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3-01-08尚文艳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互联网+

尚文艳

(安徽外国语学院)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质[1]。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2]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技术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与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因此,探索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还能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迎来新机遇

第一,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方面有很大益处。虚拟的互联网不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疑虑和戒心,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及时与有效沟通,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相应的辅导,提高课程的针对性。第二,互联网使老师和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互联网拥有时效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与分享,既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使师生的见识更加开阔。教师通过互联网检索、查找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受到的负面影响

第一,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首先,传统的心理教育教学模式在互联网影响下受到了挑战。互联网信息资源广泛,很多大学生能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前沿信息,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有了深入的了解与探究。其次,有些老师由于内在或者外在的原因,如,年龄较大、计算机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等,获取互联网最新的信息量匮乏,造成老师获取的信息落后,从而使他们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第二,在“互联网+”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借助互联网获得信息的路径越来越简便,所获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首先,大量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次,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中有大量的负能量信息,也在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难度不断增加。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一)教学课时不足或课程未正常开设

大多民办高校只在大学一年级集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性”,一般都采用合班上课形式开展课程教学,以讲授法为主,无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与体验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也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效果不理想。该门课程既需要立足于知识的讲授,也需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目前有限的课时中,很难将所有知识讲深入,只能根据学生的兴趣有所侧重,无法满足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笔者在与其他兄弟院校交流中发现,部分民办高校由于成本投入、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配置等原因,没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仅使用超星学习通开设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项目,包括观看视频、讨论、访问量、课程检验等,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网络课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提供了一个刷课平台。为了获取学分,只播放视频不学习或花钱找人代刷,其学习的心理健康知识几乎为零。这种网络课程大多流于形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违背了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

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以“章节”的形式进行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偏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等内容设置。因此,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但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差,自身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进行疏导。目前,“95后”和“00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人际交往与就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变化,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未能及时调整、更新,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00”后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长大,他们独立、善于接受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教师要使用新媒体教学,掌握当代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统教学更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课堂中更多地采用讲授法,习惯于满堂灌,而且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没有师生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获得感不强。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仅采用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致使学生的心理能力得不到考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只求考试及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

(四)师资力量不足及专业性不强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文件规定,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4]。根据这个师生比例,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为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是难乎其难的。民办高校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人员缺乏,辅导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成员。但是,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且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比较少,心理学理论知识深度不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教学训练,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处理学生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较为繁忙,很难腾出时间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而学校很少提供系统的培训机会,无法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四、提升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水平的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终端和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SPOC、云课堂、微课、翻转课堂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创新与变革传统教育结构的路径选择[5]。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只注重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因此,民办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重视程度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模式动摇了教育者的地位。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沉重的学业压力,是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民办高校教育者应与时俱进,更新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意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相关理念。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教育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弥补当前教育的不足。让学生意识到该课程对他们的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与专业必修课程同等的位置上。同时,民办高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逐年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专项账户,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确保教学质量

混合教学模式特指是高等教育阶段课堂教育和线上教育的结合[6],是将传统教学优势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线上 +线下”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均为必备的教学活动[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8]。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民办高校应创新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包括微课堂、翻转课堂、雨课堂,探索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不仅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思考,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分享,为学生的沟通分享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性。当然,完全脱离线下教学的教育也是不可取的。网络资源繁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积极向上、适合学生发展,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筛选和整合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线上教学的开展需要线下教育者的指导。线上线下双向互通,各取所长,才是我们今后在课程改革中的必经之路。

(三)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保障学习效果

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中,都是通过考试来评估的。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花大量时间来记忆所学课程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这种评价方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也应对学生日常的表现进行考查,包括平时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与实践教学环节等。此外,在期末试卷中增加一些实际的问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四)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专业队伍

一是完善教学工作机制。民办高校的领导层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引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工作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是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包含着许多较为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师的课堂把控、专业知识储备、自身的心理弹性都有很高的标准。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功底,而且操作技能也要很强。要不断更新和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三是加大对在职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术会议,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信息,提升个人专业水平与心理素养;对心理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开展多种培训,扩大覆盖面,使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知识、心理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是谓“言传身教”。

五、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创新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阵地作用,积极主动学习心理学相关的前沿知识,创建新的教育方式,通过课程来更好地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促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互联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