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辅导员视角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应对策略

2023-01-08姜茹博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毕业生辅导员大学生

姜茹博

(嘉兴学院经济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概念的普及、大数据时代的兴起,加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扰,新时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然发生巨大变化,高校辅导员负责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新挑战。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调整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思想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新媒体凭借其传播灵活、内容承载丰富、受众广等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同时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让人们享受大数据便利性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他们沉溺于网络信息的漩涡。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一出生就赶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网民群体,也是互联网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和传播者,被称为“网络原住民”。

互联网空间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其中必然包含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大学期间,学生的价值观还不稳定,他们正处于接纳大量信息的阶段,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时事、热点问题格外关注,但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差。这些错误的信息一旦被大学生所吸收,不仅会颠覆大学生们原有的价值观念,还可能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1]。

(二)学生日常管理面临新挑战

高校作为特殊的组织机构,人员密集、学生成分复杂、管理难度大,一旦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必将会引起舆论热议和社会关注,这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日常安全管理始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实行封闭化管理,学生活动范围基本上不离开校园。长期聚集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缺少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导致学生生活规律失衡、沉迷网络虚拟空间,这给校园反诈骗、防盗窃、防火灾等安全稳定工作带来空前压力。

2020年上半年开始,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高校采用线上教学模式,被迫进行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线上教学经验,加之平台技术尚不成熟,导致部分学生不适应线上临时教学,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差强人意。返校后学生立即面临集中考试,信心的缺失、考试的压力、焦虑的心态导致学生出现大批量课程不及格现象。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建设良好学风、指导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心理问题复杂程度加剧

据调查统计,心理疾病发病人群存在年轻化的趋势,青年群体已经成为发病的高峰人群,在校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因此需要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脆弱”的一代。长辈的过分溺爱、强烈的我意识,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调适能力较差。进入大学校门后,生活环境的改变激发了他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导致他们容易与同寝室、班级同学发生摩擦,引起焦虑、暴躁情绪,进而出现心态失衡[2]。

“00后”是生于互联网、长在互联网中的一代人,虽然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更容易受新兴事物所诱惑和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电脑、网络过度依赖,导致他们沉迷于虚拟社交网络,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冷漠。当他们在遇到考试不及格、失恋、同学冲突等挫折时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到帮助,从而难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现阶段,封闭化的校园管理策略,即使大学生们行动自由受限,也打乱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他们长期蜗居在宿舍,缺乏倾诉和发泄的渠道,导致心理调适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焦躁、抑郁的症状,同时原本就是心理关注对象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问题更加严重[3]。

(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失衡。现阶段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各行各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遭受冲击而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众多企业单位采取裁员、停工等方式意图止损,导致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社会就业岗位不足。大学教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随着教育政策的改革,本科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及职业教育的兴起,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预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076万,毕业生数量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的,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教育培养计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这导致了部分专业供过于求、另一部分专业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企业“招聘难”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共存。

就业信息与学生需求不对等。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大学生获取就业招聘信息不仅仅限于学校宣讲会、学长内推、父母长辈介绍等传统渠道。不同于传统渠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他们通过招聘软件、新媒体平台获取海量招聘信息。但部分学生会盲目的投递简历、漫无目标地尝试,最终导致他们四处碰壁、求职失败,丧失就业信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也困扰当代大学生。求职途径发生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招聘已经成为高校、企业着力开展的招聘模式。线上招聘会打破空间限制,给学生、高校、企业提供了便利,但学生普遍不适应线上招聘,反映线上招聘增加了求职难度,应聘成功率低于线下招聘。受当地管控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不能提前去公司实习,他们无法感受签约公司的工作模式、工作环境等;另一方面公司也无法考察学生的工作态度、个人能力,这就导致双方违约、毁约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高校就业率和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4]。

就业思想保守,就业面变窄。在大型企业降薪裁员,中小企业面临减产、破产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偏向于稳定,选择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考试落榜也会选择再次备考,不愿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现象显著[5]。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者必先育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积极参加相关讲座培训,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政治素养,还要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增强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提升网络、移动平台、新媒体技能。

辅导员要善于挖掘网络思想教育素材,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习最新政策文件精神,掌握先进人物事迹和身边典型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例如:利用“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获得者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先进事迹进行奉献精神教育。

辅导员要敢于使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学生被动接受,主要通过课堂教授理论知识。近年来,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拓宽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辅导员要根据教学模块,向学生推荐主题网站、新媒体平台等资源,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同时还要把握网络发展趋势,将教学内容以短视频、微信推文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6]。

(二)提升信息化进程,多渠道并行管理

树立信息化管理思维。信息化管理系统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工具。信息化管理系统既能保证学校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导出大量数据,帮助管理者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做出决策[7]。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服务者的辅导员,不仅要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使用科技手段优化大学生日常管理,还要善于利用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从基础大数据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从重复的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强化学生干部队伍,落实网格化管理。虽然有关规定要求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高校很难将人员配齐。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名辅导员管理上千名学生的极端局面。因此,单靠辅导员是无法高质量完成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这就需要辅导员组建学生干部队伍。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年级-班级-寝室三级网格化管理,既着重培养年级长、班长等核心学生干部,以便管理工作能够顺利上传下达,也要重视寝室长队伍建设,发挥寝室作为学生管理体系“神经末梢”的作用,精细化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和身体、心理健康状况。

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需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指导他们制定线上、线下活动方案,尤其是安全教育主题文化活动。例如:通过组织班级召开防疫专题班会,宣讲普及防疫知识;邀请消防部门宣传消防知识、开展消防演习,提升学生防火意识;邀请公安部门讲解、剖析失窃案例,提高学生财产安全意识;开展反诈骗主题情景剧大赛,塑造学生防诈观念;举办趣味运动会,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寝室、走向操场,增强身体素质,缓解精神压力。

以党建引领学风建设。支部发展党员需要择优挑选、严格考察,支部党员无论学习成绩还是日常表现,都位于前列,政治素养、学历能力强,这为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打下牢固基础。第一,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向优秀党员看齐,在专业、班级里打造主动学习、集体学习、终身学习的优良学风。第二,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打造学习型党建特色品牌。例如:以“经典阅读”“党史学习”为主题,定期开展党支部活动,巩固良好学风;实行学习困难学生帮带制度,学生党员与学习困难学生结对,进行出勤监督和学业帮扶;开展朋辈导师活动,党支部提供展示平台,邀请优秀的学长、学姐介绍学习经验,分享学习心得。

(三)汇集多方力量,共筑心理健康堡垒

帮助新生适应环境。辅导员要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及时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破冰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熟悉,接纳彼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排查重点关注学生。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包括:患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学习成绩差、家庭关系紧张、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的性格敏感、内心脆弱,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心理波动。辅导员要重点关注这几类学生,做到“一生一档”,详细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学习、社交等情况,预防为主、提前干预,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加强“家”“校”配合。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帮扶队伍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师、专职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室友等,学生的家庭成员很少参与其中。父母等其他家庭成员较老师、同学更加了解学生,也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当前,学生父母等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知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心理疾病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辅导员要增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汇集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8]。

(四)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就业

传达就业政策,重塑就业信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辅导员既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国家就业市场政策,向应届毕业生传递真实的就业形势,让他们做好心理建设,也要及时学习国家就业方针,普及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央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措施,帮助他们提振就业信心、坚定就业信念、落实就业行动。保证就业渠道通畅,提升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第一,辅导员要充分知晓自己所管理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了解学生毕业求职的对口方向,做好就业信息的初步筛选和推送。第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对用人单位进行分类排序,不同层次企业的发展前景、用人要求不同,通过对企业分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单位。第三,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自我审视,让学生对自身能力有充分的认知,定位好求职范围。

摸排就业意向,开展精准服务。辅导员需要全面摸排毕业生就业意向,建立就业服务台账,及时跟进毕业生就业状态。依据摸排结果,按照毕业生择业倾向、偏好,分门别类提供就业服务:针对意向考研学生,邀请在读研究生学长、学姐进行经验分享;针对意向报考基层项目的学生,及时推送招募信息和报名通道;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就业能力提升服务[9]。

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就业渠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人社部开通网上就业服务平台,辅导员要及时将平台信息传达给毕业生,督促毕业生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辅导员要利用好往届就业数据,通过筛选提取重点合作企业名单,主动联系、了解企业招聘需求。现阶段,大型化、综合化的招聘会的举办受到限制,辅导员要依据所带专业、毕业生求职进程,分行业、分时段、分对象组织召开小型化、专业化的线上、线下招聘会,如:金融行业专场招聘会、考研学生专场招聘会等[10]。

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就业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利用科学的方法,让他们了解自身的特点,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倡导先就业再择业,脚踏实地的求职;再次教授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技能,提升大学生求职竞争力;最后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猜你喜欢

毕业生辅导员大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