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河南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途径*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时代

关 静

(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新时代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这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实践所需,若要使这种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就是将内涵丰富的河南地域文化资源以恰当途径融入富有活力的当代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中去。河南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的融入和课堂理论学习中的融入,在理论学习上,有以下几种融入途径:

一、源头上把控

增强教师队伍红色文化素质。目前来看要想高效快速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提升思政教师队伍自身的红色文化素质是最为关键的路径。在当下时代进步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无形中推进了教师队伍的进步。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而言,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我,开阔眼界,自身不断地学习进步,不仅提高理论技能也要增强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方面,要大胆做出改革和创新,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掌握住该了解和学会的知识。

教师要深知高校学生的时代先锋性,要重视在思政课程中引入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从而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全面审视。要明白高校大学生刚刚成年不久,处于对社会半知半解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当下时代衍生的产物,以契合时代的新颖方式,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吸取更加精粹的中华文化,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教育是愉悦的,红色文化的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政课的红色文化教育中,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以纯净的心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红色经典文化的魅力。高校要在红色文化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汇总整理,对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老师,定期定点进行适当且必要的培训。教师资源不能单一,要多样化多元化,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师资源的同时,要把好关掌好舵,首先在学习履历上要严控把关,其次上岗前严格考核,再次成立监督小组随时考察。作为一名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法律观念,更要有良好的人品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要与时俱进,教育要引领,思政教师在红色文化的传授过程中,要引领同学们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前沿动态,引领同学们与诗对话,与人对话,与理对话,在这种引领中注重新时代文化的培养。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红色文化教育更是如此,思政课教师对待学生要以爱为出发点,对毫无血缘关系的学生给予亲人般的温暖,在更新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真正把“为人师表”记在心中,做到“学海同游,师生互立”。[1]

二、制度上落实

为地域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保障,高校要重视地域红色文化教育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地域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地域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地域红色文化教育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大学生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刻领悟和充分认识,将地域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那么地域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人员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就要给予充分考虑。地域红色文化教育组织的相关保障机制要完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要主动作为,工作上要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职能部门和院部在大学生地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的职责要明晰,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上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协作。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中地域红色文化教育相关制度,并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修订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关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机制,构建完善地域红色文化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在激励各院系创建红色文化校园精品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礼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等活动中,推进地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红色文化传承氛围。[2]

三、理论上讲授

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河南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这只是一个方向;如何融入以及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融入过程中,精准把握原则和方向,坚守立德树人之效能,“守正”为体;有效推动思政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为翼。红色文化与生俱来的基因是善于改革创新,守正是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本色,贯穿于红色文化形成的全过程,更是其融入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让思政课中的红色文化变得“有滋有味”?那就应该找到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新的打开方式,可从“任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得以真正提高。

“任课教师”:如何拓展地域红色文化并高效融入思政课堂。目前全国来看,没有可以参考的优秀范例,也没有统一模式可以借鉴,有的是高校自己探索,有的是教研室集体研究,有的是个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探索,谁来教比较合适?确切地讲还处于倡导和探索阶段。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有选修课的开设课程,那么在思政课体系中,可以考虑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也可以考虑授课形式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党政领导干部、校外专家学者、老一辈革命家等机动灵活预留或者适度增设一定课时的选修课;教学讲授主体的范围除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外,大学生也可以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沙龙主讲人。尤其是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指挥者、推动者和引领者,要从政治和全局出发,旗帜鲜明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各项思政工作中,带头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带领师生建好、建强学校思政工作阵地。

“授课内容”:内容选取要有原则,要有相关性、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增加讲好中华故事的比重,注意学理性和故事性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实际需求来说,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选取,并进行课堂讲授和课外倡导。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所用教材基础上,在课程现有框架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增加,备课的过程中,写讲义做课件过程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材料,以便课堂讲授。在不断解读新时代赋予红色文化深刻内涵基础上,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考虑自行编写教材。文化的新内涵要把红色文化用活、用精、用透,不仅要坚持从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中汲取精髓,重温历史、讲述历史,还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丰富、调整教学内容,贴近时代、引领时代。首先,教师要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深悟细、研机析理,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方面,不能简单的说教,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其次,教师要对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理论要义、实践价值进行深入学习,认真研究,从历史出发结合现实逻辑,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践基础,讲明白红色文化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和鲜明的主旋律;再次,要想深刻解读时代赋予红色文化的新内涵,就要与时俱进地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其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如抗疫一线的众志成城、当代中国时代楷模的无私奉献等等,都是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思政课教学要将这些精神力量如基因般嵌入每一位大学生的头脑,浸润学生的心灵。

“教学方法”:社会日新月异,教学方法也要跟上时代步伐,高校教师目前常用的授课方法基本上是PPT讲授,有时候会融合音视频,揉进文字和图片等;授课方法上可以邀请专家现场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进行收看收听。在大学思政课程体系中,给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选修课进行预留或者增添,丰富课堂讲授手段,拓展课外学习形式。对于正式的思政课课堂,除了老师的讲授,还可以采用辩论赛以及情景模仿等形式,使学生增加体验感。相比较学校而言,民间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主要是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设礼仪规程,使受教育者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品性。除此之外,为让学生深度融入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可以组织他们到传统文化开展比较好的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熏陶。再有就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上有温度的思政课。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教师传递给知识的“直流式”教学,转变成师生共享知识、积极互动的“交流式”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多采用情景体验、师生互动等方法,巧妙地将晦涩枯燥的理论“解冻”,把红色文化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3D影像、VR等技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感觉到的不仅是“有意义”,还要不枯燥“有意思”,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高,真正取得育人实效。二是拓展育人空间,营造全方位的体验式学习氛围。要利用好传统的校外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基地,让大学生亲临现场触摸历史,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真谛;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空间,如校史馆、校内思政教学拓展区、校园网络和文化教育长廊等,拓展立德树人空间;通过多角度调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育人渠道来实现全方位育人。三是给学生上有温度的思政课。思政课堂是通过理论溯源、实践体验,把静态、冰冷的知识体系转化成鲜活、有温度的思想认知的主阵地,“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历史重任”,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能够让学生心有所信,能够给学生从大脑到心灵的全方位洗礼,使他们终身受益,也会毕生难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用自身的激情、热情和深情来吸引、打动、感染学生,以情育人。思政课教学要架好一座桥,将峥嵘岁月、家国情怀更真切、更生动、更具体地展示给学生,让红色文化的温度直抵学生内心,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3]

四、实践上体验

丰富红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切实感受。思政课题不仅要有理论讲授,更要有实践环节。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出真知。要想深入实际体验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就要利用好思政课实践课环节,解决“怎么践行”问题。

在实践上体验,学生要带着调研任务去学习,通过实地践行撰写自己的调研报告,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也可以和学生一起组成调研小组,进行专业性的学术性的调查研究,在增强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识与思考的同时,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深度研习”的需要,可以建立课外学习小组,倡导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是因为其独特魅力;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提供资源支撑和助力新时代思政课更好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因为其本身的重要价值。[4]

在高校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知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及融入社会的良好方式,要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想有效地增强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感,要让学生们了解到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讲授是不错的方法,教师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参观也是不错的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拜访革命先辈,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先辈们的红色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加强思政教育效果。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对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灵活运用。例如,为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深度,可以利用课内实践中的探讨、辩论以及演讲等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加深思考。而要提升学生的红色文化了解视域,教师可以与一些纪念馆进行沟通,与其合作进行红色教育基地的构建,保证学生能够有效的拓宽视界。[5]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红色地域文化,大力开展红色地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性活动是重要的途径。例如在七一建党节,高校可以组织歌唱中国共产党系列晚会,让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为晚会增光添彩,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索制作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魅力。八一建军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重走朱德小道、重会红旗渠等特点鲜明的红色经典文化旅游,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为保卫国家为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毫不畏惧、披荆斩棘的精神。[6]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行的路上要认清道路,不迷失方向。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和南水北调精神,它们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鼓舞着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激励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和传承地域红色文化精神。

作为中原精神力量的河南地域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河南地域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正能量,是河南人民和河南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弘扬河南地域红色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弘扬研究,能够坚定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甘于吃苦、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河南地域红色文化在时代新人培养中的价值,就要创新弘扬河南地域红色精神的方式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知行转化能力,以河南地域红色精神规范新时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焕发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从而使新时代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扬河南地域红色精神,尽最大努力,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