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好一号文件划定的“两条底线”

2023-01-08车海刚

中国发展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盐碱地底线三农

车海刚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没有“悬念”,却又总是令人充满期待。

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也是一号文件自1982年至今第24次聚焦“三农”。盯紧“国之大者”,持续发力“三农”,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集中体现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在许多省份,以省委一号文件的形式部署“三农”工作也已形成惯例。

多年来,《中国发展观察》坚持跟进关注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在第一时间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深入解读,成为办刊的传统特色“项目”,相关专题两次入选中宣部出版局评定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去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还策划推出了“23个中央一号文件背后”特别报道,系统梳理历次中央一号文件的背景、意义及成效,从历史维度总结阐释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认识上的借鉴和支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与以往明显不同。从国内看,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村与全国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国际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纪疫情、地区冲突等因素冲击下加速演变,影响发展和安全的各种挑战交织叠加、不断发酵,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空前上升。基于此,今年一号文件明确划出了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通观文件全文,安全发展观与底线思维贯穿在35条具体措施中,是这份文件的一个突出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如何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今年一号文件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出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等一系列目标和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在重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表示要“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并重点提及对盐碱地的改造利用,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这说明,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和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的客观要求,充分用好5亿亩盐碱地进入了决策层视野。盐碱地开发利用是个世界性难题,但若能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予以保护性利用,则可为增加耕地资源、提高农业产能开辟重要途径,有助于破解我国粮食安全的紧平衡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监测帮扶机制,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着眼于更好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旨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三农”问题是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但它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领域;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看似相互平行、各自独立,实际上彼此之间亦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一方面,经验表明,贫困地区往往正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粮食保障水平低的地区;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全球化时代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较之于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收入及财富分配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大。因此,培育脱贫地区的“造血”功能,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既是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治本之策,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以更为宏阔的视域和思路,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打通相关政策,整合资源投入,协同实现集约利用土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种粮农民收益等多重目标,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助力全面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猜你喜欢

盐碱地底线三农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真相与底线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