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世与彼岸的交错

2023-01-08李沄璋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戏台祠堂世纪

文/ 李沄璋

西方戏剧自古希腊时期开始萌芽,从中世纪开始,戏剧形式逐步丰富起来。12 世纪诞生了民间娱乐的田园剧,15 世纪盛行用于宗教仪式的宗教剧以及15 世纪至16 世纪的“幕间剧”。而到了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推动戏剧的发展,西方戏剧进入了繁荣期,与宗教更加渐行渐远,甚至此时人们借戏剧来表达对宗教权威的反抗。之后又经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最终发展成现代西方戏剧。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宫廷内就出现了专门的戏剧表演人员,中国戏剧从“娱神”走向“娱人”。至宋代出现了专门化的戏剧场所——瓦舍。到了元代戏剧开始走向成熟,用于表演的戏场建筑亦逐渐完善。

中国戏剧的发展,使得戏剧建筑也随之逐步成熟,出现了“舞亭”“乐楼”“乐厅”等建筑形式。至明清时期,朝廷开始允许平民百姓自行建祠立庙,家族祠堂开始兴盛,成为徽州地区主要的公共建筑形式。此时戏剧经过唐宋元时代的力量积蓄,进入真正的繁荣。人们开始创造性地将戏剧融于祠堂,形成了宗祠戏场建筑。

作为封建时期宗族制度及儒家礼法的具象空间表现,祠堂一直给人以理性、森严、崇高的感觉。祠堂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建筑,以享堂为界,向内面向寝殿供奉祭祖;向外处理日常宗族事务。随着祠内戏台的出现,村民共聚于此,在前殿戏台上的文武场伴奏声中愉悦观戏,拍手叫好。更有甚者,人们在观戏时,将享堂太师屏所在的木墙拆卸,使戏台至供奉祖先的寝殿之间视线贯通,以表达与祖同乐的寓意。

宗祠享堂的隔墙,是“生活空间”与“祭祀空间”的分隔。而祠堂与戏场结合的建筑空间所表达的不再是单一的生死与冷暖,更是古时与今朝、故人与今人的羁绊交织,是两种原本对立空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经过漫长的等待,宗教与戏剧再度结合。

猜你喜欢

戏台祠堂世纪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世纪赞歌
梁家祠堂史话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