群体特点、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等因素,当前高校“90后”辅导员职业情感状况波动不稳。

(一)职业认知刻板化导致职业自尊感偏低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固定化认识,认为该类事物或人物都具有同样的特征[5]。“超负荷、高难度、待遇低”的工作特点是近些年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直接影响辅导员个体的职业认知及职业自尊程度。一是职业声望不高导致自尊感偏低。回顾发展历程,在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后,经过近七十年的建设和探索,一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名称已由“辅导员”明确为“高等学校辅导员”。虽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职业能力标准》)、教育部令第43号等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力推进了“辅导员”成为独立职业的进程,但将“辅导员”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目标至今仍未实现,全社会及高校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度亟需提升。据了解,在高校就业、选择岗位的过程中,部分“90后”将专任教师、秘书、后勤、辅导员等岗位依次排序,不得已才选择担任辅导员工作,辅导员职业的不被尊重和向往,严重影响从业者的自尊感。二是职责边界不清导致获得感不强。《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九类工作职责,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明发展路径;教育部令第43号也再次强调“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6]。但实际工作中,学校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部、组织部、宣传部、计财部门、校友工作部、保卫处、后勤处等多个部门都可以安排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高强度的事务性工作致使辅导员偏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业,工作获得感、存在感不强,极容易导致原本就毅力不够的“90后”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及工作热情减退。三是职业素质不强导致成就感不高。近年来,各高校招选辅导员对于学历学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就业择业过程中,政治强、业务精的高学历学位毕业生第一选择往往是专任教师或职能部门工作岗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受聘辅导员岗位的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少数辅导员从未有过学生干部经历,工作经验缺乏等原因导致“90后”辅导员成就感不高,进而影响个体自尊感及工作成效。

(二)心理契约理想化导致职业归属感不强

20世纪60年代阿吉里斯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被认为是存在于雇佣双方之间的一种未书面化的契约、内隐契约或者期望[7]。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心理契约”体现为辅导员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非公开说明的心理期望。思维敏捷、以自我为中心、较注重物质生活的“90后”新任辅导员大都有着美好的职业规划和工作热情,期待辅导员职业被重视、被关注,期待自己的付出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认可,期待自己的理想能尽快实现。但目前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正式编制,大多为人事代理或劳务派遣聘任制;辅导员工作劳动强度大,收入却达不到教师收入的平均水平,编制、收入、住房等方面均得不到保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90后”辅导员心理契约破裂,具体表现为职业归属感不强和职业自信心不足,在立德树人、潜心育人过程中不能发挥榜样示范和正向引导作用。

(三)职业意志脆弱化导致职业情感度不够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高校辅导员付诸实践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其职业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有力推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但部分高校呼声大落实小、政策实施方面跑偏,不仅在辅导员配备上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师生比,在学生危机事件等安全工作方面给辅导员施压,导致辅导员精神压力过大,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突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顺畅的成长环境造就了部分人具有自律性不够、自我意识过强、抵御压力承受能力较弱的特点。面对压力大、高强度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地位不高的工作环境,“90后”辅导员表现出极大的对抗及情感缺失。尤其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大多数“90后”辅导员无法承受压力和应对危机,职业意志的脆弱导致其职业幸福感和工作忠诚度降低,部分辅导员老师改弦易帜、离岗转岗意愿强烈,职业情感的波动及人员的频繁更替极不利于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高校“90后”辅导员职业情感提升路径

(一)坚定职业信念,提升职业素养

《心理学名词辞典》中将“信念”释义为“人对于在自己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8]。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信念是辅导员个体坚信并愿意将此项工作作为长期或终身从事职业的认识或看法。自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90后”青年迅速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新生力量,而步入这个岗位之前,部分“90后”深受从众心理影响,职业认同偏低、职业情感淡薄,职业信念亟需强化。一要坚定职业信念。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发至今,“辅导员”职业进程有效推动;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辅导员收入不低于专任教师平均水平、辅导员职称评聘遵循“三单政策”等一系列举措正逐渐落实;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90后”辅导员应坚定理想信念、优化职业认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二要提升职业素养。部分“90后”已由新任辅导员转型为资深辅导员,敬业的态度和多年丰富的一线学生工作经历使得部分“90后”辅导员成为队伍中的创新引领者、实践育人引领者。高校应充分发挥朋辈引领效应,通过身边的榜样示范,带领其他“90后”辅导员将其职业作为终身事业,不断提升职业能力,顺应时代发展。“90后”辅导员与“00后”学生年龄较为接近,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沟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真正从内心认可其职业重要性,将身边榜样事迹转化为自身成长力量,才能坚定信念,敢于担当,从容应对工作难题和理性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并通过学习培训、学位提升、实践研究等多途径向专家型辅导员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二)合理心理期望,增强职业自信

“90后”普遍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盲目乐观,在工作中极容易因达不到个人预期目标而心理失衡。引导高校“90后”辅导员合理期待、增强自信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工作内驱力,使其增强情感投入。一是立足实际合理心理期望。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广大辅导员应理性看到这支队伍的美好前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完善都需要一定过程及时间,部分高校“90后”辅导员心理期望过于理想化,对当前工作现状和待遇满意度不高,将工作视为其考博、转岗或家庭主妇的兼职。只有立足实际合理心理期望,踏实努力工作,才能为今后个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目标激励增强职业自信。正向鼓励能激发人的潜能并达到理想工作状态,辅导员在高校教职工中属于较为弱势的群体,虽然《职业能力标准》明确规定了九大职责,但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远不止这些,工作内容的繁杂和心理契约的失衡,很容易挫伤承受力较弱的“90后”辅导员的自信心。因此,如何用目标激励方式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是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开展全国高校“最美辅导员”、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个人类评选活动,并将“年度人物”评选人数由10人增加至20人,相关荣誉获得者可以接受国家领导人为其颁奖,既体现出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视,也彰显了辅导员职业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份职业荣耀和认可能极大提升“90后”辅导员职业自信,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进一步强化职业认知。据了解,全国各省厅、各高校也开展了一系列“优秀辅导员”“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研究与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评选,给予了辅导员群体极大肯定,形成了良好和谐的创先争先氛围。“90后”辅导员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职业自信大幅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工作成效呈良性发展态势。

(三)强化职业适应,提升幸福指数

“90后”青年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但较以自我为中心、职业忠诚度不够。当前,部分高校“90后”辅导员步入工作岗位后根本适应不了忙碌、高压的工作状态,职业情感度低,时常伴随“无意感”。只有及时调整这种情绪状态,强化职业适应、提升幸福指数才能切实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情感付出。一是坚定个体意志、强化职业适应。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做调整,却因不适应而无法及时调整,将会直接阻碍其今后成长及发展。其实,生活出现重大变化伴随的不适应感属正常范畴,关键在于要及时厘清这些变化对人的相应要求和变化本身的含义,之后才能合理调整并更顺畅地适应新生活和新要求。“90后”辅导员要及时调整状态,适应其职业繁忙的工作常态,要激发自己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和应对职业挫折,缩短职业适应期,使自己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中开展工作。二是弘扬奉献精神、提升幸福指数。部分“90后”青年较注重物质享受,价值观较为现实,团队意识及忠诚度不够。高校辅导员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均有较高要求,《职业能力标准》明确提出辅导员的政治面貌需为中共党员。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落实进程中,辅导员是具体实施和引导的主体力量。只有倡导奉献、淡泊名利,激发辅导员内在职业动力,进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方能在高校辅导员事业追求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相关链接】

湖南理工学院(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湖南省2018-2022年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十三五”期间改办大学规划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湖南理工学院的前身是1910年创办的湖滨大学。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岳阳大学及岳阳教育学院合并为岳阳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2013年7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100余亩,设有20个教学院及1个独立学院--南湖学院,拥有本科专业5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各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留学生23000余人(含独立学院),教职员工1500余人。

猜你喜欢

辅导员职业情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职业写作
台上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