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与推进对策
——以辽宁省某高校为例

2023-01-08龙喜栋张亚培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学生

龙喜栋 张亚培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征兵工作事关军队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人民军队提升素质、改善兵源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以及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我军正加快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急需大量有知识、有能力、有激情、有追求的高学历毕业生投身强军建设。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全力推进,为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提升部队战斗力补充了优质兵员。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的大幅增加,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直接选择工作或升学。因此,新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征集工作,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征集,面临着不少困难,亟需统一思想,统筹规划,上下合力研究解决对策,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转型发展,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现状调查

为探究毕业生对参军入伍的态度和对征兵政策的了解程度,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提高毕业生入伍的研究对策,笔者对辽宁省某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600份有效问卷,分别来自12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其中汉族学生占比90.33%,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67%;团员学生占比93.33%,党员学生占比4.67%,其他学生占比2%;独生子女学生占比82.50%,非独生子女学生占比17.50%;城镇学生占比52.17%,农村学生占比47.83%。

据调查结果发现,98.67%的毕业生喜欢军人这一职业;80.83%的毕业生相信大学毕业生入伍对部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8.50%的毕业生认为军旅生活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党员学生入伍意愿比例高于非党员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入伍意愿高于独生子女学生,农村学生入伍意愿高于城镇学生。此外,在入伍动机调查中,结果显示毕业生选择最多的三项分别是“保家卫国,实现人生价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更有意义”“社会地位崇高,个人及家庭荣誉感强”。

调查中也发现,尽管毕业生对军人这份职业喜爱程度、认可程度都比较高,但是在就学深造、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参军入伍等10种个人发展选项中,考虑参军入伍的学生占比只有5.6%。在影响毕业生入伍因素的调研中发现,76.67%的毕业生考虑到军地就业环境差别较大,如果面临二次就业,对未来就业和生活存在顾虑;54.33%的毕业生由于家庭的原因未考虑入伍;36.17%的毕业生担心身体素质不能满足部队要求未考虑入伍;23.83%的毕业生表示对当前入伍政策了解的还不够,需要进一步了解。

二、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

(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转变,从单一、封闭、僵化开始向多元、开放、创新转变。尽管近些年国家正逐步引导和营造公民爱军尚武的精神,努力提升全社会保家卫国的兵役文化氛围,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对国民国防观念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许多家庭存在“当兵少我一家无所谓”“我不当兵自有他人”的心理,担心孩子到部队吃苦受累,适应不了部队生活。这些“消极”现象,必然对毕业生入伍产生负面影响。

(二)高校征兵工作机制宣传有待加强

近年来,高校征兵宣传工作与大数据、新媒体的发展不相适应,宣传的方法手段创新性不足,不能及时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开展征兵宣传工作。宣传形式传统单一,宣传内容生硬无趣,不能引起大学生了解的兴趣,没有利用好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导致大学生对征兵工作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征兵政策了解的不全面。而且大学生征兵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导致说理性不够,同学们普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适龄大学生青年及家长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老观念、老办法中,对当前征兵的形势不了解,对新的法律法规、优待安置政策不清楚。这些都对高校征兵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退伍就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国家、省、市退役军人服务部门为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缓解退役士兵面临的就业压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待安置政策。但是大学生入伍情况较生源地入伍人员情况复杂,有的环节需要做好跨地区联动,因此存在退役安置政策在各地区落实、执行情况不一,存在打折扣、流程繁杂等现象,保障环节的内耗对毕业生的征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毕业生入伍工作的建议对策

(一)国家层面的建议对策

纳入国家人才建设战略规划。立足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全局,把军人作为一种职业,统筹考虑地方和军队两个方面建设的不同需求,把大学生作为重点人才资源,纳入国家建设人才总体战略规划中,统筹规划,分开实施,军地衔接,整体融合。

统一思想,整合提高激励管理效益,建立健全针对服役高校毕业生的退伍安置政策,分门别类做好细化。着眼大学生征兵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成长激励,在国家层面配套完善政策,尽可能达到大学生参军内心需求期望值,积极消除毕业生入伍的后顾之忧。

(二)地方政府的建议对策

发挥统合作用。按照“党委统揽、政府主导、兵役机关主抓、各职能部门共同落实”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毕业生征兵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领导要负总责,摆上重要日程亲自抓,分管领导要作为主要任务靠前抓、保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征兵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全力的保障和支持。地方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征兵工作,努力为部队输送更多优质兵员。

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参军报国社会氛围,对于提高思想认识,动员更多毕业生参军入伍至关重要。推动征兵宣传进课堂、进网络,将其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军事理论课程中,将国防安全知识、兵役法规常识、征兵法规政策宣传列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作为招考内容和平时考评内容,全方位落实落细新时代国防教育新内容。

作为重点人才安置使用。依据国家有关要求,着眼本地经济社会人才储备及现状情况,把退役大学毕业生士兵作为基层经济建设的重要人才和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细化落实措施,采取“重点安置、竞聘安排、扶持就业、货币补偿”等多种手段,实现退役大学生士兵分类妥善全部安置。

(三)征兵部门的建议对策

调整征兵标准。着眼于提高人岗匹配度,以增强征集高校毕业生士兵适应、满足军事岗位需求,提升战斗力,改变现行征兵只注重身体条件、政治思想行为、基本文化要求和年龄范围的做法,突出加强人岗匹配度的考查、评定。

改革毕业生征兵方式。在征兵时间上,建立与高校毕业季相契合的高校预定兵模式。对有意愿的毕业生在就业季就组织体检、政审,签订预定兵协议,建立优抚计划。县级征兵部门投入专业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国防教育和适应性训练,由高校配合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四)高校的建议对策

强化征兵职能。发挥高校在征兵工作中的作用,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英国在高等学校设立募兵点。高校领导要增强为国防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责任感,把大学毕业生征兵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主要领导负责的办法,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武装部、学生、财务、保卫、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高校征兵领导小组,加强征兵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专项人员和经费保障,加强软硬件建设,赋予其开展征兵工作的专项职能。

强化国防和兵役意识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是搞好爱国教育。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民族复兴、祖国强盛的生力军,对大学生强化课堂国防教育,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极为必要、不可或缺。把“学生军训”“国防教育”整合更名为国防课,作为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系统工程,统筹规划,规范时间、内容及考核机制,纳入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计入学分管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军政素质和身体素质。突出爱国主义核心内容和地位,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之心化为保家卫国之行。

学院勇于担当、落实征兵工作。学院要在宣传工作精细化下足功夫,针对潜在对象找到有针对性的措施,深入班级、深入宿舍大力宣传,做到征兵宣传随处可见、征兵政策人人皆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征兵工作中的宣传主体作用,要当征兵工作的思想引领者、政策宣传者。学院党委书记和辅导员层层联动,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精准客观做好教育引导。把大学生征兵作为就业指导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就业观。坚持把解决征兵实际问题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将征兵的程序条件、政策规定和优惠措施向大学生说清楚、讲透彻,将军营的艰苦磨砺和成长成才的道理说清楚、讲明白,帮助青年学生算好参军入伍的政治账、经济账和成才帐,将个人的利益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正确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激发参军报国的内在动力。

强化全程跟踪服务。高校征兵工作负责人员要树立为应征大学生服务意识,在政策咨询、辅助报名、兵役登记提醒、参加体检及政治考核、申请补偿学费及优待金等方面,履行好“组织者”职责,积极提供帮助;在应征报名、参加征集、运送新兵、保留学籍、退伍复学、就业帮扶等过程中,履行好“协办人”职责,积极给予支持,统一为应征入伍学生办理政治考核、保留学籍、退伍复学、学费资助;通过公布电话、建立 QQ 和微信群、开设微博互动交流等方式,履行好“信息员”职责,实时提供咨询,解答遇到的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士兵是新时期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和战斗力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都对兵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站在新起点,我们开创了大学生征兵工作崭新局面;迈向未来新旅程,强国强军事业号召我们接续奋斗。征集大学毕业生入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各相关部门只有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分析原因,提出优化改进对策,从制度上确保大学生在部队有发展、退伍后有保障,才能使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坚定投身军营的决心,做到应征热心、服役安心、退役放心。

【相关链接】

大连海事大学源于1909年设立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系晚清至新中国建立40余年间中国仅有的三所海运高等院校合并而成。1953年,由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1994年,大连海运学院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和校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埃及、越南、斯里兰卡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国际著名院校、单位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合作科研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实质性联系,合作的领域正在不断拓宽。2005年3月学校与世界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班”首次招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合作办学层次。学校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建立了我校海外校区,并于2007年在斯里兰卡开始招生,实现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首次输出。学校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全球海事培训协会(GlobalMET)、国际航海教师联合会(IMLA)、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国际航运协会(ISF)、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波罗的海航运公会(BIMCO)、英国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以及日本邮船(NYK)等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引进教育资源。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