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省Z大学为例

2023-01-08尹彩霞冯梅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助学金三全育人资助

尹彩霞 冯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公平正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具有重要意义。从广东省Z大学目前的资助工作现状来看,学生资助政策主要以保障型资助为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形式主要以直接发放助学金等经济资助为主,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受到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加上自身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等多重原因,他们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思想包袱、精神压力、心理困惑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在国家全面推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资助与育人、扶贫与扶智、扶志的有机融合,推进以育人为导向的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1]。Z大学是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高校,本文以Z大学为例,研究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传统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资助育人的内涵

“全员育人”是指育人主体的广泛性。从宏观角度来看,“全员育人”是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育人工作的育人机制;从微观角度来看,“全员育人”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切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产生影响的人都应该被纳入育人队伍中来。在“三全育人”大思政大育人的背景下,不仅强调宏观育人环境下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同时也更加注重微观育人环境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包括资助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学生朋辈群体等全员参与,形成育人合力[2]。

“全过程育人”是指育人时间的连续性。高校育人工作的连续性主要是指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期间整个学习阶段,按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成才需求和发展特点,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实施和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过程中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受助前到受助后这一过程得到的教育帮扶,学校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价值需求,比如从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入学后的奖助学金,毕业求职时的毕业生求职补贴等全过程资助帮扶以及育人实践,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全方位育人”是指育人内容的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方位育人”就是不断丰富育人内容,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体是指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思想引领、精神激励、心理培育、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从学业、心理、情感、能力、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育人实践。通过构建多位一体的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体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传统资助育人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资助方式通常是指保障型资助,即给予型资助,在这种资助方式下,重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发放助学金等形式直接给予经济帮扶,即授人以鱼。而发展型资助重在对学生思想引领、精神激励、心理培育、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从学业、心理、情感、能力、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即授人以渔。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对于发展型资助,传统的资助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助育人主体单一,未形成资助育人合力

高校资助工作与高校资助育人的关系决定了高校资助工作的主体也必然是高校资助育人的主体。以广东省Z大学为例,目前直接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有学生工作部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和二级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他们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主体。由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属于事务性工作,政策性较强,容易让人误以为“高校资助工作和资助育人仅仅是资助工作部门或辅导员的事”,也容易让人将“资助工作与资助育人混为一谈”。高校专任教师、不直接从事资助工作的管理人员往往会认为资助工作与自己无关,不主动加强资助政策和业务学习。而资助工作恰恰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如果不加强学习,可能会因为政策掌握不到位或对政策把握不准确而对学生造成误导。资助育人是蕴含在资助工作本身以育人为目标的实践活动,若资助工作本身未能正常开展,资助育人更无从谈起。高校资助育人主体单一,未形成资助育人的合力,影响了资助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资助育人形式单一,缺乏有效育人载体

近年来,Z大学学生奖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近五年受助学生人数和资助总金额不断增加,资助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从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来看,仍然是以国家助学金和校内助学金以及社会资助为主体的无偿资助,勤工助学为主体的有偿资助受助面较小,比如:2020年学校共面向全校356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144万元,而勤工助学2522人次共197万元,勤工助学的资助面和资助额度都较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排除部分学生在现行资助体系下,存在“等靠要”“不拿白不拿”的思想,部分学生习惯于通过不劳而获获取助学金,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赚取勤工助学补助,无偿发放助学金助长了部分人懒惰的心理,弱化了资助育人功能。以国家助学金、校内助学金以及社会资助等无偿资助为主的单一资助形式,以及资助育人平台和载体的缺失,影响了资助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资助育人功能单一,育人成效不明显

近三年,广东省Z大学资助工作在经济资金上做得比较到位,但是资助工作基本停留在给予型、保障型资助的层面,缺乏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指导、帮扶和发放后资金监管。例如,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和申请助学金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心理行为和道德困境。一种是真正贫困的学生因为爱面子,不主动申请资助或者主动放弃申请资助。另一种是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基于助学金的无偿性,认为不用付出劳动,只用提供几份证明材料轻轻松松就能获得资助,甚至存在个别学生开假证明骗取助学金的情况。再比如,在榜样教育和精神激励方面,虽然学校利用线上线下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先进典型的榜样激励作用,但是缺乏对先进典型的深入挖掘,未能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发挥对学生的模范引领和精神激励作用。另外,从目前的情况看,缺乏资金发放后的监督管理机制。学生拿到奖助学金后,资金去向如何,有没有挥霍浪费或者从事不正当活动,不排除个别同学拿助学金请客吃饭,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购买高档手机和名牌服装等高消费行为。因资助育人多停留在资助层面,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心理疏导、道德引导、精神激励和资金监督,资助育人功能单一,育人成效不显著。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现路径

为解决现行学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Z大学以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为契机,通过构建“一中心三平台五计划”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即围绕一个核心,搭建三大平台,实施五项计划,实现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一个中心,实现全员育人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将资助育人写进了《“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将资助育人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和辅导员年度考核的内容,充分调动专任教师、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参与资助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例如,引导校内勤工助学用人单位依托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的文字写作、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专任教师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融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国家资助政策对促进教育公平正义、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意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资助育人充分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全员育人的工作合力。

(二)搭建三大平台,实现全过程育人

学校聚焦学生发展需求,搭建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三大育人平台,联动教学、心理、就业以及学生所在院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基于个性化的指导和帮扶,实现全过程育人。

1.学业辅导平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学习刻苦,但由于其从小所享受的学习资源远少于非贫困生,大多还由于家长们的“给予厚望”从小被灌输“读书唯一出路”而带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因力不从心或厌学情绪而导致的逃避心理。通过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学习成绩好和学习落后的同学结对子、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定期举办学习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心理疏导平台

学校建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还配备有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从平台、课程、师资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焦虑、自信心不足、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学校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咨询访谈、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和疏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适应环境,自我欣赏,自我悦纳,自我成长。

3.就业指导平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外语、计算机等水平较弱,个人特长较少、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竞争力,通过举办职场精英挑战赛、大学生职业能力规划大赛、优秀校友讲座,提升贫困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还通过宣传“三支一扶”、服兵役资助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到基层就业,投身乡村振兴,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三)实施五项计划,实现全方位育人

1.资助育人励志成长计划

学校依托“智志双育”辅导员工作室和“自强社”等学生社团,开展“助学·筑梦·铸人”“感恩·励志·成长”为主题的资助政策宣传、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演讲、征文、摄影、微视频等活动,讲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自立自强,励志成才的感人事迹。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综合能力素养提升计划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不足、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问题,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演讲口才、形体礼仪、人际交往等主题讲座和专业素养培训,还通过组织学生在知名行业企业参观学习,增加他们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个人内在能力素养的提升,达到提升自信心的目的。

3.专业素质能力拓展计划

引入以培育学生专业特长为目的的发展型资助项目,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创作过程中,增强专业知识锻炼,而学生创作作品获得认可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自身能力和专业的肯定,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收获了自信,更加强化了自身价值感、获得感和感足感。例如,学校自2018年起,开始实施发展型资助专业能力拓展计划,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发挥专业和兴趣特长,创作绘画美术作品、手工刺绣作品、书法作品、剪纸艺术作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作品被学校采用后,给学生发放一定金额资助;采纳作品经装裱后悬挂在学生社区、教学区等公共空间,营造舒适、美观、温馨的育人氛围。

4.大数据精准资助计划

作为学校的亮点工程,学校近年来在着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财务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后勤与资产管理处等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建立基于学生家庭经济基本信息、教务信息、校园卡、手机支付、银行卡消费等多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系统,通过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研判,全面、动态掌握受助学生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为精准资助提供数据支撑。还依托大数据中心监督学生受助后资金使用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建立资金发放后的监督反馈机制,杜绝出现“假贫困”现象,为精准资助提供了监督保障。

5.“四自”培育有偿资助计划

学校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锻炼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图书管理岗,通过助教、助研、助管“三助”岗位,让学生接受专业实践技能、文字和语言表达技能和各类办公软件使用等技能培训和锻炼,例如,学校在实行社区自管模式后,招聘环境保洁岗、宿管门卫岗、安全巡查岗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充分锻炼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四自能力。通过这种有偿资助的形式,同学们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得到了身体素质锻炼,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激励他们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会“自立自强”。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育人平台、实施成长计划,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格局,将资助育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通资助育人“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育人水平,提高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助学金三全育人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